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追風箏的孩子

追風箏的孩子
9789867475657
李靜宜/譯
木馬文化
2005年9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木馬文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木馬文學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得獎與推薦記錄

  這是一個都讓人好久都難以忘懷的故事。所有文學與生活中重要的主題,都交織在這個不同凡響的小說裡:愛、恐懼、愧疚、害怕贖罪。這本小說太震撼了,讀完後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覺得其他一切都顯得平淡無味……《春膳》作者伊莎貝拉•阿言得(Isabel Allende)推薦

  ●ALA選書(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英國「觀察家報」年度最佳圖書
  ●舊金山Chronicle2003年度最佳圖書、Alex獎(給青少年看的成人書獎)、Entertainment Weekly2003年度最佳圖書
  ●Borders2003年度新人獎、Boeke 新人獎、Barnes & Noble 新人獎、、Literature to Life獎、亞馬遜書店2003暑假搶眼新書

書評介紹

  一部美麗的小說……今年截至此時為止寫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這部感人非凡的作品也描寫父與子、人與上帝、個人與國家之間脆弱的關係。忠誠與血緣串連這些故事成為今年最抒情、最動人、也最出人意表的一本書。--丹佛郵報

  一鳴驚人之作……一對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關於文化的不可思議故事。真正讓人蕩氣迴腸的古典小說。--舊金山紀事報

  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說值得矚目,不僅是一部政治紀事,也是一個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單就書中的角色刻劃來看,這部初試啼聲之作就已值得一讀。從敏感、缺乏安全的阿米爾到他父親多層次的發展,以及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父親的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與在美國、中東的餘波盪漾……締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學作品,將這個過去隱而未現、在新千禧年卻成為全球政治中心的國家文化呈現世人面前。同時兼具時代感與高度文學質感,極為難能可貴。--出版家週刊

  偏重個人的情節,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山的親密友誼開始,成為貫穿全書的脈絡。這兩個男孩所放的風箏,象徵了他們之間關係的脆弱,在看著往日生活消逝之際,備受考驗。在作者筆下,革命前的阿富汗溫馨且幽默,但也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磨擦而現緊張……充滿迴縈難忘的景象:一個為了餵飽孩子的男人在市場上出售他的義腿:足球賽中場休息時間,一對通姦的情侶在體育場上活活被石頭砸死;一個塗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賣身體,跳著以前街頭手風琴藝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紐約時報

  不算是中東政治的故事……而是在一個分崩離析的美麗國家裡生活的故事。透過扣人心弦、甚至有時令人極度不安的角色與情節安排,作者以自身的文化與他摯愛祖國的歷史為我們提供借鏡。--聖安東尼快報

  生命的節奏是這個故事的架構。這部小說以一九七○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後的美國為背景,透過作者的文采,雅俗共賞。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與救贖勾勒生命圓滿循環的功力展露無遺。一部極具療癒力量的恢宏文學作品。--水牛城新聞

  作者以極其敏銳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此書是一部睿智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幸福。——休士頓紀事報

  凡夫俗子在歷史狂濤裡的獨力奮鬥,一部非比尋常的小說。——時人雜誌

  引起迴響……敏銳,真實……「追風箏的孩子」最偉大的力量之一是對阿富汗人與阿富汗文化的悲憫描繪。作者以溫暖、令人欣羨的親密筆觸描寫阿富汗和人民……生動且易讀的作品。——芝加哥論壇報

  極為動人的作品……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鍊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毋須圖表與詮釋就能打動並啟發吾人。……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故事娓娓道來,輕筆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鶴》,而非馬哈富茲的《開羅三部曲》。作者描寫緩慢沉靜的痛苦尤其出色。——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既表現對說故事的熱愛,也展現文學寫作的功力……具備得獎特質的大器作品。這部小說最吸引人的部份之一是簡單的記述文體。就像哈金那部描寫愛情、政治與階級問題的小說《等待》一樣,本書以無辜的故事洗滌讀者的心靈。——克里夫蘭誠實報

  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瞭解並悲憫阿富汗的人民……這本書的力量來自於作者讓文化在書頁上栩栩如生的功力……讓人愛不釋手。--愛荷華城市新聞

