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節錄)?
孟子是先秦儒學的重要代表。長期以來,他被人們尊為「亞聖」,奉為孔子思想的正宗傳人。在歷代眾多的儒家思想名家中,除了孔子以外,對中國文化影響最深、人們研究最多的,恐怕就要數孟子了。?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了對孟子思想的研究。荀子〈非十二子〉篇聲討孟子之罪,認為他與子思「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其〈性惡〉篇又屢批孟子性善論,認為孟子「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荀子的批評,從側面反映了孟子思想及其學派在戰國末期的強大影響。《韓非子.顯學》篇也說:「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將誰使定世之學乎?」韓非所謂「儒分為八」中,就有「孟氏之儒」。戰國末期,儒家各派競爭正統,孟子學派參與其間,自然就有各派相互之間的批評、駁議,而對孟子思想的研究,就由此揭開了序幕。?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文化專制,焚書坑儒,「孟子徒黨盡矣」(趙岐:〈孟子題辭〉)。但這只是暫時現象,漢文帝時,《孟子》即被列入官學,置傳記博士。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孔氏」 ,孟子思想從此成為傳統社會的正統思想。司馬遷作《史記》,將孟子寫入〈孟子荀卿列傳〉,除簡單地介紹孟子的生平、學說外,還分析了其思想不顯於戰國之世的原因,說:「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並說:「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司馬遷對孟子及其思想學說不遇於時充滿了同情和惋惜。?
西漢末年的揚雄將孟子視為「聖人」(《法言.君子》),原因就在於他認為孟子「不異」乎孔子(《法言.君子》)。他稱讚孟子之「勇」,以為非荊軻所能比,是「勇於義而果於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於勇也,其庶乎!」(《法言.淵騫》)又盛讚「楊、墨塞路,孟子辭而闢之」,有「廓如」之功,而「後之塞路者有矣,竊自比於孟子」(《法言.吾子》)。可以說,揚雄是西漢尊孟的代表。?
東漢光武帝時,《孟子》博士雖被取消,但白虎觀諸儒說經,仍多稱引《孟子》。?
從西漢開始,人們就開始為《孟子》作注。據文獻記載,劉向可能為《孟子》作過注,其注本今已不存。東漢則有趙岐注、程曾注、高誘注、鄭玄注、劉熙注,其中影響最大、一直流傳至今的則為趙岐注。趙岐應為孟學第一功臣。他注《孟子》,先將其分為七篇,每篇取首章二三字為題,又將每篇分為上、下兩卷,然後再作章句。我們今天見到的《孟子》一書,其形制即為趙氏所定。對於趙岐的訓詁之功,清人阮元早有定評:「趙岐之學,以較馬、鄭、許、服諸儒稍為固陋,然屬書離辭,指事類情,於訓詁無所戾。七篇之微言大義,藉是可推,且章別為指,今學者可分章尋求,於漢傳、注別開一例,功亦勤矣。」 趙岐又著〈孟子題辭〉 ,盛讚《孟子》一書「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燦然無所不載」,認為其功用無窮,「帝王公侯遵之,則可以致隆平、頌清廟;卿、大夫、士蹈之,則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志厲操者儀之,則可以崇高節,抗浮雲」;其文章「長於譬喻,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所以,趙岐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者也」。孟子的「亞聖」之稱,由此而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