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布拉格畫像

布拉格畫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247650
耿一偉
馬可孛羅
2007年12月30日
93.00  元
HK$ 74.4  







* 叢書系列:EUREKA 文庫版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5*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EUREKA 文庫版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地區史 > 歐洲地區









一部當代書寫布拉格的經典作品

  冷戰之後,班維爾首次進入布拉格,由於涉入一項藝術品走私的計畫,開啟了他的布拉格之旅。布拉格是歐洲的魔幻之都,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於1575年就位,這位星相愛好家與鍊金術的庇護者,將來自全世界的鍊金術士與魔術師召喚到他位於山丘上的布拉格,如今那裡已成為神秘與陰謀的集散地。而戰爭、革命、洪水、蘇聯入侵,甚至是1989年絲絨革命之後接踵而來的觀光客人潮,都無法摧毀這位位於伏爾他瓦河畔,充滿美麗、驕傲而憂鬱的城市。而作者爬梳布拉格悲劇般的歷史糾結,不論是皇帝、王子、天才、騎士、英國或是惡霸,這些創造歷史的人物都將進入讀者眼簾。 

卡夫卡住在這裡

  作者出身於愛爾蘭,他在寫作本書特別關心布拉格的小酒館,或許是因為這兩地愛喝酒的作者相當不少吧!班維爾在比擬兩地的小酒館時,將本書也變成一座歷盡繁華的布拉格小酒館了。

  在這家小酒館/這部作品裡,我們將會見到知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他們訴說著布拉格過去的壯麗,光榮之後的灰燼、被罷免主權的王朝,歷史與作者的想像力並馳,傳說在文學的筆觸下發光,這些故事在愛爾蘭威士忌的輔助下,聽起來特別動人:卡夫卡住在這裡,曾算出納粹會倒台的捷克算命大師底比斯夫人也住在布拉格,這個城市的風景如此美好……。除了歷史上的知名人物,班維爾還以攝影家、魯道夫皇帝、市井小民、克普勒、異議份子、扒手等人物為對象,為布拉格做出萬花筒式的導覽,讀者能感受布拉格的層次多變,並且經由班維爾的古怪、黑色幽默,彎曲蔓延的敘事路徑,隨著他進入了宛如布拉格迷宮般的小巷。

  這是這座愛之城的醉人讚美詩,按照他的描述,她是位喜怒無常的淫蕩女妖。「在古董商的名義掩護下,千嬌百媚的她將自己偽裝成一幅靜物圖,一段對過去光榮歷史的沉默繼承,一個在玻璃球中的死寂景觀,這一切更增添了她的邪惡魔幻感受。她狡猾地運用她的特有方法,進入到受詛咒的靈魂,深入到只有她擁有鑰匙的謎團當中。」

魔幻之城,魔幻之筆

  布拉格是歐洲三大魔幻城市之一,作者藉由四次造訪的追憶,加上個人的想像與文采,描述他與布拉格的關係;這種文風呈現出來的「魔幻感」讓人分不清布拉格的真實虛假,加上班維爾強烈的個人風格與幽默感,本書正是讀者能藉由布拉格的「真」,進入班維爾的「虛構之城」的最佳入門。

  儘管我在寫作的時候,並沒顧及其實我是在發明一個我從未見過的城市,更具挑戰性的是,我得重新創造十六世紀早期的生活—— 所有的故事都是發明,所有的小說都是歷史小說——但我感興趣的,是如何達到逼真,或者至少達到某種可信度。許多讀者恭維我的小說準確地「掌握那個時代」,我實在不好意思問他們如何知道這一點;但我知道他們是在讚許我的想像巧藝,他們被我的描述所說服,好樣情況真的就是那樣。不過有時幻想真能化為具體事物,那些曾有夢境成真經驗的人,便能理解此點。

作者簡介

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

  2005年曼布克獎得主,被譽為最有可能為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作家,他最喜歡的作家是貝克特,其作品同時兼有喬伊斯與納博可夫的特色。

  班維爾1945年生於愛爾蘭,曾任《愛爾蘭時報》文學編輯,也長期為《紐約時報副刊》撰寫書評。自第一部作品《人魔龍狼金》(Long Lankin)於1970出版以來,他已寫了十九部小說,最近一本是用筆名Benjamin Black寫的犯罪小說《克莉絲汀驚魂記》(Christine Falls);「科學革命三部曲」特別能見出文學特色,並獲獎連連:《哥白尼博士》(Doctor Copernicus)獲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克普勒》(Kelper)獲衛報小說獎(Guardian Fiction Prize),《牛頓書信》(The Newton Letter: An Interlude)被改拍成為影集。

