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

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918045
姜如珮、陳奕宏
正中書局
2008年2月01日
117.00  元
HK$ 105.3  







* 叢書系列:教育世家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8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教育世家


社會科學 > 大眾傳播/新聞學









  看電影,學新聞與傳播意理

想輕鬆了解媒體訊息、思辨媒體報導,並掌握媒體對閱聽人的影響與意義?《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以眾多電影觸及的新聞傳播理論、實務及現象,擴大探討媒體議題,快速培養學子和社會大眾/讀者在媒體中取得正確、有用資訊的媒體識讀能力。
★訴說美國記者揭露水門案的《大陰謀》
★諷刺媒體刻版印象的《小人物大英雄》
★呈現記者「借刀殺人」過程的《危機最前線》
★凸顯「新聞綁大選」的《桃色風雲搖擺狗》

本書精選55部電影,化成31篇容易閱讀的文章,輕鬆介紹新聞與傳播的意義、原理和理論,讓讀者深刻認識媒體的利弊虛實。

本書特色

  ◎第一本由電影解構新聞傳播意理的專書
◎兼具休閒與專業、感性與知性,最能輕鬆閱讀的媒體教育好書
◎培養媒體批判能力,匯聚改善媒體社會力量的著作

作者簡介

姜如珮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亞洲大學、修平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班進修

陳奕宏

   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

  作者是對年輕活潑有想法的夫妻檔。太太從電視台工讀生、主播特助、新聞記者到企業公關,媒體實務經驗長達七年。先生則專擅推動政府能源議題之整合行銷傳播。《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是他們首度共創的心血結晶!



〈推薦序〉落實媒體教育的利器 ◎李新鄉
〈推薦序〉從第八藝術解讀媒體與傳播 ◎沈慧聲
〈推薦序〉看電影學傳播意理 ◎鄭自隆
〈作者序〉看電影,形塑媒體素養 ◎姜如珮
〈作者序〉輕鬆而深入的認識傳播界 ◎陳奕宏
導讀
《大國民》v.s.赫斯特與「黃色新聞」
《醜聞》v.s.狗仔隊與八卦新聞
《羅馬假期》v.s.新聞要素與匿名採訪
《天國與地獄》v.s.綁架新聞採訪協定
《大陰謀》v.s.調查性新聞報導與消息來源匿名
《螢光幕後》v.s.電視意識形態
《大特寫》v.s.企業形象與公共關係
《哭喊自由》v.s.記者信念與採訪安全
《那個時代》v.s.廣播全盛期與傳播效果萬能論
《小人物大英雄》v.s.媒體刻板印象
《媒體風雲》v.s.公共論壇
《益智遊戲》v.s.媒體使用與滿足
《媒體先鋒》v.s.報社組織與運作
《雲裳風暴》v.s.記者素養批評與雜誌簡史
《愛的機密》v.s.前進電視演藝圈
《因為你愛過我》v.s.新聞主播
《媒體戰爭》v.s.收視率調查
《接班人》v.s.電視暴力
《心情直播不NG》v.s.廣播劇製作
《明日帝國》v.s.媒體托辣斯
《危機最前線》v.s.媒介真實與媒體造神
《桃色風雲搖擺狗》v.s.議題設定
《楚門的世界》v.s.肥皂劇與真人實鏡秀
《電子情書》v.s.電腦網路簡史與傳播科技決定論
《善意的謊言》v.s.政治「宣傳」與兩級傳播
《大製騙家》v.s.電影產製
《忘了我是誰》v.s.「好萊塢十君子」與電影簡史
《美國詐砲》v.s.兒童電視節目
《虛擬偶像》v.s.電腦網路的虛實與利弊
《氣象人》v.s.氣象預報
《晚安,祝你好運》v.s.新聞「第四權」
媒體教育電影清單



導讀

  「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教育、「媒體識讀」教育或統稱的「媒體教育」(Media Education),近年在台灣逐漸興起。主要因為1988年報禁解除後,九○年代台灣媒體迅速擴張,競爭白熱化導致內容羶腥且亂象頻生,結果竟被指為「社會的亂源」。有識之士多年努力鼓吹,要求媒體自律與批判媒體的呼聲越來越大,責成學校擔負教育兒童明辨媒體內容的氣候也日益形成。於是在2002年 10月24日,教育部公布了亞洲第一部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正式打開媒體教育進入學校教育的大門。