  生動描繪三十年前的阿富汗。——華爾街日報

  作者讓我們瞭解迷人的小說該如何開展:以簡單、精巧的文筆驅策讀者翻到下一頁。——費城詢問報

  對這個在九一一之前備受忽視甚至誤解的國家,作了異常深入的描寫。儘管歷經殘酷波折,但這部小說的結局卻對阿富汗的未來抱持樂觀,這也是全球共同的期待。——書頁

  作者以相同的沉著筆調處理溫情與恐怖、加州美夢與喀布爾夢魘……非常出色的故事與道德寓言。——地球與郵訊

  從「追風箏的孩子」的第一行起,作者就讓我們瞭解迷人的小說該如何開展:以簡單、精巧的文筆驅策讀者翻到下一頁……一個精彩的回憶故事,讓我們得以窺見大部份美國人從未見過的阿富汗,描述了罕為人知的人性面。——康特拉寇斯達時報

  一位現居美國的阿富汗作家的一鳴驚人之作。他這部纏繞背叛與贖罪的深情小說以阿富汗近代的悲劇為骨架……這不僅是一個成長或移民辛酸的故事,作者把這兩個元素都融入得之不易的個人救贖宏景之中。所有的這些,加上豐富的阿富汗文化風情:魅力難擋。——克柯斯評論

  生動描繪阿富汗在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的生活。阿米爾和他父親的角色,他們的關係,以及哈山與阿米爾的關係,都描寫且發展得極為縝密、具說服力。現於加州行醫的作者可能是唯一一位以英文寫作的阿富汗作家,他的第一部小說值得推薦。——圖書館期刊

作者簡介

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

  1965年生於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隨全家逃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現居加州執業。《追風箏的孩子》雖是他的第一本小說,卻因書中角色刻畫生動,故事情節震撼感人,出版後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目前正改拍成電影中。

譯者簡介

李靜宜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外交研究所博士班,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職出版社與外交部,現任公職。譯有《理查費曼》、《諾貝爾女科學家》、《牛頓打棒球》(牛頓)、《現代方舟二十五年》(大樹), 《古烏伏手卷》、《法律悲劇》、《古典音樂一0一》(遠流) 、《史邁利的人馬》、《完美的間諜》(木馬)等。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239,共有239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透氣
/ 台灣台北
2010.02.02看透氣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剛看完這本書心中的悸動還無法平復
為你,千千萬萬遍
2.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09.08.31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劇情簡介:
阿米爾和哈山是從小一起長大、一起生活的好朋友,但是阿米爾是主人,哈山是僕人。兩人是被拉扯的兩半,一邊是光明,一邊是黑暗,原本一起玩樂、一起生活的兩小無猜,卻因為一件悲劇,把兩個人分成不同世界;哈山在鬥風箏大賽的時候,憑著他過人的直覺追到了掉 落下來的風箏,準備要拿回去給阿米爾,這時遇上地方的惡霸小孩,哈山......於是被強暴了 ,阿米爾當時什麼都看到了,但是他什麼都沒做,連出聲都沒有,就這樣眼睜睜看著哈山受罪。

哈山其實知道阿米爾看到了,可是他並沒有怪阿米爾,但是阿米爾因為自己的懦弱而惱羞成怒地恨起哈山,於是把哈山和他爸阿里逼出家門,於是,這兩個從小喝著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的小孩從此都沒再見過面了,直到哈山死掉一面都沒見過。

這個故事大致可以切割成兩個部份,前半部是繁榮和樂的阿富汗,後半部是歷經戰亂的阿富汗,透過書中的描述,可以清楚的感受到那戰亂前後天堂地獄之別。哈山與父親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就輾轉逃到美國成為美國新移民,故事進行到25年後,阿米爾透過父親老友拉辛汗得知哈山的過往與遭遇,只是這些消息與當年一些真相來的太突然卻也太慢了,哈山這時候已經不在人世了,只留下一個兒子索拉博。阿米爾決定要把索拉博帶回美國收養,不再讓他受苦。
.........

