{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被出征的世界:炎上、正義魔人、群眾狂熱、取消文化,看「社會正義」如何顛覆我們的世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84889
橘玲
丁于文
大旗出版社
2025年5月29日
133.00 元
HK$ 113.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284889
叢書系列:
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單行本
分
類
人文社科
>
社會議題
>
文化評論/社會觀察
同
類
書
推
薦
鬆脫的美國(2冊套書):螺絲愈來愈鬆+馬克思主義在美國
人民vs個人:拉蒙特和孟肯的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
思想與人物
筆耕福田:吳豐山五十年寫作總覽
一身兩世:給戰後嬰兒潮世代的我們
內
容
簡
介
「不喜歡」的話,那就「取消」掉好了!
在日趨複雜的社會裡,
一個能實現所有理想與公平,如魔法一般的政治體制並不存在!
世界最有名的作家被取消了
因創作《哈利波特》系列聞名於世的英國女作家J.K.羅琳,她如何會走到今日被人取消的地步?簡而言之來解釋的話,羅琳就是刻意去「踩跨性別地雷」的「愚蠢勇者」。
被賣到幫派的北韓少女
「每當談論到政治,就會被人威脅不怕遭到取消嗎?人們如同放棄了言論自由一樣。」好不容易從北韓暴政下逃離的朴研美,為何說自己在「自由國度」美國中,經歷到無異於來自北韓的「壓迫」?
霸凌是一種娛樂嗎?
日本音樂人小山田圭吾,在參與二○二○年東京奧運暨帕運開幕儀式音樂製作期間,被人揭發他過去在雜誌專訪上炫耀自己學生時期的霸凌行為,以及嘲笑身心障礙者的言論,是真有其事還是節目的惡意剪輯……
本書特色
社會就是地獄,沒有人可以逃出去!
★席捲當今社會的取消文化是什麼?重新探討自由、性別、社會正義等議題
本書旨在闡述轟動一時並已滲透進入文化當中的「取消文化」是什麼?性別、種族……作者以獨到見解和犀利文筆帶領讀者探討當今的社會議題。
★從各國經典事例來看取消文化
從東京帕運主題曲作家的霸凌事件到知名作家J.K.羅琳的跨性別議題,本書包含各國的相關事例,讓讀者藉由事例,接近探究社會正義等相關議題。
齊聲推薦
王乾任|Zen大的時事點評粉絲團版主
陳永峰|京都大學法學博士、東海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劉珞亦|法律白話文運動行銷總監
(依照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目
錄
前言──從自由化衍生出來的問題,自由化本身無力解決
PART1 音樂人小山田圭吾霸凌炎上事件
為了行銷宣傳的專訪
霸凌是一種娛樂嗎?
為何接受訪問
教室裡出現了小百加機器人
被蓄意編造的談話內容
之前有過非友情的交流
「全裸團團綑綁逼吃大便」
無責任感的年輕人代表
圍繞著「事實」的問題
「身心障礙」為何消失了
不可原諒的發言
那麼,該如何是好
PART2 政治正確性與說話用詞
事件:「那不是在侮辱人嗎?」
政治正確是全球化空間的規則
從身體暴力到心理暴力
日本人稱呼加「??」&美國人直呼名諱
使用敬語等同失禮的情況
如何稱呼外國人上司和同事
日語起源於身分制
「請讓我聯絡您」是錯誤的敬語用法
敬意快速消耗殆盡
言詞中提及對方是一種禁忌
網路上跋扈橫行的「敬語警察」
歐洲人的祖先是雅利安人嗎?
「white(白人)」為何要小寫
黑人和亞洲人是POC
順性別與跨性別
性少數族群稱呼變長的原因
「身心障礙」是否為歧視用語
變換用詞也解決不了的問題
語言即權力
PART3 會田誠的取消騷動
四肢被截斷的全裸美少女
對於平台的抗議
藝術家為何要捍衛「藝術」
「日本畫」非日本固有的繪畫
以「變態」超越東方主義
為何截斷少女的四肢
燃燒天皇的照片是否也算表現自由
反擊永無止境的謾罵攻訐
PART4 評價不平等社會中的地位遊戲
為何會產生健康不平等
只要地位低就會死亡
日本中階主管的死亡率最高
測量地位的超精準社會尺標
壓力引發腦部自體免疫疾病
來自權威的支配令人詬病
享受「娛樂性正義」的美德遊戲
「推?」是一種認同融合
為了保護自尊心的陰謀論
「高意識系」:滿腹牢騷的失落世代渴望成為精英
至死方休的殘酷遊戲
SNS時代的紅色女王
為何她們想當AV女優
地位遊戲裡沒有攻略法
社會地位與身分認同的扭曲關係
PART5 社會正義的怪奇理論
被賣去幫派的北韓少女
「北韓的確很瘋狂,但沒有美國瘋得厲害」
為何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會遭到取消
「免於受傷害的權利」是基本人權
大學愈自由,取消風氣愈猖狂
白人「從出生前」就是種族主義者?
