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謀殺的解析

謀殺的解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0981
李靜宜
遠流
2007年6月29日
127.00  元
HK$ 107.95  







* 叢書系列:文學館
* 規格:平裝 / 456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館


文學小說 > 懸疑/推理小說 > 歐美懸疑/推理小說









  一九○九年,佛洛伊德抵達紐約,展開畢生唯一的訪美之行。與此同時,一樁撲朔迷離的豪門少女連續殺人疑案,震驚了紐約市政當局。年輕的美國心理醫師楊格在佛洛伊德的指導下,運用心理分析學說,協助警探黎特摩爾破案……

  在找尋凶手、探析懸疑案情的過程中,作者還原了二十世紀初曼哈頓的輝煌時期全景。在回顧歷史的同時,讀者得以一窺心理分析理論初現之時的景況,也可看出佛洛依德與門徒卡爾.榮格之間亦師亦敵的關係。

  本書書名取自佛洛伊德代表作《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書中受害少女諾拉(Nora)的名字靈感則來自佛洛伊德的臨床案例《少女杜拉的故事》。佛洛伊德一九○九年的訪美之行可說是歷史之謎。儘管訪問極其成功,但日後佛洛伊德每一提及,卻總似在美國受過某些精神創傷。「我的小說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虛構的答案。」魯本菲爾德如是說。

名家推薦

◎楊照、莊裕安、劉森堯、詹宏志、喻小敏、陳雨航、袁瓊瓊 聯手推薦
◎劉森堯專文介紹,李靜宜跨海專訪(檔案連結)

各界好評

?這本通俗小說再度為我們印證佛洛伊德的魅力,把我們帶到歷史的案件現場,親自領受大師的迷人風采。──劉森堯(文化評論者、作家)

?把精神分析的學理偵探小說化,固然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但重現亨利•詹姆斯和伊迪絲•華頓那個年代的紐約,亦是書寫的精華……佛洛伊德、莎士比亞與福爾摩斯之外,大蘋果的古典風韻也很值得你咬一口。──莊裕安(作家)

?謀殺是最神秘的死亡方式。多數的死亡,死亡發生之後一切結束,而謀殺,在死亡發生之後,一切才開始……而解析謀殺,其實就是解析兇手。──袁瓊瓊(作家)

? 推理、懸疑小說的敘事核心總不脫「心」的謎團,《謀殺的解析》堂而皇之乾脆直接請佛洛伊德解謎,但是對大師的論點也多所揶揄甚至挑戰,這也是這本小說最有趣的地方。── 喻小敏(博客來書店圖書部經理)

.「這部關於自我和本我的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可說是一大饗宴……」── 《每日新聞報》

.「充滿了無數的伏筆、英雄和惡棍之間曖昧的界線,以及明顯的故事張力……再次證明,犯罪小說和文學也可以融合為一。」 ──《落磯山新聞報》

.「一樁超完美懸疑謀殺案,細節精心考究,成就一部歷史類型小說的經典。」──《娛樂周刊》

.「作者運用了各種心理分析的觀點,卻能同步維持小說結構的嚴謹。他用一種慧黠、潛移默化的方式,處理許多知識層面的題材。」──《時人雜誌》



導讀

解析謀殺的藝術/劉森堯

  這本書的書名——《謀殺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立即引起我們的好奇和關切,因為這樣的書名顯然來自對精神分析大師佛洛伊德的名著《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醫書書名的仿製,而且這顯然也是一本關謀殺犯罪的偵探小說,這樣做到底和佛洛伊德有什麼關連呢?代表什麼意思呢?

  首先,我們會注意到,本書的作者魯本菲爾德斯(Jed Rubernfeld)是個佛洛伊德專家,曾寫過有關佛洛伊德的專業論文,想必對精神分析理論應該有相當程度的理解,當他企圖著手寫一本謀殺犯的偵探小說時,遂想到把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觀念和他的謀殺故事結合在一起,這樣的做法的確很別出心裁,但實際情況似乎尚不只如此,因為作者甚至把佛洛伊德直接帶入他的謀殺故事之中,像是有故弄玄虛之嫌,事實卻又不然,因為佛洛伊德在全篇故事中的行徑幾乎都是有案可稽的寫實手法。我們可以這樣說,這是一本事實和虛構互相交錯的犯罪偵探小說,作者透過對虛構犯罪故事的描寫,展現他對佛洛伊德的至高敬意,好比康寧漢(Michael Cunningham)寫《時時刻刻》(The hours)這本小說正式為了展現對吳爾芙女士(Virginia Woolf)的崇敬之意,同樣都形成了他們各自突出的「後設」風格。

