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甲午破局,清帝國撕裂的外交關係:列強分贓、朝鮮動盪、三國干涉……東亞秩序全面解體,大清政府無力挽回的歷史轉捩點

甲午破局,清帝國撕裂的外交關係:列強分贓、朝鮮動盪、三國干涉……東亞秩序全面解體,大清政府無力挽回的歷史轉捩點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282116
戚其章
複刻文化
2025年8月13日
125.00  元
HK$ 106.25  






ISBN:9786264282116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失衡的東亞──

    從朝鮮到馬關,戰爭背後的國際關係與外交脈絡



    清廷乞和落空、列強虛偽調停……

    甲午戰爭如何撕裂東亞,讓大清步入外交與國運的雙重終點?



      ▎歷史視野下的甲午戰爭與國際格局

      本卷從國際關係的角度重新審視甲午戰爭的成因與過程,打破單純軍事或中日雙邊的視角。作者透過大量中外外交檔案與機密文件,還原戰前的亞洲權力平衡,以及列強對中國、朝鮮及日本的政策與利益角逐。他指出,日本長期謀劃對外侵略,藉助朝鮮局勢動盪尋求戰爭藉口,而清政府則昏聵無能,對國際局勢缺乏警覺。英、俄等列強則出於自身利益,以「中立」與「調停」之名行漁利之實,將清朝推向外交孤立。這樣的視角使讀者得以全面理解戰爭爆發的國際背景及其不可避免的歷史邏輯。



      ▎列強干涉與清政府的外交敗局

      本書詳述了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如何在列強的「調停」與壓力下進退失據,外交上步步退讓。英國為維護遠東利益,起初試圖阻止日本開戰,但隨著戰事發展轉而傾向日本,以制衡俄國南下。俄國、德國、法國則在戰後推動三國干涉還遼,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反映列強間的角力。作者強調,清政府寄望列強「主持公道」實屬天真,忽視了國際政治的本質是強權利益。李鴻章等高層對外無謀、對內腐敗,使清朝在馬關議和中節節敗退,國權與領土雙雙喪失,展現出晚清外交的全面失敗。



      ▎朝鮮問題與東亞秩序的崩潰

      甲午戰爭的導火線在於朝鮮問題。書中深入剖析朝鮮東學黨起義、金玉均被刺等事件如何被日本利用來挑起戰端。日本以「保護朝鮮獨立」為幌子,實則借機對抗清朝以進行勢力擴張。朝鮮政局內憂外患加上清政府鞭長莫及,使得朝鮮最終淪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這不僅改變了朝鮮半島的政治格局,更動搖了東亞「宗藩體系」的根基,象徵東亞傳統秩序的崩潰與殖民體系的開端。作者透過外交交涉、祕密文件等第一手資料,展示了中日雙方如何圍繞朝鮮進行權謀競爭,卻最終讓日本一舉得勢。



      ▎國際關係的深層意義

      作者在書末強調,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單是軍事敗北,更是政治、外交與國際視野的全面潰敗。晚清高層無視世界格局變遷,外交策略幼稚,寄望乞和,結果徒增恥辱。他呼籲,研究甲午戰爭不應局限於戰場勝負,更須深掘國際政治背後的局勢與運籌。透過本書,讀者可反思「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明白在世界政治中,唯有強大國力與高明外交,方能維護國家主權與尊嚴。這部著作不僅填補了甲午戰爭國際關係研究的空白,也為後人理解東亞歷史轉折提供了寶貴的啟發。



    本書特色



      本書為上卷,以國際關係視角剖析甲午戰爭,打破傳統軍事與中日雙邊的敘事框架。作者廣泛運用中外外交檔案與祕密文件,還原戰前列強間的外交角力與利益盤算,揭示清政府乞和外交的失敗與列強的虛偽調停。書中不僅揭露日本蓄謀侵略的策略,也深度解析朝鮮問題與東亞秩序的崩潰,提供全局性的歷史觀。


     





    出版說明?

    引言?

    第一章 日本蓄謀發動侵略戰爭與挑起戰端的外交策略?

    第二章 清政府乞保和局與列強調停?

    第三章 戰爭爆發後的國際外交





    引言(節錄)



      近年來,中國史學界對甲午戰爭史研究日趨重視,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前進了一大步。尤其是透過1984年在威海市舉行的甲午戰爭90週年學術討論會,與會者們普遍意識到甲午戰爭史的研究應該拓寬領域,即從更廣闊的社會背景,從世界全局來進行研究,庶幾可進一步探討其對中國乃至遠東的深遠影響及歷史意義。對此,我也是頗有同感的。



      1983年,我開始構思《甲午戰爭史》一書的內容和篇章結構時,曾決定將有關甲午戰爭國際關係的章節穿插其中。但書稿全部完成後,因受篇幅的限制,又不得不忍痛將這些章節抽掉。一些同行好友,如中國社會近代史研究員、歷史教授等,都鼓勵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另外寫成一部系統性論述甲午戰爭國際關係的專著。我也一直為寫作此書進行積極的準備,這個主題也受到各方的關注。