來自白人自由主義者的無意識種族歧視
日本人基本上不會成為「種族主義者」?
微歧視
多元交織性
刊載在學術期刊的惡搞論文
《理論》的源流是傅柯與德希達
後現代思想的二次轉向
是否得為自己的肥胖負責
少數族群總是正確,多數族群永遠有錯
PART6 「群眾狂亂」下的倖存者
世界最有名的作家被取消了
男性與女性是連續體
藍色女孩與粉色男孩
TERF問題的核心
愛上自己身為女性的男性
不合宜的理論
否定跨性別的女同性戀女性主義者
跨性別問題
平等、公正、公平
嬰兒對於正義的感覺
保守和自由雙方都在追求社會正義
「不可以種族和性別來判斷他人」的歧視
門檻太高了
從溝通交流中撤退
正派人士不以歷史問題批判外國人
個人是否該為國家過去的加害行為負責
國民沒有權利為國家的過去道歉
道德個別主義與社群主義
壟斷真理的人們
腦袋中的話語傾巢而出
如何不被「偏激魔人」糾纏
取消文化產業
後記──歡迎光臨善惡混沌新世界
卷末注
?
序
前言
從自由化衍生出來的問題,自由化本身無力解決
社會的價值觀,會隨著時代潮流轉變;然而我們本身的價值觀,卻未必能順應潮流,靈活轉換。
傑尼斯事務所創辦人強尼喜多川,此前培育出了一批批走紅的日本男性偶像明星。他有孌童之癖的事情,自一九六○年代起,在演藝圈圈內人士之間已是公開的祕密。不過一直到一九八○年代末期,某前偶像出版的爆料書竄上暢銷排行榜後,這件事才廣為人知。一九九○年代末期,《週刊文春》刊載了一系列有關強尼喜多川孌童性騷的報導,傑尼斯事務所因此而提告。雖然《週刊文春》在一審時敗訴,不過東京高等法院認定:「關於性騷擾文章內容的重要部分,已有證據證明其屬實。」二○○四年,這場官司的判決在最高法院拍板定讞。
然而,日本幾乎沒有一家媒體報導這項判決,普遍的看法是:因為害怕來自傑尼斯事務所的壓力。雖然施壓一事確實也是有的吧,但在這種現象的背後,應該還有「反正都是一些藝人八卦」的群眾認知。
二○二三年三月,英國BBC播放了一部紀錄片「獵食者:日本流行音樂的祕密醜聞」(Predator The Secret Scandal of J-Pop)之後,整個事態才開始出現變化。同年四月,一名隸屬過傑尼斯事務所的前藝人,在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召開記者會,證實自己從二○一二年開始的四年間,曾遭受到強尼喜多川約十五次的性侵害。迫於「圈外壓力」,陷入窘境的事務所現任社長,才不得不以影片向公眾道歉。
喜多川事件的一連串發展經過,與撼動好萊塢的「#MeToo運動」十分相似。好萊塢有多位女星聯合起來, 具名控訴大牌導演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騷。此後,曾遭受過性騷、性侵的女性們,便接二連三地透過社群媒體發聲,#MeToo從而演變為世界性的運動。
電影圈中的新人女星,與導演等握有權力之人發生性方面的關係,已是時有所聞的尋常事。人們之所以默認這項慣例,或許是因為把好萊塢視為一個特殊的世界吧。
既然當事人出於自願而踏入那個異世界,就無法期待那裡會照著一般社會的常識行事,也因此必須被迫遵從那個異世界的規則。
倘若這只是權力與性的交換(亦即所謂的陪睡),此一潛規則或許還是會成立。然而,溫斯坦不僅逼迫女星提供性服務以換取角色分配,還有人爆料他甚至性侵女員工。受到大眾激烈撻伐的電影人溫斯坦,其社會性存在自然就此被取消(Cancel)──爾後,他因強姦等十一項罪行遭到逮捕起訴,並且被判處十六年監禁。
強尼喜多川無疑是個具有某種才華的人,不過令人困惑的是,他的才華似乎來自於孌童之癖。倘若這是發生在七○或八○年代的過去式,人們說不定只會把它當成「那種時代的事情」看待。但是,從上述前藝人開記者會的證詞中明白顯示,他在最高法院的判決定讞之後,仍然繼續性侵少年。
如果對方是個成年人,勉強還能用基於你情我願的情況來說明雙方的性關係;不過對方若是未成年,無論怎麼辯駁都不可能獲得諒解。現今這個時代,沒得到對方明確同意的性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更何況是性侵無力拒絕的兒童或少年少女。在道德上,這已經足以視作匹敵殺人的重罪。縱使如此,對一個在日本演藝圈握有莫大權力的八十多歲老人而言,要他去察覺這種價值觀上的轉變,應該很困難吧!
