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走入地中海看保羅:哥林多前書的文學與文化註釋

走入地中海看保羅:哥林多前書的文學與文化註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0863
貝里
李永明
校園書房
2025年6月15日
383.00  元
HK$ 363.85  






ISBN:9786267530863
  • 叢書系列:里程碑
  • 規格:精裝 / 75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里程碑


  • [ 尚未分類 ]











      ★★★★★2012年《今日基督教》聖經研究類年度好書獎

      走入地中海文化,重新解讀哥林多前書——

      體會跨文化猶太宣教士保羅的良苦用心,細察從先知到使徒的寫作匠心!?



      過往我們對於哥林多前書的認識,大抵停留在這是跨文化宣教士保羅,面對一間族群多元、充滿派系鬥爭、性風氣開放的城市教會時,如何以敏於文化的方式回應教會的各樣問題,固守基督的福音。簡言之,這卷書信常被視為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諸多問題所寫的回應彙編,實踐性遠高於神學性,在地性遠勝於普世性。



      然而,貝里另闢蹊徑,讓我們看到保羅除了是個跨文化宣教士,也是個將聖經刻印在骨子裡的猶太拉比,他承繼了猶太先知悠久的寫作傳統,以極高的藝術手法寫成了哥林多前書。在貝里精巧的解析下,哥林多前書不再只是封結構鬆散、難以分段的問題回應集,而是結構縝密、蘊含保羅深刻神學,給眾教會的一封公開信!如此反轉在聖經學界可謂首開先河、獨樹一幟。「十架頌歌」成為了串起全書的絲線,使這封書信超越個別教會的疑難解答,轉變為普世教會認識三一真神的寶礦。?



      此外,熟悉多種中東語言的貝里,在本書研究上參考了二十三個東方譯本,校準了我們過去習於接收的西方詮釋,將經文帶回原初的東方脈絡中,為許多難解經文開啟新的理解之門,帶出更合理、豐富的實踐。



      這不只是一本厚重的註釋書,而是融合了貝里深耕中東六十餘年的研究和人生,飽含一位作者對上帝、對土地、對人群的深情。透過文學和文化的兩隻眼睛,我們看見使徒保羅的寫作深意,以及三一上帝從十架到復活的美好旨意。



    強力推薦



      毛樂祈(小老百姓神學健身房Podcast主持人)

      杜榮華(基督門徒訓練神學院院長)

      邱慕天(新媒體宣教中心學務主任�中東歷史學術社群經營者)

      孫寶玲(台南神學院客座教授)

      莊信德(播種國際事工台灣分會執行長)

      張楷弦(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

      陸尊恩(基督使者協會門徒培育資源中心主任)

      曾思瀚(馬來西亞神學院資深訪問教授)

      董德官(新竹北門聖教會主任牧師)

      蔡麗貞(中華福音神學院第七任院長)

      蔡銘偉(台灣聖經公會聖經翻譯專員)

      劉加恩(內湖信友堂牧師)

      謝樂知(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列)



      ★讚譽★

      若今日西方人難從外文理解金庸的武俠意境,與其望文生義,不妨蒐集港台早期影視翻拍來參照。貝里在中東亞非世界教學四十年,正是如此:借道環東地中海古文譯本,映照新約的修辭密碼。他在常人所見的創啟沙漠,採掘先哲骨氣蘊化的石油富礦。

      ——邱慕天

      新媒體宣教中心學務主任�中東歷史學術社群經營者



      貝里因著「從中東視角」來闡釋新約聖經而聞名。他曾在貝魯特、耶路撒冷,及其他近東地區任教,也曾在美國與歐洲授課。這不是一本傳統、大量重複的哥林多前書釋經書。貝里展示了先知和拉比語言形式的關連性,並運用阿拉伯文、科普特文、敘利亞文的資料,正確強調了這封書信的整體一致性及其十架神學。他敏銳地察覺文本間的互相關連性,並提出獨到的見解。特別對那些想尋找超越傳統註釋的讀者,我誠摯推薦此作。

      ——提瑟頓(Anthony C. Thiselton)?