先談這本書當中串連兩代、故鄉與他國之間的情感橋樑-風箏;看看作者如何描述這只風箏;冬季是喀布爾小孩最愛的季節,因為除了放假不必上課以外,還有風箏、放風箏、追風箏,然而作者在風箏的形容詞當中有幾段:「如果風箏是槍,那麼線,裹著玻璃屑的割線就是槍膛裡的子彈。」、「在喀布爾,鬥風箏好像是上戰場。」、「阿富汗人珍惜風俗,但痛恨規則。鬥風箏也一樣,規則很簡單:就是沒有規則。放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從在看似無關的敘述中就展開了作者對整本書的佈局,這也是我看一本書的第一個思考點:「書的名字」會告訴我關於作者的全部。而阿富汗這個風箏的國度便從此淪為戰爭的試鍊地獄,共和推翻王權、共產解放共和、軍閥擊潰蘇聯、集權的基本教義派消滅軍閥、美國掃蕩塔利班、派系惡鬥與內戰….從主角阿米爾與哈山贏得風箏大賽的那一年,阿富汗從此成為「沒有規則的戰場」。

風箏比賽的玩法是追風箏,對於追風箏的人來說最想得手的獎賞莫過於冬季大賽裡最後墜落的風箏,那是榮耀的象徵。然而或許這也是阿富汗人的悲哀,我的解讀是風箏是隨風浮沉的玩意,在怎麼厲害的風箏手都無法也無暇讓風箏長時間的飛舞,而追風箏的比賽竟然是追逐墜落的風箏,這不正是作者的暗喻:阿富汗面對的是一個下墜的未來,即便如此,還是樂觀地追逐呢?

本書的最後又提到風箏,這次的舞臺換到美國,二十五年前哈山替阿米爾追風箏,而二十五年後是阿米爾替哈山的兒子索拉博追風箏,兩場追風箏都安排在雪景中,二十五年前的喀布爾:「天空晴朗無痕,藍澄澄的,雪如此之白…..萬物寂寥,只有牛隻的叫聲劃破靜默。」這是阿米爾與哈山風箏的天空;25年後阿米爾與索拉博放風箏的美國大地依舊:「公園鋪滿新雪,閃閃銀亮,白潔炫目…..春天的來臨總是從一片雪融開始…..風吹過臉龐,一個如潘吉夏谷的微笑在唇邊綻開。」

說穿了這是典型的美式橋段,用一個很容易懂的、很單純的事物去串起故事的頭尾,運用的好就會如本書,看到最後一段的追風箏,忍了幾個小時的眼淚,任誰都會一古腦的宣洩;二十五年如一場夢、一只風箏,不斷地追尋不斷地起落。

「鬥風箏也一樣,規則很簡單:就是沒有規則。放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風箏的世界也極其殘酷,宛如一場生死之鬥,生存之鬥,也呼應了哈山的父親對哈山講的一段話:「一個不能捍衛自己的男生,以後就會變成無法捍衛任何事的男人。」於是故事就從追風箏比賽後,當哈山遇到困難時,阿米爾的懦弱與無力承擔個性選擇了對真理的逃避與對友情的背叛,書中的一些悲劇其實都是阿米爾無法定位自己心中該捍衛的價值,當他須要跨出承擔的關鍵一步時,他不斷地退縮了,由於他的逃避與背叛,這種人性的懦弱陰影錮窒了他二十五年的心靈,罪惡感讓他無法成為父親心中的「男人」,作者敘述阿米爾的心裡:「我還有最後的機會可以作出決定,決定我要當什麼樣的人的最後機會。我可以為哈山挺身而出,一如他往常屢屢為我挺身而出,或者我可以跑開,最後…我跑了。」

其實真正讓阿米爾跌入罪惡深淵的並不是沒有替哈山挺身而出打退惡霸(或兩人一起被惡罷凌辱),而是阿米爾把這種愧疚感化為毀滅的力量,因為面對哈山會讓他的尊嚴受損,所以阿米爾選擇的說謊把哈山一家人趕走,阿米爾和他父親都選擇的隱瞞真相不惜犧牲哈山,只為了一些毫無意義的尊嚴。

阿米爾的父親對阿米爾說:「唯一的罪行是偷竊。因為它剝奪了別人的財物,剝奪了別人的生命,說謊,就是剝奪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一個人撒謊的當下,都以為這虛構的一切很快就可以結束,都以為會遺忘,都以為可以從頭來過,都以為可以再重新的自由呼吸,然而哈米爾與父親兩代所撒下的謊,卻花了兩輩子都無法彌補,他們都背叛了為他們奉獻生命的人,或許哈山早已原諒,但是哈米爾卻一直抱憾了二十多年,才有機會去贖罪。