  讓媒體教育成為全民運動

  白皮書揭示:「媒體教育的終極願景,在於透過媒體素養教育的機制,強化全民對於媒體的釋放(liberating)與賦權(empowerment),以建立『健康的媒體社區』(教育部,2002:11)。」媒體素養教育的目標包括:了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和接近使用媒體,並希望能培養青年學子如何在媒體中取得正確、有用資訊的媒體識讀能力。

  在做法上,媒體教育卻不僅僅限於學校之內,它是從基礎教育上融合統整入九年一貫七大領域與六大議題,並鼓勵大專院校開設媒體素養相關選修課與通識課程,結合媒體機構發展教材與開放資源,且透過社教網路及家庭教育網路全面推動媒體素養的社會教育,同時著重師資培養和支援體系的建立等等來為之──媒體教育無形中已被提昇至全民教育的層次,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裡的「媒體」,指大眾傳播媒體而言,其「傳統的」有如電影、電視、報紙、廣播、雜誌、電玩,「新興的」則又加入網際網路、手機通訊等電信媒體,此外還有戶外看板等(吳翠珍、鄭如雯編著,2002)。媒體帶來資訊爆炸的影響不容小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早在一九八○年代便呼籲,成人必須讓年輕人為活在一個有巨大力量影像、文字和聲音的世界做好準備。許多先進國家也管大眾傳媒是「看不見的學校」(invisible school)或「同步學校」(parallel school)(教育部,2002)。

  籠統地說,媒體教育是指教授與媒體議題相關的過程(楊雅婷譯,2003);清楚地說,則它是對媒體相關理論進行研究、批評與辯論,目的在對學子推廣媒體素養(Lee, 1997)──媒體教育旨在培育人們的媒體素養,提昇學習者的媒體識讀知能,同時也擴及對傳媒的掌握運用和對於社會真實的認識(余陽洲,2004)。

  只不過,白皮書公布數年下來,台灣媒體教育的成效尚不卓著。高等學府中與對社區開設的相關課程,不少是開開停停的命運(姜如珮,2007)。而中小學以下少數有心的種子教師,則遭逢相關教材不足與教學支持系統薄弱等困擾(呂傑華、陳逸雯,2007)。其他扮演媒體教育關鍵角色的老師們,多數則感到無所適從與力不從心,更不用說廣大社會對媒體教育尚認識不清,難怪推動工程困難重重。

  本來,媒體教育涵蓋的層面很廣,又?及心理學、傳播學、美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光是在大專院校中,便設有大傳、新聞、廣電、廣告、電影、公關、口傳等科系,許多學生必須花四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習得專業文憑,一般人要在短短時間裡全盤掌握對各式媒體的形貌,談何容易。

  然而「實踐」其實才是媒體教育與新聞學、傳播理論、媒體批評等等以學理講述為主的傳統科目的差別所在;只是這門課卻也未輕忽理論,而盼力求抽象概念與實務經驗的平衡(余陽洲,2007)。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作出理解和嘗試:能從生活的行動中展開對媒體的認識與思索,就是在學媒體批判、行媒體教育;培養媒體素養過程不必太嚴肅!

  從經典電影開始認識媒體

  看電影和閱讀是現代人常見的休閒活動,也是電影和印刷兩種大眾媒體具體的社會展現。特別是電影作為大眾娛樂工具,在它發展了百年的歷史中,已經累積不少有以反思傳播與媒體現象為題材的作品,只要加以轉化並結合相關的理論與實務案例作討論,集結成書的結果,便是協助包括老師在內的社會大眾開展媒體素養的教材──《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看電影,學新聞與傳播理論》的出版,首要目的即在幫助肩負媒體教育的老師們(和期盼孩子免受媒體負面影響的家長們)輕鬆認識各式媒體內涵與作用,其次在做為剛開始研修傳播專業領域的學生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參考讀物。

  本書依年代羅列出的49部影片,就看得出不同大眾媒介勢力的消長:一九七○年代以前,多講報紙的新聞倫理;七○年代間開始注意到電視衍生的問題;八○年代則密集出現記述戰地記者遭遇的電影;九○年代起環繞著電視為主的議題變得十分多元──從嘲諷媒體社會建構的虛實、媒體公共論壇的角色、媒體從業人員的作為、電視暴力等等,到與媒體利益共生的結構等等,題材不一而足,這段期間也零星出現對廣播與電影榮景的緬懷,後期又加入媒體彰顯正義的肯定;而隨著時序進入21世紀,電腦網路數位媒體的利弊也開始被拿來作檢視。