      諾丁漢大學神學教授



      貝里是一位長年研究並觀察中東地區的資深學者,他將自身豐富的知識與經驗凝鍊成這本深具教牧敏感度的著作,讓使徒保羅的形象得以真實呈現——這是傳統解讀所無法賦予或鼓勵的。貝里的著作充滿學識與洞見,文筆清晰生動,不僅給予教導,也給予啟發和提升。這本書堪稱是聖經研究的典範——擺脫了學術研究的蛛網,獻給教會那賦予生命的工作。正如貝里自己所比喻的,這是一份「雙層三明治」,其外層麵包與中間餡料一樣充滿營養。我一開始讀就無法放下書。翻開書吧!你們也會如此。

      ——拉明.桑尼(Lamin Sanneh)

      耶魯大學神學院世界基督教教授



      新約學者們公認,貝里是少數真正熟悉古代與現代中東文化的詮釋者。他的最新著作展現了對保羅神學與倫理學背後修辭手法的深思。貝里的重要成就是駁斥了將哥林多前書視為一封結構鬆散、推論晦澀的書信。這部註釋書兼具學術深度與個人情感,無疑在保羅這封最具分量書信的詮釋中,激發更多富有成效的討論。

      ——克利夫頓.布萊克(C. Clifton Black)

      普林斯頓神學院聖經神學Otto A. Piper教授





    ?


     





    推薦序一:在地中海文化中重拾聖經的詩性之美/謝樂知

    推薦序二:基督教不是只有「西方」的觀點!/蔡銘偉

    導讀:跨越時空讀哥林多/孫寶玲



    簡寫一覽

    前言

    導論

    序幕:先知講詞的修辭風格及其詮釋



    0.1? ? 問安與感謝祈禱(一1∼9)



    一、十字架和基督徒的合一(一10∼四16)

    1.1 問題:分黨、洗禮、十字架(一10∼16)

    1.2 神的智慧和大能:十字架(一17∼二2)

    1.3 神的智慧:藉聖靈顯明(二3∼16)

    1.4 基督徒的合一:保羅、亞波羅、磯法為一(三1∼四16)



    二、性:人類家庭中的男人和女人(四17∼七40)

    2.1 淫亂和教會(四17∼五6上)

    2.2 (三個路障:麵酵、淫亂、法庭)(五6下∼六8)

    2.3 性行為的神學:國度倫理(六9∼12)

    2.4 性行為的神學:身體的聯合(六13∼20)

    2.5 與福音諧調一致的性行為(七1∼40)



    三、基督徒和異教徒:自由和責任(八1∼十一1)

    3.1 祭偶像的食物:自由和責任(八1∼13)

    3.2 保羅的個人自由和責任(九1∼18)

    3.3 宣教上的自由:完全認同(九19∼27)

    3.4 舊約聖禮和拜偶像:部分認同(十1∼13)

    3.5 新約聖禮和拜偶像:不認同(十14∼22)

    3.6 祭偶像的食物:自由和責任(最後的話)(十23∼十一1)



    四、崇拜:教會中的男人和女人(十一2∼十四40)

    4.1 帶領崇拜的男人和女人:先知及其適當的著裝(十一2∼16)

    4.2 崇拜的秩序:聖禮——主餐(十一17∼34)

    4.3 恩賜和身體的本質(十二1∼30)

    4.4 愛的頌歌(十二31∼十四1)

    4.5 屬靈恩賜和身體的造就(十四1∼25)

    4.6 崇拜的秩序:話語——先知和說方言的人(十四26∼33)

    4.7 崇拜中的男人和女人:教會中不可閒談(十四33∼40)



    五、復活:信心、基督、得勝(十五1∼58)

    5.1 復活:信息和信心的真確性(十五1∼20)

    5.2 復活:亞當和基督——萬物的結局(十五21∼28)

    5.3 復活和倫理(十五29∼34)

    5.4 復活:亞當和基督——復活身體的本質(十五35∼50)

    5.5 復活:得勝(十五51∼58)



    六、結語:經費、領袖、問安、最後勸戒(十六1∼23)



    附錄一:哥林多前書和阿摩司書的共同主題

    附錄二:本書研究所用的東方譯本證據



    詞彙釋義

    參考書目

    本書研究所用的東方譯本簡介



    古代作者索引

    現代作者索引

    古代文本索引

    經文索引



    ?