本書除了親情與友情的羈絆之外,戰亂的殘酷也讓人動容,當父親為了躲避蘇聯入侵的戰亂帶著阿米爾偷渡到巴基斯坦的那段敘述中,作者有一段是如此描述的:
「我(哈米爾)替爸爸感到難過。在他打造、計畫、奮鬥、苦惱、夢想一切之後,他的生命卻只剩下這些:一個令人失望的兒子和兩只手提箱。」 這真的會令人感嘆世事的難料,只是他們父子和絕大部份阿富汗人比起來已經幸福太多了,父子還可以聚首、還有辦法逃難和還有兩只手提箱,他們能帶的都已經帶出來了,帶不出來的卻成為心中的最痛,帶不出來的哈山不是因為時局與環境,而是謊言讓哈山留在那深淵地獄。他們逃到美國,美國對父親是個哀悼記憶的地方,對阿米爾卻是埋葬記憶的他方,「追風箏的孩子」這本書強調的就是記憶是不能遺忘,罪惡更是難以淡忘,救贖才是一切寬恕的開始,阿米爾以為美國可以像一條河,狂嘯奔騰不在乎過去,可以涉水入河讓罪孽沉入河底,讓河水把最惡帶到遙遠的地方,某個沒有鬼魂沒有回憶沒有罪孽的地方,阿米爾以為美國是個可以拋掉過往的地方而積極擁抱;然而阿米爾錯了,沒有經過救贖的過程是無法自我寬恕的,於是阿米爾必須回到祖國踏上他的贖罪之旅。

第三世界的難民逃到美國真得能順利地落地生根嗎?還是像無根的風箏只能隨風飄零並等待墜落!阿米爾的父親在阿富汗本就是一個務實的自由派商人,到了美國反而比較能夠適應新的生活,而阿米爾的岳父塔希利將軍卻沉溺於昔日軍旅光榮,無法到美國屈就在相對底層的階級生活中,而阿米爾更不用說了,表現上躲進了由白種人所築成的新大陸生活中,但是卻只是過著在祖國傷痂下翻動的愧疚與不安裡頭,當阿米爾娶了同樣來自阿富汗女孩莎拉雅,婚禮演奏的是阿富汗傳統的婚禮歌:
「化晨光為鑰匙擲入井底,慢慢走,我心愛的月亮,慢慢走。
讓朝陽忘記從東方升起,慢慢走,我心愛的月亮,慢慢走。」

歌詞似乎有雙重意函,一是沉醉於新婚夜的甜美浪漫,捨不得讓朝陽趕走洞房花燭夜的見證者月亮;另外一種深層的含義應該是,希望黑夜不要過去,因為黑夜可以掩蓋許多傷痛,將晨光的鑰匙丟到無法尋獲的井底,讓白天的殘酷不要醒來;為何我有這樣的解讀,那是因為作者把這首歌交給入侵阿富汗的蘇聯士兵來唱,第一次出現這首歌是阿米爾與父親偷渡逃亡時碰到蘇聯哨兵,在極度恐懼的黑夜當中,蘇聯那位想要強暴同車阿富汗女人的衛兵,正是哼著這首歌,而本書第二次唱這首歌正是阿米爾的婚禮,然而作者卻不厭其煩地再度提醒:「爸爸和我(阿米爾)離開喀布爾那夜,檢查哨的俄國兵唱得就是這首歌。」作者再度用痛苦來詮釋這首本來應該快樂的古老結婚歌謠,一定有其刻意的雕琢在裡頭,婚禮後阿米爾又掛念起哈山,掛念著哈山結婚了沒?阿米爾並沒有因為生活上的種種幸福而得到救贖。沒有自我救贖便無法溶入美國新生活,父親的老友拉哈辛說得很對:「美國因樂觀而偉大,可是我們是憂鬱的民族,我們老是探常沉緬在悲傷和自憐之中。我們逆來順受忍受苦痛,當成是生命的事實,甚至於視為是必然的。」

阿米爾的贖罪之旅回到阿富汗,卻感慨「在我自己的國家裡,我竟然像個觀光客。」然而祖國的人卻冷冷地回答:「你?你一直都只是觀光客,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罷了。」雖然阿米爾對家鄉的土地湧起親情,雖然去國已久久到足以遺忘與被遺忘,阿米爾自認沒有遺忘祖國土地,但是卻又十分困惑,作者用阿米爾第一人稱的方法講出離開祖國阿富汗二十多年的唯一有形連結:「阿富汗只是舊金山紀事報第十五版美聯社報導的標題」,這種帶著愧疚感離開並刻意想要淡忘傷痛的新移民,這種去國離鄉者的矛盾,也是這本書的一個讓人無法停下思索的課題。