  的確不錯,《謀殺的解析》正是一部有所本的「後設小說」,如果說《時時刻刻》賴以滑稽模仿(parody)的對是吳爾芙女士及其《戴洛維夫人》一書,那麼,《謀殺的解析》所賴以滑稽模仿的對象就是佛洛伊德及其《少女朵拉的故事》一書(也許還可再加上《論失語症》和《歇斯底里研究》)。本來只是一樁單純的謀殺案件,只要圍繞在類似福爾摩斯或克莉絲蒂式的「誰是兇手」的追逐遊戲上面,加上曲折迷離之情節即可,如今由於佛洛伊德的介入,整篇故事立刻變得更加複雜詭異,但同時內容也顯得更加豐富有趣。如果說《達文西密碼》有蒙娜麗莎的微笑和聖杯傳奇,《玫瑰的名字》有福爾摩斯和亞里斯多德(沒有人讀過的《論喜劇》,讀過的人都在書中被幹掉了),《謀殺的解析》則有精神官能症和伊底帕斯情結,在敘述策略上又有後設的斷裂敘述架構和狄更斯的敘述觀點變化(《荒涼屋》中第一和第三人稱敘述觀點交叉變化的模式),多麼豐富呀!看來當今小說寫法除了偏向通俗路線之外,還必得不斷向賣弄學問的後設手法靠攏,這說明一件事實,通俗小說要寫得精彩好看,似乎只有擷取後設觀念一途了。

  《謀殺的解析》在非虛構的事實部份︰一九○九年八月底,佛洛伊德應美國克拉克大學邀請赴美訪問演講有關精神分析的觀念,關於這個訪問過程,彼得?蓋伊教授(Pro. Peter Gay)在其大著《佛洛伊德傳》(Freud: A Life for Our Time)一書第五章的〈美國插曲〉一節有詳細記載。佛洛伊德和榮格、費倫齊等一行三人於該年八月二十九日搭船抵達紐約,住進曼哈頓大飯店,在紐約停留一週,然後轉往克拉克大學。事實上,大師和兩位徒弟停留紐約期間,除了盡興遊歷紐約之外,加上大師胃腸不適,並沒有發生什麼事情。本書作者抓住這一世實大作文章並加油添醋M不讓大師和他的徒弟閒著,突發奇想編織一樁離奇謀殺命案,透過一位名叫楊格的紐約年輕精神科醫生,以第一人稱觀點,把他所景仰的佛洛伊德扯入這個命案,讓佛洛伊德以大師姿態督導他位案件受害少女從事精神分析,這是這篇故事的虛構部份,事實和虛構夾雜交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敘述觀點交互運用,加上斷裂敘述架構手法的頻頻使用,引發懸疑氣氛此起彼落,因而使得整個故事在筆調上顯得無比活潑生動,除了有克莉絲蒂的懸疑風格之外(故事中最沒嫌疑者往往到最後竟是真兇),又加上狄更斯的創意(如《荒涼屋》中敘述觀點的變化),還有令人大開眼界的薩德主義(性虐待的變態行為,比如綁住手腳用鞭子抽打),然後又披上精神分析的亮麗外衣(歇斯底里症、失語症、哈姆雷特式伊底帕斯情結、移情作用……等全部出籠),總結這些,讀來實在是真正的意趣橫生了。

  偵探推理小說的寫法和正統文學創作一樣,進入後現代之後,再也不能依循成規走傳統的路線了,我認為「後設」可能是一條極可行的最佳路線,《玫瑰的名字》和《達文西密碼》會那麼風靡並不是沒有理由的,尤其後者,幾乎滑稽模仿了中國武俠小說、○○七公式、西方偵探推理風格等通俗要素,然後披上達文西和聖杯傳奇的外衣,寫來真是得心應手,讀者讀來痛快淋漓,竟忘了這實在是一則一廂情願至極的俗爛故事。

