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簡介
一、 書名
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七十士譯本及拉丁文武加大譯本都以「士師記」作為本書的名稱。本書被稱為「士師記」,乃因所記載的內容大部分是關於古代以色列士師的事蹟。「士師」一名,乃由本書中的經文而來(二16-19)。
「士師」一詞,希伯來原文為「審判官」之意。這些人為神所選派,有神的靈賜予獨特的能力,奉命作百姓的領袖。他們的工作不僅是裁判案件(四5),最重要的是拯救以色列民脫離外邦仇敵的手(二16-19)。
士師的功能是擔任頒布律法者、法官及管理者。士師有多方面的職分:在法律方面,負責主持公正;在行政、領導方面,負責拯救以色列脫離異邦的統治,以及作為神與百姓間的中間人。
二、 作者
不詳,但猶太法典和早期基督徒傳統認為士師記、路得記和撒母耳記都是撒母耳撰寫。這觀點得到撒上十25的支持,顯示先知就是作者。
三、 寫作日期
主要有兩種看法:?早期說,約主前1050年。?晚期說,約主前六世紀。按書中內容顯示,本書寫成時士師時代已經過去,以色列人的王國初建不久(參考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
四、 內容
本書的內容似乎按著下列的歷史循環:
行惡(犯罪) → 奴役(管教) → 呼求(認罪) → 拯救(憐憫)。也就是:
痛苦 → 轉向神 → 忘記神 → 痛苦。這樣的日子共維持了三百多年。
以色列百姓事奉偶像,惹神發怒 → 神把以色列人交給敵人懲罰他們 → 以色列人生活困苦,轉向神、呼求神的憐憫 → 神興起士師拯救他們。經過一段平安、平靜、生活安逸的日子後,以色列人就會忘記神,而後離開神轉向偶像,這樣的歷史不斷重演。直到撒母耳時代,他們要求「王」代替「士師」的管理。撒母耳是處在「士師」時代與「王國」時代之間的環扣。故自約書亞死後至掃羅(以色列第一個王)止,這段時期稱為「士師時期」。
從約書亞死後,直至撒母耳興起,是士師記的歷史,它讓我們看見三件事:
1. 神的公義:選民犯罪,必遭神的刑罰。
2. 神的慈愛:選民若肯悔改、哀求神,祂就向他們施行慈愛。
3. 神的預備:士師──便是神預備的拯救者,帶領選民脫離敵人的挾制。
士師記是選民從各支派各自為政而進入聯合王國時期的轉捩點。
五、 主題
若說約書亞記是「得勝的書卷」,士師記就是「失敗的書卷」,因為本書顯示以色列人處處受到外族的侵擾與欺壓。以色列人的失敗是因為他們離棄神、敬拜偶像,並且行惡,惹耶和華發怒。於是耶和華藉外邦攻擊他們、懲罰他們,希望他們悔改,而後興起士師將悔改的百姓從仇敵手中拯救出來。神的行動反映祂的公義與慈愛的性情。
本書中的士師質素是每況愈下,一個不如一個。第一個士師俄陀聶最為理想,最後一個士師參孫最不稱職。故此,可用林前一27-29作為士師記的評註:「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較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士師們並不是一個接續一個來統治以色列人,而是同時有幾個士師出現,統治他所屬的支派,這點在下列事實中可以得著證實。根據本書所記的年代,士師時代共計有410年,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王上六1指出,從出埃及到所羅門建殿才480年而已,如此我們可以肯定地指出,士師們可能是屬支派英雄,而不是全國性的人物。有一些士師可能同時出現,他們的年代是重疊的,而非繼續的。所以,士師的時代可能只有三百多年。
六、 讀經態度
1. 把自己當成聖經中的人物來研讀:雖然內容跟你沒有直接的關係,只要你能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人物,必能從其中得著亮光與幫助。
2. 渴慕神對你說話:你渴望今天神對你說些甚麼?要你實踐甚麼?要你反省甚麼?要你調整甚麼?給你甚麼挑戰?……如此的讀經必能帶給你極大的祝福。
3. 渴慕付諸行動:渴望把所讀神的話語加以實踐,必然在所行的事上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