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書名取自佛洛伊德代表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書中受害少女諾拉(Nora)的名字靈感則來自佛洛伊德的臨床案例《少女杜拉的故事》。佛洛伊德一九○九年的訪美之行可說是歷史之謎。儘管訪問極其成功,但日後佛洛伊德每一提及,卻總似在美國受過某些精神創傷。「我的小說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虛構的答案。」魯本菲爾德如是說。
這本書的書名——《謀殺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立即引起我們的好奇和關切,因為這樣的書名顯然來自對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名著《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醫書書名的仿製,而且這顯然也是一本關謀殺犯罪的偵探小說,這樣做到底和佛洛伊德有什麼關連呢?代表什麼意思呢?
《謀殺的解析》在非虛構的事實部份︰一九○九年八月底,佛洛伊德應美國克拉克大學邀請赴美訪問演講有關精神分析的觀念,關於這個訪問過程,彼得?蓋伊教授(Pro. Peter Gay)在其大著《佛洛伊德傳》(Freud: A Life for Our Time)一書第五章的〈美國插曲〉一節有詳細記載。佛洛伊德和榮格、費倫齊等一行三人於該年八月二十九日搭船抵達紐約,住進曼哈頓大飯店,在紐約停留一週,然後轉往克拉克大學。事實上,大師和兩位徒弟停留紐約期間,除了盡興遊歷紐約之外,加上大師胃腸不適,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情。本書作者抓住這一世實大作文章並加油添醋M不讓大師和他的徒弟閒著,突發奇想編織一樁離奇謀殺命案,透過一位名叫楊格的紐約年輕精神科醫生,以第一人稱觀點,把他所景仰的佛洛伊德扯入這個命案,讓佛洛伊德以大師姿態督導他位案件受害少女從事精神分析,這是這篇故事的虛構部份,事實和虛構夾雜交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敘述觀點交互運用,加上斷裂敘述架構手法的頻頻使用,引發懸疑氣氛此起彼落,因而使得整個故事在筆調上顯得無比活潑生動,除了有克莉絲蒂的懸疑風格之外(故事中最沒嫌疑者往往到最後竟是真兇),又加上狄更斯的創意(如《荒涼屋》中敘述觀點的變化),還有令人大開眼界的薩德主義(性虐待的變態行為,比如綁住手腳用鞭子抽打),然後又披上精神分析的亮麗外衣(歇斯底里症、失語症、哈姆雷特式伊底帕斯情結、移情作用……等全部出籠),總結這些,讀來實在是真正的意趣橫生了。
堂堂耶魯法學院副院長,怎麼會寫起推理小說呢?幾乎每個訪問魯本菲爾德的人都會提出這個問題。他一貫的標準答案是:「為了男性尊嚴。」他上一本出版的著作是關於美國憲法的學術論著《司法革命》(Revolution by Judiciary),「總共呢,只賣出六本,而且我想,有四本還是我自己家人買的。」他故作哀怨地說。偏偏他也任教耶魯法學院的華裔美籍妻子蔡愛眉的著作《世界危機:輸出自由市場民主如何孕育種族仇恨與全球不安》(World on Fire:How Exporting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不僅登上暢銷排行榜,更入選紐約時報二○○三年度十大好書。「我是個傳統的大男人,不多賣幾本書在家裡怎麼抬得起頭來?」他一本正經的語氣掩不住以妻為榮的自豪。
然而,意外似乎正是魯本菲爾德人生的寫照。在美國首府華盛頓長大的他,父親是心理醫師,母親是藝術評論家,大學在普林斯頓主修哲學,畢業論文寫的是佛洛伊德。但他不想從事學術研究,於是進了茱莉亞學院研習戲劇,同窗星光熠熠,包括以影集『慾望師奶』(Desperate Housewife)走紅的瑪西亞•克羅斯(Marcia Cross)和『急診室的春天』(E.R.)的男主角艾力克•拉薩爾(Eriq La Salle)。「唯一的問題是,我根本不會演戲。」魯本菲爾德說。沒日沒夜耗在圖書館鑽研莎士比亞一段時間之後,他決定進哈佛法學院。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法院工作,卻因為發表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的一篇論文,而獲得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職邀約,一腳踏進學術圈,成為聲望卓著的憲法學家,「純屬意外。」他竟說。
除了佛洛伊德之外,《謀殺的解析》也以莎劇「哈姆雷特」那句知名的「to be or not to be」作為故事的主軸,並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詮釋角度。魯本菲爾德說,書中的詮釋角度完全是他自己的創見,但他也很謙虛地說:「因為研究莎士比亞的人不勝其數,我也不確定有沒有人曾經提出和我類似的看法。」而之所以選擇在虛構的小說中提出這個頗有學術討論意趣的問題,他說:「是王爾德(Oscar Wilde)給的靈感。」因為王爾德就是在小說《W. H先生的肖像》(The Portrait of Mr. W. H.)裡提出關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理論,解開莎士比亞身份之謎的。
光看書名就可以知道本書《謀殺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靈感是出自於佛洛伊德《夢之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從希臘悲劇伊底帕斯引申出了心理情節。佛洛依德認為人心靈成長必須要經過「殺父娶母情結」(伊底帕斯情節Oedipus Complex)或「殺母戀父情結」(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這道關卡,在對抗的過程當中,道德感逐漸形成,同樣在這種說法下,異性的雙親是喚醒男孩與女孩對「異性」這回事的催化劑。
想知道佛洛伊德怎麼解釋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嗎?
想知道為什麼男孩子會幫女孩子看手相算命的心理分析根據嗎?
想知道兩位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師生情誼為何會分道揚鑣?
想知道心理分析對人的影響嗎?
想窺視二十世紀初的紐約社交真實樣貌嗎?
想知道為何紐約會出現名媛殺手嗎?難道開膛手傑克………
想知道佛洛伊德為何會尿失禁嗎?
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本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