  誠然,西方一百年來德偵探推理故事全都是舊瓶新酒,如何處心積慮去演出眩人耳目的獨特風格,這才是真正要務。《謀殺的解析》在佛洛伊德這樁事實底下,其實也是許多傳統偵探推理小說的滑稽模仿,到處都是前輩名家的影子,不說福爾摩斯和克莉絲蒂,即使錢德勒及漢密特這兩位美國前輩名家,都是作者所要借鏡的對象。但他更進一步的地方是,他刻意回到歷史的現場——一九○九年八月底的紐約,佛洛伊德訪問美國的歷史時刻——好比《玫瑰的名字》刻意把我門帶回十四世紀義大利北部一個特定的修道院,或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把我們帶回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時代,故事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之下進行,許多人物和當時環境景觀紛紛上場(比如就本書而言,除了佛洛伊德這一行人之外,還有當時督導辦案的紐約市長,以及反對佛洛伊德的一群精神科醫生。)這些都必須透過可靠的考據工夫,藉以取信於人,即使故事和一些人物是虛構的,讀來卻有參與現場的感覺,說得上是栩栩如生,如親臨其境,而這是一般通俗犯罪小說所少能辦到的。

  就我個人而言,這本小說吸引人之處,反而不是滑稽模仿《少女朵拉的故事》,亦即書中有關偵查兇案曲折過程的部份。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我認為是作者為是時年屆五十三歲的佛洛伊德來到陌生異邦之際,所勾勒出的具體鮮明的突出形象。蓋伊教授在《佛洛伊德傳》裡頭曾生動描寫大師進入五十歲之後的意象︰跨入五十歲之後的佛洛伊德思想力旺盛而身健體壯,不過確實而被自己會老朽的灰暗念頭所困擾。這顯然是一種老年恐慌症,更確切地說,死亡念頭揮之不去,老年情結時時壓迫著他。他旺盛的思考和寫作能力,以及外表炫人的風采,始終讓外人無從察覺他內在潛藏的精神官能症般的執念。《謀殺的解析》之中,有關他的諸多著墨,無形中為我們塑造一個這樣的佛洛伊德意象,就像小說《大師》(The Master)一書中,作者柯姆?托賓(Colm Toibin)為我們塑造的年過五十歲的亨利?詹姆斯的意象一樣,自信底下隱含恐懼和焦慮,儘管如此,仍然處處流露智慧飽滿且洞悉世故的大師風範。

  因此,一本《謀殺的解析》從頭到尾讀下來,佛洛伊德反客為主,反而成為書中的真正主角,作者暗中所透露的訊息至為明顯,他顯然是在向大師呈獻最高的敬意,我們甚至深刻感受到,作者所化身的書中那位年輕醫生,藉著大師的精神分析理論,實際運用在案件成功之餘,更激發了他對生命的深刻思考,他已然成為大師的最偉大崇拜者了,即使他始終不願認同伊底帕斯情結觀念,卻終究無法反駁,就像威廉?詹姆斯那次去克拉克大學聽佛洛伊德演講,儘管不認同他的反宗教觀點,卻不得不佩服他在心理學領域偉大的真知卓見。

  總之,這本通俗犯罪小說再度為我們印證佛洛伊德的魅力,把我們帶到歷史的案件現場,親自領受大師的迷人風采。

作者簡介

劉森堯

  文化學者、影評家,現任教於逢甲大學外文系。

碰巧寫了一本暢銷小說的法學教授——傑德•魯本菲爾德訪談/李靜宜

  初次見到傑德•魯本菲爾德的人很難不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他外型神似青壯時期的艾爾帕西諾。線條鮮明的五官,銳利的眼神,活脫脫是電影裡身陷重重人性誘惑,抽絲剝繭解開謀殺疑雲的檢察官形象。這和魯本菲爾德的現實生活,倒也相去不遠:他學法律,洞悉人性,而且還對謀殺案有興趣。只不過在耶魯大學法學院任教的他,並沒在法庭上滔滔雄辯,而是靠著生花妙筆在小說中解開謎團。

  堂堂耶魯法學院副院長,怎麼會寫起推理小說呢?幾乎每個訪問魯本菲爾德的人都會提出這個問題。他一貫的標準答案是:「為了男性尊嚴。」他上一本出版的著作是關於美國憲法的學術論著《司法革命》(Revolution by Judiciary),「總共呢,只賣出六本,而且我想,有四本還是我自己家人買的。」他故作哀怨地說。偏偏他也任教耶魯法學院的華裔美籍妻子蔡愛眉的著作《世界危機:輸出自由市場民主如何孕育種族仇恨與全球不安》(World on Fire:How Exporting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不僅登上暢銷排行榜,更入選紐約時報二○○三年度十大好書。「我是個傳統的大男人,不多賣幾本書在家裡怎麼抬得起頭來?」他一本正經的語氣掩不住以妻為榮的自豪。

