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1:新詩30家

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1:新詩30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4444915
白靈
九歌
2008年4月01日
120.00  元
HK$ 102  







* 叢書系列: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
* 規格:平裝 / 40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紀錄了從舊世紀末到新世紀初,跨世代的30位詩人之作品,題材包羅萬象、焦點由近而遠,為台灣30年來的詩壇做了一次全面的定位與整理。

入選菁英詩人:李敏勇/羅青/蘇紹連/馮青/簡政珍/杜十三/白靈/零雨/陳育虹/陳義芝/渡也/楊澤/陳黎/詹澈/向陽/羅智成/焦桐/路寒袖/孫維民/ 陳克華/瓦歷斯?諾幹/鴻鴻/紀小樣/許悔之/唐捐/李進文/顏艾琳/陳大為/鯨向海/楊佳嫻

本書特色

★慶祝九歌出版社創立三十週年,並反映在此期間(1978-2008)台灣文學之特殊表現及其成就。獨一無二的精選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出生作家的作品,為台灣本土文學做一完整紀錄,為歷史作見証,向作家致敬。每篇均附作家小傳及作品賞析,適合閱讀珍藏與教學。

★本集首創依文類分詩、散文、小說、評論四卷,書名分別為《新詩30家》、《散文30家》、《小說30家》、《評論30家》,除小說、散文分二冊外,餘皆為一冊;由各卷主編負責編選。

★ 本集前有總序,由召集人李瑞騰執筆;各卷皆有主編所撰序言;所選各家皆有作者小傳、風格特色及照片。便於讀者閱讀賞析之用。

★本書選出的菁英詩人包括壯中青三代,每人收錄五首代表作,篇幅不受限,題材廣泛、篇篇精采,可作為自修或專業研讀的教材。

作者簡介

白靈

  現任臺北工專副教授,從事新詩創作二十年,曾任耕莘青年寫作會值年常務理事。著有《後裔》、《大黃河》、《給夢一把梯子》、《一首詩的誕生》、《一首詩的遊戲》、《一首詩的玩法》等多部,主編《新詩二十家》、《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二)詩卷》。詩作獲銘刻於臺北松江詩園內。曾獲國家文藝詩獎、中山文藝詩獎、中國時報敘事詩首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首獎、創世紀詩獎等多種獎項。



編輯體例

001 文學民主的實踐(總序)/李瑞騰
007 時代的剪影(主編序)/白靈
014 李敏勇/春天、秋天、訊息、在世紀之橋的禱詞、在葡萄牙歌聲裡的即興筆記
026 羅青/十字劍、貓的天堂、......之後我還敢歌頌春天、布拉格的石頭、選舉:誠實大騙局
038 施咒者、削梨、風鈴、有血機器、炭的嘆息
046 馮青/手鐲、貓、百合、絕望、不可言喻的地方
056 簡政珍/試裝、火、當鬧鐘和夢約會、候診室、中國
068 白靈/女人、聞慰安婦自願說、秋芒、大戈壁、邊界
078 杜十三/石頭因悲傷而成為玉、風、罈中的母親、出口、煤
088 零雨/特技家族、吳爾芙和他的房間、頭城、結婚紀念日、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
100 陳育虹/印象、索、隱、塔克拉瑪干、方向
116 渡也/太師椅、新居、一顆子彈貫穿襯衫、一隻螢火蟲飛來找我、唯一的海洋
128 陳義芝/七夕色調、四月二十一日、大埤湖、焚毀的家書、秋天的故事、仰光
142 楊澤/半島酒店口占一首、新寶島曼波、新台灣恰恰、人生不值得活的、一個人的旅程
158 陳黎/小城、戰爭交響曲、世紀末讀黃庭堅、輕騎士、小宇宙II
170 詹澈/身上沾滿血、尼泊爾、夜夢、坐觀都蘭山麒麟岩棺、河間人亡於瓜月
182 羅智成/黑色鑲金、千禧大街、峽谷、鎮魂、夢中書店
198 向陽/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大雪、咬舌詩、黑暗沉落下來、發現□□
210 焦桐/遠足、痛風、過馬六甲、軍訓教官、外婆
224 路寒袖手風琴之夢、落葉、梳妝台、衣櫃、耳空內的蟲聲
234 孫維民/格律、懷人1、聽蟬3、轉車、麒麟
242 瓦歷斯?諾幹/尋找同伴、瓦旦豢養的怪獸、酒的數學、靜靜的坐在租屋的庭院、Lrliun Beinox
262 陳克華/龜甲、比喻、世界於我是一則隱喻、我撿到一顆頭顱、我願我的死亡是在花蓮的冬季
276 鴻鴻/演講比賽、流亡、有人只在快樂的時候跳舞、先知的懺悔、土製炸彈
288 李進文/孩子、枝前的事、油菜花寫信、長的像夏卡爾的光、削蘋果的方式
298 許悔之/之前、年代、轉世之歌、歡喜、亮的天
308 紀小樣/陰影領域、觀妻餵乳圖、母親、終驛、孔子在我家洗臉
320 顏艾琳/乳房、口腔念珠、動、妻母、瓶中蘋果
330 唐捐/銬在一起、夜釣、我用傷殘的身體、楚墓殘簡、論語唐捐篇、致學妹
344 陳大為/相師、守墓人、層出不窮、前半輩子、靠近 羅摩衍那
358 鯨向海/一星期沒換水的夢境、懷人、斷頭詩、通緝犯、過節
368 楊佳嫻/蠅量情書8、頹圮之前、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在遙遠的水灣、屏息的文明