      對於甲午戰爭時期的國際關係,以往的研究者很少涉足,系統研究的成果更付之闕如。此項專題研究須獨闢蹊徑,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由於始終未見到英國外交部的相關檔案,更為圓滿完成此項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991年春,我應英國學術院的邀請,到英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經英方主人安排,曾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尼什教授(Ian Nish)晤面。尼什教授是英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史專家,以發表《英日同盟》(The Anglo-Japanese Alliance)一書而聞名。我早就仰慕其人,對這次會見深感榮幸。他為人熱情,盡力介紹相關檔案及資料,並不顧高齡親自帶領參觀該學院的圖書館。最使我振奮的是,尼什教授向我展示了他所珍藏的多卷本《英國外交檔案》(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其中有兩卷,一卷題曰《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1894),一卷題曰《中日戰爭和三國干涉》(Sino-Japanese War and Triple Intervention, 1894∼1895),都是英國外交部關於中日甲午戰爭的重要檔案,有許多文件上注有「密」、「機密」或「絕密」等字樣。乍見之下,欣喜異常,真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之感!當時認為這既是經過整理後的印刷品,一定是不難找到的,便帶著高興的心情記下書名而告別。



      不料此書在英國也很罕見。之後我又訪問了英國的幾所著名大學,皆未發現此書,這才開始焦急。後悔當時出於禮貌,不好意思向尼什教授提出複印那兩卷有關甲午戰爭的檔案。到牛津大學訪問時,接待我的是蘿拉.紐璧博士(Dr. Laura Newby)。她待人非常真誠,樂於助人,聽說我為此事遇到困難,主動提出幫我解決。我回到倫敦五天後,便接到她打來的電話,說尼什教授同意複印那兩卷關於中日甲午戰爭的檔案資料。於是,我又託在尼什教授指導下攻讀國際關係史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代為複印。她每天課程很滿,只能在晚上抽時間複印,並在我回國的前一天晚上,及時地搭地鐵到我的住處,送來複印好的資料。真是令人感動!帶回來的這套重要的檔案資料,是這次訪英的一個重大收穫。



      由於這些資料數量很多,而且又是利用晚上時間複印的,難免有不少字跡不清或漏印字行的紙頁,影響了其使用價值。我在倫敦時,曾訪問過倫敦大學亞非研究院,結識了狄德滿博士(Dr. R. G. Tiedemann)。狄德滿博士是專治中國近代史的,談話投契。1991年夏,他來山東訪問時,冒著酷暑到我家裡相敘。我請他幫助複印該資料的缺漏部分,他慨然允諾,兩次無償地寄來所複印的資料,終使這套檔案可以完整地使用了。今書稿即將付梓之際,我在這裡特地向他們幾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本書可以看成是拙著《甲午戰爭史》的姊妹篇,或者說是對《甲午戰爭史》的補苴之作。二書既自成體系、各有重點,又相互補充。為使其內容不相重複,在撰寫時採取了詳略互見的辦法。例如,對於中日廣島會議和馬關議和,讀者便可看到,無論在內容上還是論述的角度上,二書都是迥然不同的。我的基本想法是,透過並讀二書,可以對這次戰爭有更廣泛而深入的了解。

    ?




    其 他 著 作
    1. 法理下的甲午侵略──日本從陸奧外交到釣魚臺爭端:從外交操作到法律掠奪,甲午戰爭如何合法化軍事暴行與領土侵占?
    2. 甲午「合法」侵略──日本從征韓論到天津條約:法理鋪陳、軍備擴張、外交戰略……從條約體系到軍事準備,一場被「以法為名」包裝的戰爭!
    3. 火燒甲午,帝國沉沒之年:日本情報滲透、清廷集體迷夢……從情報戰到外交決策,一場預謀已久的戰爭如何改寫東亞百年格局?
    4. 議和失控,晚清最後的外交潰敗:密電外洩、情報滲透、外交妥協……強權環伺下如何捍衛國家尊嚴?戰後東亞格局的全面洗牌!
    5. 殘帆,北洋海軍的覆滅:威海衛陷落、劉公島困局、列強瓜分軍港……晚清海軍興衰的四十年,如何在腐敗時局下被一一瓦解?
    6. 斷潮,晚清海軍紀事:海防幻想、制度困局、現代試煉……從閉關鎖國到甲午沉艦,清末海軍改革的求存與幻滅
    7. 太陽旗密令,決定甲午結局的情報戰:暗影之中,假面之下,日本間諜如何瓦解清廷最初的防線?
    8. 大清最後的希望──北洋艦隊:從籌建、訓練到甲午戰爭的歷史剖析,十九世紀末海軍力量的興衰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