  利用暑假埋頭筆耕的魯本菲爾德果真心想事成,初試啼聲的小說《謀殺的解析》名列二○○七年第一季亞馬遜全球小說銷售排行榜第三名,更一舉奪下「英國國家圖書獎」的大賞。但他對「暢銷小說家」的頭銜顯然還不太習慣。「我算不上是小說家。」他說:「我是個法學教授,只是個碰巧寫了一本暢銷小說的法學教授。」

  碰巧?「我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從來沒想到過我能寫小說。」他說。

  然而,意外似乎正是魯本菲爾德人生的寫照。在美國首府華盛頓長大的他,父親是心理醫師,母親是藝術評論家,大學在普林斯頓主修哲學,畢業論文寫的是佛洛伊德。但他不想從事學術研究,於是進了茱莉亞學院研習戲劇,同窗星光熠熠,包括以影集『慾望師奶』(Desperate Housewife)走紅的瑪西亞•克羅斯(Marcia Cross)和『急診室的春天』(E.R.)的男主角艾力克•拉薩爾(Eriq La Salle)。「唯一的問題是,我根本不會演戲。」魯本菲爾德說。沒日沒夜耗在圖書館鑽研莎士比亞一段時間之後,他決定進哈佛法學院。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法院工作,卻因為發表在《哈佛法學評論》上的一篇論文,而獲得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職邀約,一腳踏進學術圈,成為聲望卓著的憲法學家,「純屬意外。」他竟說。

  有法律專業背景的小說家不乏其人,如出身律師的暢銷作家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但他們的作品泰半都以法律驚悚或司法審判為素材。而魯本菲爾德這部《謀殺的解析》卻是以佛洛伊德學說和莎士比亞戲劇作為基礎,運用真實的歷史事件,虛構出一個撲朔迷離的謀殺故事。「我之所以寫小說,就是想逃離法律啊。」他說。但為何會選擇以佛洛伊德作為小說的主角呢?

  「有三個理由。」魯本菲爾德一本學者精神,條理分明地說。首先是佛洛伊德理論的引人入勝,儘管許多人都因為習以為常而不自覺,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否認,佛洛伊德的革命性理論,諸如潛意識、壓抑的性欲等等,都已成為型塑我們的生活與認知的重要基礎。其次,佛洛伊德本身就很適合當謀殺案故事的主角,因為從心靈層面來說,他實在很像福爾摩斯。

  更重要的是,佛洛伊德一九○九年的訪美之行是個真正的歷史之謎。從各種客觀的角度來看,他的訪問堪稱大為成功:他在克拉克大學發表了一系列的講座;媒體對他讚譽有加;而且在他訪問之後,心理學襲捲美國,威力難當。然而,佛洛伊德此後未再踏進美國一步,而且終其一生,只要談到這次的美國行,就好像碰到過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他說美國人是「蠻夷」,是「歹徒」。他也把他身體的病痛,例如書寫能力的障礙,歸咎於這次的訪美之行。沒有人知道為什麼。一直到今天,為佛洛伊德立傳的人都還大惑不解。佛洛伊德在曼哈頓的那個星期是不是發生了一些我們不得而知的事,導致他這些異常的反應?「我的小說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虛構的答案。」他說。

  至於選擇紐約作為故事的背景,魯本菲爾德引用美國作家歐亨利(O. Henry)的話說:「美國只有三個故事之都──紐奧良、舊金山與紐約。」二十世紀初的曼哈頓是現代都市的誕生地,摩天大樓、電話、汽車全都在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裡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數以百萬計的新移民湧進紐約。豪門世家的財富越滾越多,醜聞也越來越不堪聞問,貪污腐敗與犯罪情事如藤蔓滋生不息。但是,「美國人還是樂觀而天真。」他說。那是「美國世紀」正要揭開序幕的時刻。「一九○九年的紐約,值得一書的時代,值得一書的城市。」

  除了佛洛伊德之外,《謀殺的解析》也以莎劇「哈姆雷特」那句知名的「to be or not to be」作為故事的主軸,並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詮釋角度。魯本菲爾德說,書中的詮釋角度完全是他自己的創見,但他也很謙虛地說:「因為研究莎士比亞的人不勝其數,我也不確定有沒有人曾經提出和我類似的看法。」而之所以選擇在虛構的小說中提出這個頗有學術討論意趣的問題,他說:「是王爾德(Oscar Wilde)給的靈感。」因為王爾德就是在小說《W. H先生的肖像》(The Portrait of Mr. W. H.)裡提出關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理論,解開莎士比亞身份之謎的。