  早先許多重量級的導演如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s)、黑澤明、伍迪.艾倫(Woody Allen)等人,都藉著自己所執導的作品諷刺或肯定媒體的特定社會功能。三船敏郎、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珍.芳達(Jane Fonda)、安迪.賈西亞(Andy Garcia)、米高.基頓 (Michael Keaton)、羅伯特.都弗 (Robert Duvall)、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金.凱瑞(Jim Carrey)、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等眾多巨星,也都直接扮演媒體從業人員或受害者,挑戰自我精湛演技。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喬治.庫隆尼(George Clooney)和法國新生代導演馬修.卡索維茲(Mathieu Kassovitz)甚至還自導自演,顯示他儘管投身於大眾傳播的電影業,對各種媒體議題也很重視。

  至於探討媒體缺失電影投入最多的實力派演員,則非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莫屬。他先後身挑大樑演過講述美國水門案的《大陰謀》(All the Present’s Men, 1976)、諷刺媒體形塑刻版印象的《小人物大英雄》(Hero, 1992)、呈現電視記者「借刀殺人」過程的《危機最前線》(Mad City, 1997)和突顯「新聞綁大選」的《桃色風雲搖擺狗》(Wag the Dog, 1998),且部部皆為佳作。若打趣要頒個「媒體教育電影最佳男主角獎」,那麼一定得頒給霍夫曼了。就像前面說過的,有關媒體批判或彰顯媒體價值的電影,未必全都深奧難懂,它們雖多以刻意刻劃的劇情或改編傳記為主,卻也可以是愛情或喜劇,比如《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 Personal, 1996),故事恐怕要讓人柔腸寸斷,而《心情直播不NG》(Welcome Back Mr. MacDonald, 1997)和《大製騙家》(Bowfinger, 1999),可是笑死人不償命,還有請看倌只管放鬆心情,接續欣賞與品味電影與書中的新聞與傳播哲理。

  參考資料:

  呂傑華、陳逸雯(2007,10月)。國民小學媒體素養種子教師實施媒體素養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收錄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舉辦之「2007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光碟】(頁552-575),台北市。

  余陽洲(2004)。「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載於成露茜、羅曉南(主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台北:正中書局。

  余陽洲(2007)。閱聽人當道──媒體識讀的生活實踐案例兩則。媒體教育月刊,62,1-6。

  吳?珍、鄭如雯(編著)(2002)。媒體素養行動派 別小看我 九年一貫互動教學手冊。台北:公共電視。

  姜如珮(2007,10月)。台灣與加拿大媒體教育之比較。收錄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舉辦之「2007台灣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光碟】(頁40-58),台北市。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

  楊雅婷(譯)(2003)。Buckingham, David著。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台北:巨流。

  Lee, Y. L., Alice (1997). Promoting Media Literacy— the Author Proposes— A New Model for Media Studies. Education Canada, Summer. 32-35.

推薦序

  看電影學傳播意理

  「傳播」是我們每天的生活經驗,早上一睜開眼就會和傳播有關,起床打開電視看新聞,是「傳播」;上班開車聽廣播,是「傳播」;到辦公室翻翻報紙,是「傳播」;打電話,是「傳播」;開電腦收信,是「傳播」;甚至過馬路看到紅燈知道要停下來,也是「傳播」──社會規範透過符號認知的「傳播」。

  在這些傳播活動中,看電視、聽廣播、讀報紙都屬大眾傳播行為,不過在台灣使用這些大眾傳播活動似乎沒那麼愉快,看電視看到藍綠死纏爛鬥,看報紙常是屍體與裸體,聽廣播最常聽到的是賣藥與政治口水,唯一讓我得到舒解與放鬆的傳播活動大概只剩下電影。

  電影是整理過的故事,電影工作者將故事裁剪挑選,把最精彩之處呈現出來,如同插花大家處理花材一般;電影的製作雖然經過了層層「守門」,不過它還是呈現了電影工作者的意識形態與社會現實(reality),電影成了一面鏡子,把社會現象折射出來。而「傳播」是社會體系的一環,因此也常成為電影素材。