  他另一部「三部曲作品」《證據之書》(The Book of Evidence)、《鬼魂》(Ghosts)、《雅典娜》(Athena)則以藝術為焦點;他亦喜愛戲劇,多次擔任改編劇本的工作。2005年班維爾以《大海》(the sea)獲曼布克獎,本書《布拉格》以厚重、魔幻、古怪與黑色幽默,彎曲蔓延的敘事路徑,敘寫了布拉格迷人的風景。最新的小說作品是《遮蔽的過去》(Shroud)。《波士頓環球報》讚譽他是「當今最偉大的英文作家之一」。 

譯者簡介

耿一偉

  花蓮人,台大哲學系畢,布拉格音樂學院研究。目前擔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與華梵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曾獲倪匡科幻獎首獎,著有《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誰來陪我跳恰恰──澎恰恰傳》,譯有《給菲莉絲的情書》、《恰佩克的秘密花園》、《哈維爾戲劇選》(與林學紀合譯)等作品。



讀者注意事項
這不是一本旅遊指南,也不想當旅遊指南。很難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一連串的追想,對某個主題的變化。試圖藉由混合回憶與想像,將某個地方召喚出來。一首獻給摯愛,卻永遠得不到回應的傷心情歌……城市總能散發一股強烈而不可思議的魅力,對於思鄉的旅人來說,再也沒有比布拉格具有更強壯、更不可思議的誘人力量---病態的是,這並非對當下的人如此,而是對那些已將伏爾他瓦河拋在後頭的人,才有意義。回到這裡,他感覺到好像從未離開過,但也感受到某種罪惡感,一種遺忘,忽略,不貞。或許這就是這本書,它是一個尋求和解的標記,試圖賠罪的小禮物,或是不忠於情人的一封道歉信。

第一幅 透視觀點:蘇岱克之城
布拉格的美麗有太多人描述過,但我不知道單是美麗是否足以應用在這座位於伏爾他瓦河畔,充滿幻想而荒謬的城市,這座城市是歐洲三大魔幻城市之一。

第二幅 門檻
夜晚尖塔籠罩一切/穿越黃楊樹的是長青穹頂/可笑的皇帝躡手躡腳/走入他行宮的魔法花園/在充滿玫瑰花香的美好夜晚/玻璃葉片叮叮響起/宛如被鍊金師的手指觸摸/宛如風吹

第三幅 縱情布拉格
從一九二○年代開始,斯拉維亞就是布拉格最重要的文學咖啡廳。卡夫卡在日記裡曾提到它,里爾克則喜歡晚上來這裡喝咖啡,他會特意穿上漿領襯衫並戴上白色棉質手套。

第四幅 大丹狗與小狗
里貝爾李諾認為那悲慘的一天,是這座謎般城市開始在數世紀中消沉的
開始,並對密德拉吉充滿怒火,詛咒他應該下地獄:「被丟在永火裡,被丟在永火裡!」

第五幅 快照
二○○○年十月二十四日,歌德學院打電話來,告知古爾德史都克爾教授已於前一天過世的消息。對我來說,已經沒有太多的話好說,歐洲、特別是布拉格不可或缺一部分,已跟他一同逝去。

結語:大洪水
那是來自陰暗過去所發出的無聲絕望嘆息。這好像是洪水正在地下墓穴或地下水道詛咒著,它在每棟建築物下攪動著某種基本與古老的布拉格。我覺得我像是在拜訪舊情人,她的美貌依舊,年華不再,對未來充滿恐懼與憂鬱。

殘影
我能找到的,就只有布拉格。她如慧星般陰暗而憂鬱;她的美麗像是火焰般變化莫測,在畸形的矯揉作態中隨風搖曳,帶著一種腐朽的過度悲傷,以及來自永恆幻滅的吃吃訕笑。



當文字成為布拉格──愛爾蘭作家班維爾的至高虛構文╱耿一偉

  漣漪越來越強烈,演變成了巨浪。 ──班維爾《哥白尼博士》

  二00五年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可說是高潮迭起,約翰?班維爾(John Banville)與石黑一雄又再度對上。上次是一九八九年,班維爾以《證據之書》(The Book of Evidence)進入決選名單,卻還是敗給《長日將盡》。十六年後,決選名單刪到只剩下這兩位名家的作品,在評審團主席蘇特蘭(John Sutherland)的拍板定案下,最後由班維爾的《大海》(The Sea, 2005)勝出。