  當然,魯本菲爾德之所以選擇佛洛伊德與莎士比亞作為小說的題材,也得歸功於他在普林斯頓大學與茱莉亞學院的學術背景。「身為一個學者,如果不是在寫作之前就對佛洛伊德與莎劇有一些瞭解,有把握忠實詮釋他們的理念,我絕對不敢寫這個題材。」 儘管寫的是一本虛構的作品,他仍然期望讀者在享受閱讀的樂趣之外,也能獲得一些知性的啟發。「希望我書中所談的那些佛洛伊德與莎士比亞的東西,能讓讀者在讀完故事之後,還能回味思考很久。」

  正因為對自己的作品有此期待,魯本菲爾也充份發揮學術研究的精神,細心考據故事背景的人時地物,大自曼哈頓大橋的建築工程,小至計程車車身的顏色,都務求有所本,栩栩如生地重建一九○九年的紐約場景。甚至還聘請一位歷史查核員,負責幫他查校所有的歷史細節,耗費的心力,不下於撰寫學術論著。

  但是,最令人驚訝的是,魯本菲爾德在創作這本小說之前,從來沒寫過任何虛構的作品。「一頁都沒有!」他略帶得意地說。但是,他自認對寫作並不陌生:「畢竟,我也出版過兩本學術論著和很多篇論文。而且,家父和家母都寫過書,雖然也都不是小說,但是可以說寫作原本就是我成長經驗的一部份。」

  曾經研讀過心理學與戲劇的魯本菲爾德認為,文學與心理學的關係密不可分,因為所有的文學作品,無論是以戲劇的型態呈現,或以文字的方式敘述,「都在讓人更加瞭解自己,特別是瞭解自己的感覺。」不過,他並不敢誇稱自己的小說是「藝術創作」。他說,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曾把自己的作品分成「文學」與「娛樂」兩類,「當然,他的娛樂之作也仍然是文學佳作,但是,我的小說就只是娛樂。」寫小說對他來說,是樂之所至,儘管不僅僅是一種消遣,但也還不到考慮成為專業作家的程度。「我是個學者,對我來說,學術研究還是我現階段最重要的事。」他說。

  《謀殺的解析》在美國出版之前,就已售出多種語文版本,陸續在全球各地上市。但是,對於這本書在台灣出版,魯本菲爾德卻格外有所期待。他對台灣一直有特別的情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妻子。魯本菲爾德夫人蔡愛眉女士雖在美國出生,但父母親都是祖籍福建的菲律賓華僑,所以蔡愛眉的母語就是台灣通行的閩南語,而他們的兩個女兒都能說流利的中文,「我們希望她們也能讀、能寫漂亮的中文。」幾年前曾經參加學術訪問團到台灣訪問的魯本菲爾德,對台灣開放的社會與多元的風貌頗為讚賞,至於哪一個地方讓他印象最深刻呢?「故宮博物院,」他毫不遲疑地說:「我畢生難忘!」

  「別叫我小說家,」魯本菲爾德一再強調,但卻又補上一句:「或許等我寫出第二本小說的時候,再這麼叫我吧!」他的第二本小說,相信也是每一個讀過《謀殺的解析》的讀者引領期盼的。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2,共有2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老王
/ 四行倉庫
2007.07.21看老王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To be or not to be﹒』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景

藉由《達文西密碼》成就了丹•布朗與達文西、聖杯故事、符號學,那我也可以說《謀殺的解析》榮耀了賈德•魯本菲爾德與佛洛伊德、哈姆雷特和心理學。

光看書名就可以知道本書《謀殺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靈感是出自於佛洛伊德《夢之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從希臘悲劇伊底帕斯引申出了心理情節。佛洛依德認為人心靈成長必須要經過「殺父娶母情結」(伊底帕斯情節Oedipus Complex)或「殺母戀父情結」(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這道關卡,在對抗的過程當中,道德感逐漸形成,同樣在這種說法下,異性的雙親是喚醒男孩與女孩對「異性」這回事的催化劑。