阿米爾回到神學士統治的喀布爾以後,目睹了神學士的惡行,終於激發了二十五年前被懦弱所掩蓋的勇氣,他鼓起勇氣與神學士的惡霸官員挑戰,他決定不再讓自己的靈魂飽受折磨,只有將罪行化成善行才是真正的贖罪,面對與承擔永遠不嫌晚,阿米爾的爸爸用善行去贖罪,阿米爾用返回阿富汗救回哈山的小孩以尋求自我原諒;哈山願意為阿米爾「為你,千千萬萬遍」地追風箏與奉獻,最後,阿米爾終於可以對哈山的小孩「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本書是個尋找與救贖的典型故事,也是個友情與背叛的故事,是個親情與謊言的故事,是個苦難國度人民的故事,是移民與祖國間之故事,是哈山與阿米爾的故事,是阿富汗的故事,是溫暖的故事,是人的故事,是風箏的故事。

文字的力量有多大?這是個難以測量的問題,由於文字是最不需妥協的藝術,所以特別容易沾惹七情六慾。當文字沾了這麼多複雜感情而捧在掌心時,才發現文字的重量是超乎想像地很難承受,在一本本經典的閱讀當中,文字加感情成為知識的力量,正是我從財務報表與總體數字的閱讀轉到對文字的閱讀的最大收獲。
3.
林致偉
/ 台灣台北
2009.08.19看林致偉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2006年暢銷到2007年,真的有他的道理。有友情、有親情、有愛情、有仇恨、有冒險、有悲傷、有希望。

確實是一部很精采的作品,故事真實的讓人感到震撼,我想,要讓世人更了解阿富汗,寫一本像這樣的小說絕對是最有效的,至少,我對阿富汗真的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更加的同情。作者很努力的將阿富汗的一切包裝在這個故事裡,包函了他們的文化、建築、生活習慣、風俗民情、宗教、食物,還有最重要的-種族歧視。

整個故事都是由種族歧視而構成的。如果不是因為種族歧視,就可以真正的成為朋友甚至兄弟,沒有誰理當犧牲,沒有誰理當被欺壓。如果沒有種族歧視,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戰爭,那麼多哀傷的故事了。

種族歧視的問題在許多國家存在著,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印度,印度教把人分成了五個等級,並且嚴格限制了每個等級能夠從事的工作,有的人世世代代就只能做僕人,有的人世世代代都能做神的傳令者。在這本書中,我對伊斯蘭教國家的內戰有了多一層的認識,他們的種族歧視起於對不同教派的崇拜,不同的種族可能崇拜不同的教派,而教派是對立的,種族也就對立了,如果不幸的你出生在弱勢的種族,即使你不崇拜自己種族的教派,也沒有辦法改變你的身分地位,因為你的血緣是沒辦法改變的。這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可悲、多麼的無奈,宗教的真諦就是要讓我們互相區別嗎?就是要殘害異己嗎?就是要以多欺少嗎?

這真的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故事相當精彩多樣化且豐富,故事前半段敘述著兩個小男孩之間的友情,但終究有種族之別,富有的小孩背叛了僕人小孩,因此背上了他的罪,故事的後半段敘述著小男孩雖然長大了,但無法擺脫他的罪,於是開始了贖罪的過程。透過這個故事他諷刺了自以為清高的有錢人,竟然偷偷的與僕人的老婆發生關係;也諷刺了奉著阿拉之名進行殺戮的極端份子。

說真的,這個故事真的蠻精彩的,作者很成功的透過這個故事將他想表達的每件事傳達出來,不過我真的不認為有精采到像大家說的那樣,應該說,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這個故事,而是對阿富汗、回教國家以及正在內戰的國家們,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對戰爭更加厭惡。
4.
Ling
/ 台灣桃園
2009.05.22看Ling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在故事的開始會很討厭主角的懦弱,
一對身份懸殊但事實上同父異母的兄弟,
主僕之間那種不平等的關係,
父親對哈山的關愛令阿米爾忌妒,
那是他對父親渴望卻少有的眼光。