文學民主的實踐

  一九七八年三月,鄉土文學論戰方歇,小說家、中華日報副刊主編蔡文甫創辦了九歌出版社,成為出版界「五小」中的老么。

  歷經時潮的衝激,「五小」中的老大純文學出版社已經停業,創辦人林海音也已歸道山;大地出版社讓出了經營權;爾雅和洪範,都還堅守文學崗位,努力經營著;而九歌出版社,依然意氣風發,準備在創社三十週年的二○○八年,以更豐碩、亮麗的成績,向世人展示九歌奮戰不懈的人文英姿。

  《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即是九歌創社三十年的獻禮之一,分文類(詩、散文、小說、評論)精選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以後出生的台灣作家各三十位的作品,總計收入一二○位作家。

  這裡所謂「台灣文學」,係指在台灣出生、生活的作家寫出來的文學,作家特指一九四五年以後出生者,有本籍台灣,亦有外省第二代及從海外來台求學、工作及生活者。「三十年」指九歌創社迄今(一九七八 ~ 二○○八);至於「菁英」,則是編輯委員的認定與選擇,凡此皆有必要略作說明。

  十年前,為慶祝九歌創社二十年所編印的《台灣文學二十年集》亦分四卷,選二十年間各文類作家二十位的作品,那時並沒有用「菁英」字眼,「二十年集」是中性的,但事實上各卷只選二十位,選的當然是編輯群認為相對比較好的,這一次決定更明確表達編選意圖││選出編輯委員心目中的文學「菁英」。請先看我們在去年三月八日所議定的「編輯體例」:

  一、《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以下簡稱「本集」)套書之編印,旨在慶祝九歌出版社創社三十週年,並反映在此期間(一九七八 ~ 二○○八)台灣文學之表現及其成就。

  二、本集依文類分詩、散文、小說、評論四卷,書名分別為《新詩30家》、《散文30家》、《小說 30家》、《評論30家》,除散文、小說分二冊外,餘皆為一冊;由各卷主編負責編選。

  三、本集所選作家為戰後世代(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以後出生者),各卷作家以出生年為序,皆不重複;為與《台灣文學二十年集》(以下簡稱「前集」)略作區隔,後十年已停筆之作家未選入。