    推薦序



    在地中海文化中重拾聖經的詩性之美




      貝里出生於一個牧師家庭,祖父在美國中西部牧養超過四十年,父親則是埃及的宣教士。幼年的貝里隨父親一起在宣教工場成長,並在當地就學。之後,他回到美國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大學畢業後,他結婚並進入神學院深造。



      或許是耳濡目染的影響,貝里對宣教有深厚的負擔。畢業後,他決定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駐埃及的宣教士。1955年,年僅二十五歲的貝里起程前往埃及,展開長達四十年的宣教生涯。



      最初十年,貝里在上埃及的傳統村落擔任宣教士,致力於學習當地語言,並進行宣教和教導工作。有一次,他聽到一位當地牧師講道,分享約翰福音第四章中井邊婦人的故事。牧師與在座的婦女們互動,詢問她們何時打水。婦女們回答說會選擇早上或傍晚,但絕不會在中午或單獨前往。牧師進一步問道:「那麼,為什麼這位婦人在中午單獨去打水?」婦女們一致認為,這是因為她是「壞女人」。



      這次經歷讓貝里頓悟,聖經故事背後有許多隱藏的文化信息,對當時的讀者來說或許是顯而易見,但現代讀者往往會忽略。他意識到,透過理解地中海和近東文化,可以更深入地解讀聖經的真義。這次啟發成為他一生研究的基石,並引領他致力於研究和解釋聖經的文化背景。



      之後,貝里在埃及、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賽普勒斯等地宣教,並持續寫作。他親身體驗了傳統中東村落的生活,並得出結論:二十世紀的村落文化與第一世紀相比幾乎沒有改變。他認為,理解聖經作者和原始讀者所處的地中海文化背景(如親屬結構、榮辱觀念、待客之道和農業習俗),對現代讀者準確解釋經文意義,是至關重要的。



      貝里對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浪子回頭」的比喻情有獨鍾,並撰寫了多部相關著作,包括:The Cross and the Prodigal (1973):以近東文化背景解讀耶穌的比喻,並強調比喻中的十字架救恩;Poet & Peasant and Through Peasant Eyes: A Literary-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Parables of Luke(中譯本:《詩人與農夫:從文學與文化進路再思耶穌的比喻》):這是他的博士論文改編而成,深入討論比喻詮釋的理論與方法,並強調耶穌比喻的詩性結構;Finding the Lost: Cultural Keys to Luke 15 (1992):強調故事比論述更全面,因為故事不僅涉及理性,還觸動情感,體現了耶穌作為「比喻神學家」的特色;Jacob and the Prodigal (2002):本書嘗試在舊約中尋找「浪子回頭」故事的原型。



      在他反覆鑽研耶穌比喻的同時,貝里觀察到哥林多前書的寫作風格與耶穌的比喻十分相似,同樣具有高度的「詩性」,並深受以賽亞書和詩篇的影響,信中充滿了交叉結構(chiastic structure,即本書的「環形結構」)。故此,貝里挑戰學界主流共識,認為哥林多前書並非臨時起意、匆促完成的書信。相反地,他認為這是一封保羅經過深思熟慮、反覆推敲、精心雕琢而成的信件,不僅是寫給哥林多教會的,也是針對眾教會的一封帶有廣度和深度的書信。



      貝里主張,哥林多前書是一部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作品。保羅在信中精心安排了句法和段落:子句構成片段(cameo),片段組成講詞(homily),講詞常以「A-B-C-D-C-B-A」的七段對稱結構呈現;講詞再進一步構成分節(section),最後由分節組成整體小論文(essay)。貝里認為,哥林多前書由五篇小論文組成,這五篇同樣以交叉結構(A-B-C-B-A)排列。



      貝里認為,理解哥林多前書的修辭結構,不僅能讓我們欣賞其詩性之美,還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書信的主旨和內容。他進一步指出,講詞的主旨通常隱含在結構的中心或邊緣位置。此外,對稱性結構也有助釐清校勘學上的難題,減少詞義的不確定性,並確定段落的邊界和劃分。



      貝里認為,地中海文化不僅有助於我們辨識哥林多前書的修辭結構,還能豐富我們對書信內容的理解。來自地中海和近東世界的眾多註釋書籍,為經文詮釋提供了豐厚的背景支持。此外,貝里也將個人的宣教經歷融入詮釋之中,讓我們更能體會這封書信對原初收信者所產生的震撼。例如,針對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三章16節所言「聖徒是神的殿」,貝里解釋道,這句話的衝擊力,猶如我們對穆斯林信徒說:「你們就是麥加的黑石(Ka’ba),你們再也無須前往麥加朝聖。」



      貝里的這本著作宛如他所鍾愛的「浪子回頭」故事,將漂泊於西方世界的經文帶回其原初的地中海文化背景。然而,這並非單純的回歸,而是如同浪子帶著不同文化、視野與經歷重返家園一般,使我們能以更全面、更深刻、更清晰的方式欣賞並理解經文中的真理。

    ?
    謝樂知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助理教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