  繼承愛爾蘭文學傳統的豐碩成果

  班維爾是愛爾蘭作家,一九四五年生於都柏林附近的海港小城韋克斯福德(Wexford)。

  故鄉的童年經驗對他創作影響頗大,《大海》便有童年影子在裡頭,對此他說:「我們都需要給自己造出一個生活的模子,於是我們吸收了自己在幼年時的經歷,然後便開展對生活的想像。」

  於是海的意象成為班維爾小說中經常出現的修辭符碼,甚至是探索他創作奧秘的重要線索。在《哥白尼博士》(Doctor Copernicus,1976)一書扉頁,他引用了美國詩人華勒斯•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一段詩:「你須再度變成一個無知的人,用一無所知的眼睛再度看著海,在海的意念裡,清晰的看見海。」(時報,2005)

  此段出自史蒂文斯的詩集《給至高虛構的短箋》(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 1942),他認為詩人透過想像賦予生活「至高虛構」。有賴這種虛構,詩人不僅能看清世界,甚至洞悉其本質。班維爾的「科學革命三部曲」(The Revolutions Trilogy ),正是透過最高虛構的想像,給予我們重塑歷史、體驗靈魂的機會,也強調了小說的獨特性所在。

  「科學革命三部曲」為班維爾帶來了文學聲譽,《哥白尼博士》獲得布萊克紀念獎(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克普勒》(Kelper,1981)抱走衛報小說獎(Guardian Fiction Prize),至於《牛頓書信》(The Newton Letter: An Interlude,1982)則以《回憶》(Reflections)為名,被改拍成影片在英國商業電視台第四頻道(Channel 4)上播放。

  這三本書在國內出版後,即便是中譯本,也可以見到班維爾的文學特色。首先,他用字精確,句法繁複,並善於用典。這都顯現他的博學多聞與見多識廣,或許與他早年曾在愛爾蘭航空工作,後來又在愛爾蘭時報擔任文學編輯有關(他長期也是紐約時報副刊的書評撰稿人)。雖然班維爾強調自己最喜歡的作家是貝克特,不過喬伊斯的意識流手法與俄裔文學家納博科夫的華麗文采,更是他行文特色。前兩者因是愛爾蘭作家,自然合理性充足;至於納博科夫,也非毫無跡象可循,納博科夫早年小說《黑暗中的笑聲》(Laughter in the Dark/Kamera Obskura,1932),其二00六年新版導論,即由班維爾操刀。

  如今,班維爾不但獲獎連連,更是世界各大文學節的常客。從一九七0年首部短篇小說集《人魔龍狼金》(Long Lankin)出版以來,他已寫了十九部小說,最新一本是用筆名Benjamin Black寫的犯罪小說《克莉絲汀驚魂記》(Christine Falls,2006);二00三年的旅遊文學《布拉格畫像》,則透露他更多個人的創作經歷與幽默睿智的一面。

  愛爾蘭文學傳統依舊在班維爾作品身上留下印記,他早年的小說《柏奇伍德》(Birchwood,1973),繼承了愛爾蘭大宅小說(Big House Novel)的傳統,以地主莊園的興衰來微觀社會變遷,在《牛頓書信》中,也可以觀察到類似手法。

  《劍橋愛爾蘭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ish Literature)認為:「想像與差異的再現,構成班維爾第二部三部曲的核心,它們分別是《證據之書》、《鬼魂》(Ghosts,1993)、《雅典娜》(Athena,1995)。在這幾部小說中,焦點轉移到藝術,尤其繪畫上頭,故事線不是在處理想像力的構成作用,而是想像力面臨創造失敗所產生的失序上。」三部小說都牽涉到真假偽作的問題,前兩部主角是偷畫的殺人犯蒙哥馬利(Freddie Montgomery),後一部則藝術史家加馬羅(Morrow)。《證據之書》不但入圍布克獎最後決選名單,其義大利譯本還獲得晏尼歐.佛拉諾獎(Premio Ennio Flaiano)

  一九九七年的《不可碰觸者》(Untouchable)是真人真事小說(roman ? clef),題材選自轟動英國的間諜案。這不免又讓我們想起納博科夫,因為他一樣擅長選擇通俗的聳動題材,透過想像力,將其提煉到藝術高度。《不可碰觸者》甚至獲得一九九七年惠特比獎(Whitbread Fiction Prize)。

