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貞觀政要:取經盛世,流傳千載,揚名海外的執政教科書

貞觀政要:取經盛世,流傳千載,揚名海外的執政教科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6520
吳兢,東籬子
好優文化
2025年9月3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536520
  • 叢書系列:風華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7 x 23 x 2.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風華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唐太宗如何締造輝煌治世?

    為何宋仁宗、忽必烈、乾隆皇帝,

    與日本的德川家康、明治天皇,皆推崇《貞觀政要》?

    其中關鍵,正是現今執政者與普羅大眾所應培養的

    胸襟與智慧。



    *身居高位卻不固執,虛心採納臣下諫言。

    *拔擢賢才任官,不因私利影響用人準則。

    *擺脫慾望束縛,不鋪張浪費,自我節制。

    *不受成見蒙蔽,以他人為鑑,反求諸己。

    *居功而不驕,追求力行不倦,貫徹始終。



      吳兢《貞觀政要》描繪的盛世圖景,不僅是過去海內外帝王將相推崇的治國心法,更是映照現今社會的明澈借鏡,為你我指引修己處世之道。



      *《貞觀政要》簡介

      《貞觀政要》為唐代史學家吳兢所撰。此書共十卷,分為四十篇。當時吳兢有感於唐朝國勢逐漸衰微,故採對答的形式,將貞觀年間(627-649)唐太宗與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的政論,以及其他太宗的言談、事蹟等,分類彙編成書,以期後人以古為鑑,擇善而從。《貞觀政要》在問世後輾轉傳抄,並於元朝時由戈直整理、刊刻。時至明朝,戈直的校訂本又經重校、重刻,成為流傳至今的主要版本。



      吳兢曾將《貞觀政要》上呈唐玄宗,卻未受到相應程度的重視。然而,《貞觀政要》對於後世的影響卻相當深遠:除了唐憲宗、宋仁宗、元世祖、明神宗、清高宗等歷朝君王之外,日本的歷代執政者如北條政子、德川家康、明治天皇,也奉此書為圭臬。由此可知,《貞觀政要》不僅是古代中國知識分子必讀的書籍之一,更是影響力遍及國外的重要著作。



    本書特色



      本書為《貞觀政要》的注譯本,由「原典」、「注釋」、「譯文」三個部分構成。在每段「原典」之後,皆有說明文中字詞意義的「注釋」,與以白話通篇解譯原典的「譯文」。另外,為了幫助讀者理解《貞觀政要》所涵蓋的核心議題,本書更透過「君德王道」、「擇賢建政」、「自律內省」、「崇儒正典」、「內治外化」等五大主題,將《貞觀政要》十卷四十篇重新分類,凸顯各篇涉及的重要議題,以及篇章之間的連貫性。



    ?


     





    導讀: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貞觀政要》 蘇子?

    前言

    卷一:君德王道

    ◎君道第一:為君之道

    ◎政體第二:肯定魏徵的作用

    ◎任賢第三:介紹「八賢」

    ◎求諫第四:鼓勵臣下諫言

    ◎納諫第五:懂得納諫

    卷二:擇賢建政

    ◎君臣鑑戒第六:提請臣子以史為鑑

    ◎論擇官第七:尋才用人

    ◎論封建第八:敘述分封政策

    ◎論太子諸王定分第九:確定皇室繼承人

    ◎論尊師傅第十:要求太子等尊敬師傅

    ◎教誡太子諸王第十一:嚴管皇家子弟

    ◎規諫太子第十二:擇賢輔佐太子

    ◎論仁義第十三:仁義治國

    ◎論忠義第十四:忠義為人

    ◎論孝友第十五:讚揚「孝」臣

    ◎論公平第十六:處事公正

    ◎論誠信第十七:待人以誠

    卷三:自律內省

    ◎論儉約第十八:不可鋪張浪費

    ◎論謙讓第十九:為人謙遜禮讓

    ◎論仁惻第二十:常懷惻隱之心

    ◎慎所好第二十一;不可玩物喪志

    ◎慎言語第二十二:說話不可隨意

    ◎杜讒佞第二十三:不能輕信讒言

    ◎論悔過第二十四:懂得反省

    ◎論奢縱第二十五:不能霸道驕縱

    ◎論貪鄙第二十六:貪欲是罪惡的源泉

    卷四:崇儒正典

    ◎ 崇儒學第二十七:推崇儒家思想

    ◎ 論文史第二十八:治國以史為鑑

    ◎ 論禮樂第二十九:做人的綱常倫理

    ◎ 務農第三十:以農為本

    ◎ 論刑法第三十一:刑罰的意義

    ◎ 論赦令第三十二:赦免頒布不能隨意

    ◎ 論貢獻第三十三:不貪求貢賦

    ◎ 辨興亡第三十四:前朝覆亡的原因

    卷五:內治外化

    ◎ 議征伐第三十五:對外發動戰爭

    ◎ 議安邊第三十六:安邊之策

    ◎ 論行幸第三十七:減少巡遊之舉

    ◎ 論畋獵第三十八:太宗野獵

    ◎ 論災祥第三十九:上天示吉兆

    ◎ 論慎終第四十:凡事應做到善始善終





    ?