在多年後,他回想起一切,得知事實,決定贖罪。
追風箏的孩子,追尋頭頂上那片廣闊的天空,追尋心中的自由。
5.
陳玉釧
/ 台灣台北
2009.05.18看陳玉釧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還記得看<追風箏的孩子>,是在一個夏季夜晚,本以為本書是童書(事實上我從圖書館借出本書時,是衝著最佳童書的獎項)可以讓我安穩入眠,不料一路看到第五章,我只覺得自己幾乎要喘不過氣來,暫時闔書沈澱思緒後,再翻到第一頁後重新閱讀起,這麼一讀就到翌日早晨,直到鬧鐘響起,我才想起又是一個上班日,而且發現自己的臉頰已被淚水沾濕。光憑文字的敘述,就讓我感動至此,使得<追風箏的孩子>成為我的最愛,曾有一陣子看其他大受好評的小說都感讀之無味,實則並非那些書寫得不夠好,只是跟味蕾麻痺一樣,吃了麻辣鍋後,對其他酸甜苦鹹自然不會有特別感覺,口腔裡充滿得除了辣,還是辣!


以下含有劇情,請尚未閱讀過本書的朋友慎讀。


「我成為今天的我,是在十二歲那年。」


本書的第一句話。第一次看時不懂,第二次看時不懂,一直到全書閱讀完畢後再從第一頁起重讀,赫然發現這句話是全書的提點。主角阿米爾正因十二歲那一年某天的那件事,確認自己是個懦夫,並為了種種與自己的「好朋友」哈山間複雜難懂的情緒,成了父親所說的「偷竊者」,因「說謊」即是偷走他人知道真相的權利,是罪惡。以第一人稱娓娓道來的「阿米爾」,把自己的童年與發生在阿富汗喀布爾的事情精準地透過文字表達出來,讓我曉得在同一個時空,確實有個國家的人,因政治動盪而吃盡苦頭;這些事情對我而言,是歷史小說裡的事,地理課本對阿富汗的介紹也不多,因它並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又是開發中國家,印象中課本只說到喀布爾是阿富汗首都,至於阿富汗歷史上發生過什麼大事?因為世界歷史的篇幅太小,阿富汗在全世界也無舉足輕重的地位,也不曾因阿富汗而引發世界大戰,因此阿富汗自然不會成為課本著墨的重點。


可是,<追風箏的孩子>替我補完這個國家的資訊。我確定阿富汗的地理位置,並曉得阿富汗有種族歧視的問題,書裡說,普什圖人之所以迫害哈札拉人,部份原因是普什圖人屬於遜尼派回教徒,而哈札拉人是什葉派;又說,十九世紀的時候,哈札拉人曾經想要反抗普什圖人,但是普什圖人「用無法言喻的暴行弭平他們。」書上說,我的族人殺害哈札拉人,把他們趕離他們土地,燒掉他們的房子,賣掉他們的女人。


據史載,任何一個國家只要出現種族歧視,伴隨而來的就是戰爭與動亂,可悲的是,人類的歷史正是以歧視的墨水寫成,看到書裡的哈山因身為哈札拉人受到的壓迫,忍不住心疼起他,幸而他生性樂觀,最後結局雖不完滿,至少他的兒子活著,代表他的精神繼續留存。


本書提到塔利班。本對塔利班神學士的印象只有他們以大砲摧毀大佛,看了本書後才知道倘若有人真想假借真主之名胡作非為,倒也無人能抵抗。神學士對哈札拉人的迫害,較諸二戰時希特勒屠殺猶太人並無不同,只是哈札拉人缺乏善於做生意的商賈、出色的文學作家等替他們發聲,如今<追風箏的孩子>揭露出真相,希望真能改善哈札拉人的待遇,而非又是另一個<貧民百萬富翁>!


此外,本書描寫的無論是親情、友情、愛情,均細膩生動,「為你,千千萬萬遍」不是戀人的承諾,而是一個小男孩在鬥風箏比賽中,為另一個小男孩去追風箏的承諾,故事也結束在放風箏的場景,又是另一個「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充滿無限希望的句點,沖淡了本書糾結的苦痛,也讓人有苦盡甘來的喜悅。

* 看更多讀者書評





其 他 著 作
1. 完美的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