  另一項專業:戲劇

  除了小說之外,班維爾也繼承愛爾蘭文學傳統,對於戲劇保持熱情關注。他特別偏好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克萊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的作品,如《破甕記》(The Broken Jug)便經過他的妙手改寫,重新賦予在英語世界的舞台生命。二000年的都柏林國際戲劇節,也上演過他改編自克萊斯特《安菲特昂》(Amphitryon)的《上帝的贈禮》(God’s Gift)。

  不論克萊斯特或是史蒂文斯,浪漫主義對想像力的推崇,形成推動文字的一波波文字連漪,最後演變成一本本小說。不論其主題是科學或藝術(《海》的主角是藝術史家),都呈現了男性知識份子在面對想像與現實的分裂,力圖找回平衡的努力。

  知名班維爾研究專家約瑟夫•麥克米恩(Joseph McMinn)形容:「或許班維爾作品最值得稱許之處,是建立在它對整體佈局的體悟,這也暗示著,最終來說,唯有敘事作品才能帶來真正的安慰,也是唯一經得起考驗的知識形式。他的作品讀來像是一本意義深遠的悲觀小說,戲劇化的描繪了遭受其心靈背叛的一連串角色,而對這些背叛的說明,卻又展現了細緻的想像力與創造性。」

  虛實交織的布拉格

  目前讀者手邊這本《布拉格畫像》,比起他的小說作品,我們可以更明顯感受到班維爾的個人風格與幽默感。同樣的,想像與差異的再現,依舊構成這本旅遊文學的主題。班維爾在完成本書之際,共造訪過布拉格四次。《布拉格畫像》就是由對這四次短暫造訪的追憶。回憶是構成旅遊文學的催化劑,在追憶的眼光背後,想像力偷偷地對旅遊經驗加工,最後往往作者也搞不清楚,他筆下的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虛構。《布拉格畫像》全書都貫穿著這種疑惑,甚至在第一章,作者還以他的小說《克普勒》作為例子,提出虛構也會入侵真實的看法。

  同樣的,班維爾最關心的歷史與藝術,加上他自己的文學家角色,形成了這本書的主要風景。《布拉格畫像》從個人經驗出發,在主題安排上,看似隨意的內容背後,其實有著巧思加工。第一章以攝影家蘇岱克為主角,接下來各章分別以魯道夫皇帝、市井小民、克普勒、異議份子、卡夫卡、文學批評家、扒手等人物為獵取對象,一路讀下來,居然是類似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計畫,是對布拉格城市文化的萬花筒式瀏覽。

  如果表面的豐富,說明了作者的用心。那麼行文的特色,若不能表明班維爾的野心,至少也證明了記憶同樣會對想像力施加魔咒,最後影響了再現的風格。因為《布拉格畫像》一書的行文,充滿了厚重、魔幻、古怪與黑色幽默,彎曲蔓延的敘事路徑,宛如布拉格迷宮般的小巷。文字成了城市本身。去過布拉格的人,就會知道《布拉格畫像》的閱讀經驗,再現了布拉格的場所精神(Genius loci)。

  由於原書名為《Prague Pictures: Portrait of a City》,所以本書是班維爾透過他的文字筆觸,拍下他對布拉格的回憶圖像。既然是攝影,拍攝者的主觀心境與背景,自然影響了取鏡角度與畫面構成。我們可以在書中讀到作者用他的愛爾蘭經驗來看捷克。這兩者恰好也是西歐文明東西兩邊的邊陲國家,歷史與文化經驗多有雷同之處。所以布拉格成了都柏林的一面鏡子,班維爾在布拉格酒館行走時,往往也免不了要跟都柏林的文學酒吧比一比(愛爾蘭與捷克作家嗜酒的特別多)。或許當讀者對班維爾有更多了解後,會發現《布拉格畫像》一書其實也是作者自己的自拍照。

  班維爾的文字洗鍊,波士頓環球報讚他是「當今最偉大的英文作家之一」。如今國際文壇都盛傳,若還有機會,班維爾將是繼蕭伯納、葉慈、貝克特、黑尼(Seamus Heaney)之後,最有可能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作家。其實,有沒有諾貝爾的黃袍加身已不是那麼重要,能讓讀者透過小說的至高虛構,再度處在無知的狀態,然後清晰的看見世界,更能讓作家感到開心吧!

  (本文部分內容曾載於《聯合文學》2007年五月號)




其 他 著 作
1. 喚醒東方歐蘭朵:橫跨四世紀與東西方文化的戲劇之路
2. 在台北看書
3. 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
4. 表演藝術達人祕笈3-打開戲曲百寶箱
5. 彼得.布魯克 空的空間Peter Brook
6. 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