  電影中的「傳播」故事,讓我們更能客觀的省視傳播意理──《羅馬假期》的記者隱瞞自己的身分接近在外遊蕩的公主,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的分際在哪裡?隱藏身分的「狗仔」式採訪是不是應該被譴責?《明日帝國》媒體大亨以製造戰爭製造新聞,是否讓我們思考「寧可不要政府,也要維護新聞自由」這句話是否只是政治人物的欺世盜名之談?媒體以製造戰爭製造新聞,這可不是電影杜撰的,1896年的美國與西班牙戰爭就是報紙製造出來的,在本書第一部被討論的電影《大國民》就是影射製造美西戰爭的W.R. Hearst和他的報業集團。

  奕宏與如珮的《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是第一本以電影情節討論傳播意理的書,他們是我的學生,我在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兼課,他們那一班我特別喜歡,與老師的互動很好,很有企圖心,畢業後在傳播業界的表現也很傑出。奕宏與如珮均有志於學術工作,《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是他們賢伉儷的第一本書,有了第一本就會有第二本、第三本……初步維艱,有了目標、有了第一步,總有一天可以走到百里。

  學生有成就,老師有榮焉,謹書如上,不敢言序,是為賀。

  鄭自隆
廣電基金會董事長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作者序

  看電影,形塑媒體素養

  新聞傳播科班出身的我,從大一到地區有線電視台當接線生,及加入不當新聞內容檢視義工團體,到大二、大三實習辦理學生報,同時在雜誌社工讀,又擔任股市節目助理,還曾短暫主持廣播節目,成天穿梭於多彩多姿的傳播世界,叫我好不忙碌。四年級時我開始實地跟著傑出的線上記者學採訪寫作,心中對媒體工作的熱愛更是與日俱增,一度立志要當一位針砭時事的好記者。

  大學尚未畢業,自己便有幸追隨知名主播輔佐節目庶務,雙腳雖已經正式踩進傳播圈,但擋不住想當記者的強烈願望,我終於在2001年初夏嘗試單飛跑新聞。只是這段電視新聞記者生涯竟然很短暫!不過在2003年秋、拿到碩士學位前夕,我便毅然決定告別傳播第一線工作,其中健康和個人因素都有,但最重要原因,還是對台灣媒體多年亂象的憂心!

  儘管如此,自己仍舊關心新聞傳播的發展,且沒有真正地離開,先後又投入公關事務和相關教學,最終利用時間寫成並出版本書,命名為《媒體教育的第一堂課:看電影,學新聞與傳播意理》,目的在響應政府推動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期盼藉由生動的電影故事切入,輕鬆介紹新聞與傳播的意義、原理和理論,好讓更多人認識媒體的利弊虛實。

  經持續收集自媒體識讀和新聞專業雜誌介紹文、傳播學者授課單、網友的討論,並加入個人獨家推薦,撰寫之初總表上共列出歐、美、非、日、港等國超過八十部電影。它們從1930年代的黑白片,到最新的彩色院線片都有,類型則是五花八門,涵蓋了喜劇、動作、愛情、偵探、驚悚、寫實、傳記等等。只可惜有少數影片因為年代久遠,一直到本書付梓前乃無法取得,為此要先向讀者道歉,並承諾本書若有機會再版,將優先補遺。

  而實際取得的七十一部電影,部部都經我與先生、也是本書的第二作者奕宏君一起欣賞後,共同決定延伸探討主軸,再分頭執筆為文。主題包括傳媒歷史、新聞實務、電視暴力、政治宣傳、兒童節目、網際網路、電影產製……等,面向十分廣泛,由此可見電影自身對大眾傳播也有著諸多批判,其中有些更是反面教材,值得令人醒思。此外,部分電影如《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與《天算不如人算》(Life or Something Like It)、《王牌天神》(Bruce Almighty)、《今天暫時停止》(Mary Go!)等等,故事僅是架構在記者或主播的愛情與奇遇上,因不帶學理色彩,所以被排除在本書之外。

  承上,本書最後合併歸納相同主題,精選出五十二部電影,撰成三十篇文章,依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內容透過劇情快速簡介,深入淺出地放大透視其中的新聞與傳播意理,以協助讀者認識有趣而又任重道遠的傳播世界,進而培養出媒體批判能力,最終盼能形成一股改善媒體的社會力量。

  姜如珮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