  四、入選作品以發表於此三十年間者為限,不與前集重複,同時考量文學質地與讀者接受度。

  五、本集前有總序,由召集人執筆;各卷皆有主編所撰序言;所選各家皆有作者小傳、 風格特色及照片。

  看過《台灣文學二十年集》的人都會發現,這兩次編選的基本思維並沒什麼不同。人的部分挑選戰後出生者,入選作品則是在九歌成立以迄編選之際寫作或發表的。這其實是把九歌一家出版社和戰後台灣文學史聯結思考,但不是要編九歌文庫的選本,而是精選台灣文學作品。

  實際的作法是,由九歌邀約四位對台灣文學發展有長期觀察的文學工作者,和九歌編輯部代表組成編輯委員會,在《台灣文學二十年集》的基礎上擬定《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的編例,由四編委分別負責詩、散文、小說、評論四文類,各自提出預選及備選作家名單,人數一定要超過三十,再開會詳細討論,決定入選名單。

  主編可能會有他的堅持,但他必須說服其他的人。事實上當所有的名單經過彙整,我們彷彿也就看到了在時間的流動過程中,這一塊土地上的許多不同類型的寫作者,持續或間斷地寫作之身影。有共識的比較多,有少數需要共議共決;還有跨文類寫作現象,本諸「皆不重複」的原則,當然會有一些歸屬的討論,這時總盼能兼顧其寫作傾向及社會普遍的認定。

  《台灣文學二十年集》計收入八十位作家,《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要收入一百二十位。我們一開始就沒主張前集所收要全數保留,一方面是編輯結構已略有調整,另一方面是經過十年的演變,主客觀條件皆有所增減,就像我們明寫在編例上的「後十年已停筆之作家不入選」。這個條例意味著「後十年」的表現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對前後兩集的入選狀況,《新詩三十家》去三加十三,《散文三十家》去八加十八,《小說三十家》也是去八加十八,《評論三十家》去七加十七。總的來說,在前集的八十位作家有二十三位不見於後集,比率近三成,增加的是六十三位,這相當程度反映出一種典範更替現象,從歷史發展變化的角度來看,這也很正常,建議讀者合觀前後二集,基本上我們認為這些作家在此三十年間的表現都很有可觀。

  前面提到跨文類寫作現象,也有必要進一步說明。《評論二十家》中的龔鵬程和王浩威,在《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中移到《散文三十家》,楊照則改列《小說三十家》。另外,原預選名單中,新詩類也列入蕭蕭和劉克襄,經討論,蕭蕭收入評論類,劉克襄改在散文類;評論類原也在預選名單中的李敏勇、簡政珍、龍應台,前二人編入新詩類,龍應台則進了散文類(也有極少部分作者無意願參與此項選集)。

  在入選作家中,年紀最長的是小說類中出生於一九四五年的施叔青,最年輕的是新詩類中一九七八年出生的楊佳嫻。女性作家占有三成五,其中小說類男女各半,但新詩類女性只占六分之一;以出生年算,一九六五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有二十八位,比率二成三。大體合乎台灣文壇的基本分布狀況。

  在最早的編輯會議中,關於入選作品,我們確定了如下的原則:「散文每家二篇,儘可能一長一短;詩維持四至五首,不選長詩;評論一人一篇,以大眾比較能夠接受為原則;小說也是一人一篇,可節選長篇」;但由於編選之事,必須尊重作家,尤其是我們決定請入選者提供若干作品以備選,在互動過程中可能會有變數,這個部分我們請各卷主編負責處理,九歌編輯部來協助。

  如所周知,九歌在創社不久即編印年度散文選,近幾年且加入了年度小說選和童話選,可視為針對文學表現的反映及時進行經驗總結的作法,有助於典律生成,兩度大手筆編印《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規畫「新世紀散文家」、「名家名著選」、「典藏小說」、「典藏散文」,乃至於出版《新詩三百首》、《小說教室》、《散文教室》等,都可以看出九歌出版社面向台灣文學的歷史建構,特有參與的熱情與提供史料的用心。