社會發展若是愈自由化,異世界便會逐漸回歸至一般社會。「那個人是特別的」、「該圈子有別於一般」等藉口將不再適用。從這個意義來看的話,也許強尼喜多川活得太長了,結果導致留下來的人們,受困於名聲與既得權利的咒縛而動彈不得。
筆者把「自由」定義為一種「想活出自我」的價值觀。也許現代人已經把這種價值觀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中,諸如「自由生存」等觀念,根本是難以想像的。早期人們於出生之際,身分、職業、甚至是連結婚對象都能馬上確定下來的這種情況,在當時實屬普遍。人們得以追求「做自己」,是進入現代之後。但這也是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亦即「極度富裕和平時代」來臨的一九六○年代末期才開始的。
這種(在人類歷史上)可謂奇異又不尋常的思想,與美國西海岸興起的嬉皮運動一起出現,並且連同「性、毒品、搖滾樂」,在眨眼間就席捲了全世界的年輕人。嬉皮運動的影響不僅持續到現代,還愈來愈茁壯,目前大概早已沒有人能夠否定「活出自我」了吧(甚至連右派與保守派也是)。「想活出自我」的這種價值觀,為何會把社會推向自由化,其原因可從自由的相互性說明。
「我」若要活出自我,就必須得保障「你」也具有相同的權利。否則作為一個人,我和你將不會是平等的。而會主張不在乎這一點的人,大概就只有奴隸制或身分制的擁護者。
如此一來,基於某些人別無選擇的「烙印」,例如:人種、民族、性取向等,而將某些人歧視為非我族類(少數族群)的作法,已變得令人們十分厭惡。同樣的自由要是我有你卻沒有,你便有索求自由的正當權利。早先已獲得自由的人(多數族群)亦負有道德責任,必須去支援少數族群爭取自由的運動。
倘若僅用一句話表述「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筆者認為它會是一種社會運動,旨在「共同建構每個人都能活出自我的社會」。這毫無疑問的是一件美事,畢竟,沒有人會想生活在一個不允許活出自我的社會吧(例如北韓)。
至此,極為顯而易見的是,排除掉公開宣稱自己是「歧視主義者」的極少數人之後,應該幾乎沒有人會對想活出自我有異議。無論世界或日本,均處於這股自由化的洪流中。身處一個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活出自我」的社會裡,要是有「無法活出自我」的族群存在,這將會是其他人心中的疙瘩。
光線愈強,陰影就愈深沉。雖然社會逐漸走向自由化是一件美事,但所有問題並不會因此獲得解決。廢除帶有歧視性的制度、保障人權、消滅許多不幸和不合理的事情等,自由化說不定可以做得到這些,然而從中卻也衍生出了新的問題。縱使這些問題,被大多數自稱為自由主義者的知識分子視若無睹(或說他們原本就沒意識到有問題),不過筆者認為,這些問題大致上能歸納成以下四個面向:
(1)自由化擴大不平等
多數行為遺傳學研究向來都顯示,隨著社會愈趨於自由,遺傳的影響就會愈強,男女的性別差距亦因而擴大。
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便能理解這種情況實屬理所當然。在一個「能活出自我的社會」裡,任誰都能讓與生俱來的才能開花結果。可是在適應知識社會的能力上,個人差異卻相當大。其結果是,社會愈富裕公平,環境(例如育兒方面)帶來的影響就愈小,但來自於遺傳的影響卻也愈大。
自由化帶來的男女性別差距擴大,起因於男女性在先天上,對於喜歡與擅長的事物有(一定程度的)差異。雖然男女性的平均智力旗鼓相當,不過男性在邏輯與數學方面的智力較高,而女性則是在語言方面的智力較高。其結果是,在經濟已開發國家中的男女性,除了大學入學共同測驗的平均分數較高之外,從中還可看出男性在數學成績、女性在國語成績上各有擅長的傾向,亦即男女的性別差距呈現擴大狀態。
我們與生俱來就擁有不可勝數的遺傳多樣性,不僅性別差距,連個人層面的智商、個性、才能等,這些差異均會因為環境的自由富裕而放大。正因為自由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運用自己的才能,所以經濟不平等才會擴大。反之,如果置身於國民職業由獨裁者決定的專制國家,經濟不平等(部分特權階級除外)大概就會縮小吧。
(2)由化導致社會更加複雜
在昔日近代社會裡,由於個人隸屬於家庭、村莊、同業公會等共同體,因此在社會的統治管理上,只要與幾位有力人士議定即可。然而在「能夠活出自我」的現代社會中,個人從這些中間共同體的束縛裡解放出來,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身原有的利害關係。然而其結果將有可能是:難以援用舊有機制調整彼此之間的利害關係,導致政治方面產生運作成效不彰。
(3)自由化使我們變得孤獨
自由並非絕對的好,共同體的約束亦非絕對的不好。如果我們憑自由意志選擇了某項事物,自然得負起該選擇結果帶來的責任。反之,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事物,就沒有必要承擔責任。共同體可以保護我們免於承受自我負責的重擔,可是在一個「能活出自我」的社會裡,這份「溫暖」大概已消失殆盡。