本書是由美國著名憲法學威權專家、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賈德•魯本菲爾德基於大量的史實創作而成的一本歷史驚悚罪案小說,西元1909年從佛洛依德一生之中唯一的一次訪美過程,他將赴麻州克拉克大學獲頒榮譽博士與發表一系列的精神分析講座,身邊圍繞著同是心理學範疇的好朋友與即將承傳接掌他心理分析學問的徒弟,背景是處於生理神經學與心理神經學交替的二十世紀初,生理神經學的三巨頭:查爾斯•魯米•達納、柏納德•薩奇、M•艾倫•史塔三人皆為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的頭號大敵,正如臨大敵般應對世界潮流的變遷;當時紐約正處於繁榮興盛的金色年代:建築物要比天高、社交宴會要比奢華、各項公共建設也正如火如荼的展開;紐約市長喬治•麥克雷蘭正尋求連任的金援,曼哈頓大橋正趕工當中,社交界猶如薩德《索多瑪120天》書中一幕幕上演,正好對比佛洛伊德《性學三論》闡釋意義;類似馬修.珀爾《但丁聚樂部》中親佛洛依德集團的心理學大師們精彩的對話;莎翁名劇《哈姆雷特》延伸出來的心理醫師史特拉漢•楊格的過往回憶與劇情的懸疑性;佛洛伊德的著名案例《少女杜拉的故事》為故事核心主軸,建立出楊格醫師與諾拉小姐之間的感情張力,充分將佛洛伊德《歇斯底里研究》、《夢的解析》、《性學三論》、《論潛意識》、《自我與本我》、《圖騰與禁忌》、《精神分析學引論》各項理論利用心理學大師們的淺顯易懂對話中講述出來,紐約警察吉米•黎特摩爾有點像是克萊.卡爾《沉默的天使》與威爾斯《刀鋒之下》的偵探,思考邏輯精確、很懂的人情世故卻不貪汙、充滿正義感的好警察。

我喜歡醫師與病人曖昧的那種情節,好危險的詭譎氣氛,又因為是禁忌所以就更加刺激,是不是我天生就有如此變態的因子呀!亂倫、偷情、女女、哇塞!超級麻辣刺激的咧!可是又被安排在清教徒立國百來年附近,真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了愛情故,兩者皆可拋,不過再度證明了我的小小疑惑,為什麼心理醫師看起來都那麼像神一樣?有時候,簡單的答案就是真理,毋須硬要穿鑿附會牽扯上心理分析,呼!真是XXX的有道理呀!

這是一本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的歷史偵探懸疑小說,集合眾家之大成,內容有著無數的伏筆、好人與壞人之間的曖昧界線、各項引經據典的旁白對話,通通都是本書優異之處,閱讀起來猶如看了一部驚悚偵探的九零年代電影,情節流暢懸疑,不到最後一刻,呃!你壓根就不知道兇手是誰?!嗯!題外話,改編小說的電影也正打算開拍,書中很多的心理學對話與參考資料都是可以引人深思的唷!

想知道佛洛伊德怎麼解釋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嗎?
想知道為什麼男孩子會幫女孩子看手相算命的心理分析根據嗎?
想知道兩位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師生情誼為何會分道揚鑣?
想知道心理分析對人的影響嗎?
想窺視二十世紀初的紐約社交真實樣貌嗎?
想知道為何紐約會出現名媛殺手嗎?難道開膛手傑克………
想知道佛洛伊德為何會尿失禁嗎?
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本書喔!

2007年度英國圖書獎3月28日晚在倫敦揭曉,賈德•魯本菲爾德(Jed Rubenfeld)的《謀殺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獲年度最佳圖書獎。
2.
milly
/ 台灣台北
2007.07.17看milly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內容緊湊有趣...對於精神分析有基本的了解





其 他 著 作
1. 毀滅天使 Angels of Desturction
2. 再見,幸福之家 Sold
3. 愛迪生(漫畫)
4. 裡海之雨
5. 365號殖民島
6. 天使飛走的夜晚
7. 那兩個女孩
8. 貝塞尼家的姊妹
9. 燦爛千陽
10. 無畏之心
11. 雙面狄米崔
12. 彩繪你的生活
13. 奇想之年
14. 直覺
15. 古烏伏手卷
16. 追風箏的孩子(限量精裝典藏版)
17. 巴拿馬裁縫
18. 巴爾的摩藍調
19. 追風箏的孩子
20. 完美的間諜
21. 近寫李登輝-紅樹林生活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