    導讀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貞觀政要》




      唐朝經過唐高祖李淵的開國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承起了開國後的奠基大業。



      ◎他是如何做到的?

      《易經》乾卦的九五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所闡釋的意思是:當你在飛龍在天,意氣風發的時刻,這時最重要的是(利)與賢德之人(大人)相接觸(見)。王者不可能自己一個人撐起一片天,王者之所以能成功往往是有賢臣、幕僚輔佐之。而唐太宗願意與賢德、有能力的臣子共議國事,虛心接受臣子的規諫,在在呼應了《易經》乾卦九五爻的大吉之象。



      透過吳競編撰的《貞觀政要》,記錄下唐太宗與臣子間,關於決策的言論。於此,得以讓我們部分窺見唐太宗治國之決策與態度,一窺盛世如何得以成型的過程。



      ◎此書該如何閱讀?

      本書重新編排後,最貼心之處,是於四十章的標題處增列了子標題,用以協助讀者理解;譬如:〈論行幸第三十七〉,其子標題為「減少巡遊之舉」,有效的協助了讀者在閱讀此章的理解。



      在有了子標題協助下,讀者可以依照古往編法,四十章逐次閱讀之。

      但我在反覆閱讀此書後,發現吳競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在編排此書。



      我認為《貞觀政要》可用七大區塊來理解,其切點分判如下:

      「為君」:〈君道第一〉到〈論封建第八〉主要討論:作為一個君王應該是什麼樣子。



      「子」:〈論太子諸王定分第九〉到〈規諫太子第十二〉主要討論:對太子的諫言與做為一個國君父親該如何面對兒子。



      「治國」(由自己德行切入):〈論仁義第十三〉到〈論仁惻第二十〉主要討論:遵循儒家仁、義、禮、智的德性,作為一個王該如何治國。



      「自律」:〈慎所好第二十一〉到〈論貪鄙第二十六〉主要討論:作為一個好君王,應如何自律。



      「治國」(對國家風格確立):〈崇儒學第二十七〉到〈論赦令第三十二〉主要討論:國家以儒治國,治理風格的確立。



      「治國」〈以更廣的面向來談論〉:〈論貢獻第三十三〉到〈議安邊第三十六〉主要討論:國家對外邦與邊防的態度。



      「生活」:〈論行幸第三十七〉到〈論慎終第四十〉主要討論:紀錄太宗其餘事項的態度。



      ◎太宗治國態度之簡述

      重譯此書因為有子標題的輔助,所以多數章節是可以於子標題處就得到脈絡的提點。



      關於太宗這個人,他所具備的特質,或許我們可以由部分章節去做理解:



      面對百姓:

      〈論貪鄙第二十六〉:太宗以一句話涵蓋他對貪鄙的想法:「朕貴為天子,是事無所少之。惟須納嘉言,進善事,有益於百姓者。」百姓與珍貴的諫言對太宗來說,比錢財還珍貴。



      面對臣子:

      〈任賢第三〉:唐太宗身邊不只只有魏徵一賢臣,但魏徵的確是最敢講的。同時還有另外七位共同輔之,其記錄中無不顯示太宗提拔有能者、愛賢的寬大心胸。

      〈求諫第四〉:貞觀元年採納王珪建議,而此之後宰相入宮商議國事,必須帶著諫官。



      面對刑罰、公正:

      〈論公平第十六〉:任用臣子以能力為判別。其中頁134—135此段故事的分判過程非常動人。最後,頁229—246 魏徵的長文提醒太宗,公正過了頭將會助長百姓之間的訴訟氣氛,應以「仁義」共同輔之,方能使百姓和睦。



      面對治國氛圍:

      〈崇儒學第二十七〉:記錄了唐代以儒治國的作為,並交代了貞觀四年下令顏師古和孔穎達共撰《五經正義》,交付國子監做使用教材的經過。

      〈論禮樂第二十九〉:記錄了朝綱與民間有違禮法之處,或是不合情理之處,下令改正。



      讀這段了時候特別能感受到唐太宗是熟悉儒家原則的人,但又不死守禮法,願意調節修正不合情理的禮節,其心很是仁厚。



      面對外邦:

      〈論征伐第三十五〉:紀錄太宗對於一些戰事的判斷與臣子的諫言,很有故事性。而其中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的諫言,應該是整本書中少數沒被太宗採納,但卻獲得讚許的諫言 。由此可以推想,太宗在性格上必定是個「對外」、「要強」的人,以此反映在他對外邦起兵或不起兵的判斷上。



      此章同時收錄整本書唯一一位女官的諫言。



      面對天地跡象:

      〈論災祥第三十九〉:面對福禍天示,太宗的態度是:「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給人足,雖無祥瑞,亦可比德於堯、舜。」太宗認為人民實體的豐足、困苦才是福禍最直接的顯示。



      對於老天爺所顯示的跡象,太宗顯然不太相信。



      《貞觀政要》展現了唐太宗虛心廣納諫言,與一群臣子勇敢說出諫言的美好態度。而這美好態度是放在我們這個時代,任何具有上下關係的環境中,不管是上司或下屬都應引以為學習的良善循環。

    ?
    蘇子?�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哲學新媒體 共同創辦人




    其 他 著 作
    1. 貞觀政要:一窺大唐盛世,太宗與貞觀名臣的時代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