「我若是自由的話,你也同樣該是自由的。」其結果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稍縱即逝,難以建立起長期關係。這種現象反映於結婚率和出生率的下降,無論在日本或在已開發國家皆是如此。
(4)自由化使「自我本質」(身分認同)產生衝突
為了「活出自我」,就必須找出「自我本質」,這是「身分認同」(Identity)亦即所謂「我是誰?」的定義。在這種情況下,多數族群因而能夠在個人事物上(工作或興趣等)「做自己」;少數族群則會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所屬的群體(例如人種、宗教、性別、性取向等),並將其作為身分認同。
發起運動謀求社會接納我們的身分認同,即是一種「身分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然而,從運動中產生的排擠、摩擦和衝突,不僅會發生在多數與少數族群之間,也會發生在各個少數族群彼此當中。
那些自稱為自由主義者的人們,在很多基本認知上都有誤解。其中最大的誤解,也許是「可以透過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政策,消除不平等與生存困境」。這種認知之所以有誤,那正是因為自由化的關係,才造成不平等的擴大,導致社會更複雜,進而讓生存面臨困境。
儘管自由化正在擴大不平等,但如果那些人仍然抱持著一種牢不可破的信念:「應該可以透過帶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政策,消除不平等……」最後就只剩陰謀論一途,才能弭平這種現實與信念上的不一致(認知上的不協調)。部分基進自由主義者(一般稱為「The Left=左派」或「(Progressive=改革派」)的主張,與所謂匿名者Q(QAnon)的陰謀論:「世界有一個深層政府在暗中操控。」會如此詭異地相似,肇始於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從根本上就已經有誤。
縱然我們正身處於「知識社會化」、「全球化」、「自由化」等人類歷史性的變遷中,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適應這種史無前例的狀況。其結果是,在以歐美為主的已開發國家裡掀起了嚴重的反彈。這些反彈是「反智主義」、「排外主義」、「右傾化」,亦即俗稱的民粹主義(Populism)。不過,民粹主義與自由主義並非為一敵對狀態,它是自由化的必然後果,是該後果的一部分—因此,無論自由主義勢力再怎麼與民粹主義(右傾化)爭戰,都無法戰勝它。
社會愈是自由化,愈是無法避免脫落者(Dropout)的與日俱增。最活生生、典型的例子,就是被自由戀愛市場剔除的年輕男性。日本方面,把這視為「受歡迎�不受歡迎」的問題;英語系國家方面,則自虐式地自稱作「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非自願單身者)。當中的部分人士(極少數)還對社會懷有強烈恨意,甚至因此發生了類似隨機殺人的慘劇。諸如此類震驚社會的重大事件,近年來在日本也日益明顯。之所以會如此,可能是因為「被社會與性愛排除者」的參數變大之故吧。
以上部分內容,筆者先前曾在《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無理??社?(暫譯:破不了關的社會遊戲)》兩書中敘述過。本書是為兩本前作之續篇,內容探討的現象是:社會正義運動原本旨在實現「建構每個人都能活出自我的社會」,後來卻為何變態成取消文化這隻異形。究其原因,同樣是基於自由化的必然後果。
筆者將從昭告取消文化已降臨日本的象徵性事例,逐一展開敘述。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最高CP值的人生設計課:關鍵時刻把遺憾最小化,只付出20%努力,也能獲得最理想的生活
2.
洗錢+避稅天堂
3.
上級國民�下級國民:當加薪、買房、搭郵輪、談戀愛、休長假永遠與你無關,還能怎麼辦?
4.
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我的興趣能當飯吃嗎?肯努力一定能提升能力嗎? 如果我盡力了還是辦不到,該怎麼辦?
5.
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
6.
避稅天堂
7.
笨蛋這麼多是有理由的
8.
如何停止焦慮愛上投資:股票+人生設計,追求真正的幸福 rf????J
9.
洗錢
10.
洗錢:50億圓為什麼憑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