  從《台灣文學二十年集》到《台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在「選文以定篇」的實踐過程中,出版者、編選者和作者共同參與了台灣文學歷史的書寫,然而在文學民主的時代精神下,我們咸信,另外任何一組編輯群,可能編出或多或少不同的選集,因此,我們期待得到讀者的批評及一切具建設性的討論。

二○○八年三月

時代的剪影 白 靈

  1.若要以「一字」形容這十年的台灣,或可借用向陽兄一本詩集的名稱,就叫做「亂」。其肇端,起於族群間溝通方式之蹩腳、語彙之乏味,和焦點誠意皆毫無交集所致。此「無交集」,也正好表現在新世代詩人與前兩代詩人之間,幾幾乎形成斷裂,但幸好還有一點點藕斷絲連(前兩代詩人的詩還會「被動」或「主動」地post上網),且幸好使用的是詩。

  可以預見,當政治人物還沒開始使用詩、利用詩、傳播詩的一天,上述溝通的困境就很難改善。其原因不妨陳述一下,也可間接看出選在這本詩選中的詩人當下的感受、心境,和可能的表現題旨。因為詩人用詩記錄的,正是時間逼人的陰影,能留下的僅能是複雜時代輪廓似的剪影,自然就會和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之「溝通不易」有關。

  以語言文字溝通,本是詩的職責之一,雖然它的表現方式採取的是簡潔、曖昧的方式,卻也是最自由、最美、最「包容」的方式,不必說破,卻又已說破。而溝通不易,正是人與人互動的最大困境,男女如此,親子如此,政黨如此,族群之間、不同宗教之間,更是如此,即便人與物的互動亦然,誰對家中的貓和狗,又有多少了解呢?這是人與人、人與物的必然隔閡,是世間任一事物都「難以被窮究」的宿命,詩是試圖挑戰這宿命的最佳方式之一。

  而此「溝通不易」,也正是台灣三代詩人多年來最大的憂心,因為這也使得許多狡詐奸佞者、獨裁者、玩弄民粹者有了操弄的空間,也才有氾濫到不行的兩性糾葛、親子問題日日見報,情場老手乃能騙財騙色,朝野乃能利用惡鬥謀取不當利益,政客多年來更是在族群議題「上下其手」,玩盡老百姓的幸福和前途;而幾年來詐騙集團騙盡全台灣,以電話和手機的攻勢深入全台各家庭,上當破財毀家者不知凡幾,有公權力的當局卻完完全全束手無策。詩人處在其中,能不憂心?能不予以批判和嘲諷?

  詩人在這樣低氣壓的時空環境中,雖然無法全然得知其他人的心思,也無法更無權代表其他任何人說話,於是只好透過自我投射的方式,在語言與語言的狹縫中苟且喘氣,藉穿針引線,暗示或明示地縫補時代的漏洞,將多年來令自己吃驚的、憂鬱的,以及快要承受不住的,透過詩鬆綁、折射、釋放出來。而此最自由、最美、最「包容」的藝術形式,正是未來時代的「緩衝劑」和「潤滑劑」。因此前面才會說,當政治人物還沒開始使用詩、利用詩的一天,上述人與人、族群與族群溝通的困境就很難改善。君難道不曾聽聞過:這世上曾存在過群體與群體間的衝突、矛盾可以「美」、以「創意」,乃至以「歌」以「詩」競賽化解的原住民,和第三世界的部落嗎?台灣詩人已為這可能留下可觀的詩作(當然包括這本選集),正等待著眾政治人物的覺醒。

  2.一九九五年,厚達一千三百餘頁的九歌版《新詩三百首》上下兩冊出版,選入詩人二二四家,詩作三三八首。該選集雖由台灣兩位詩行家張默與蕭蕭合編,且以高達一半以上的台灣詩人詩作為整本選集的主幹,一九四九年後的大陸詩人也僅選入四十六家,這是歷史現象和趨勢使然。所選詩家都尚稱公允,大陸學者或詩人恐暫時很難大幅度更動這樣的版圖。目前被稱為「中生代」的詩人在該選集中至少占了一半要角,他們多數雖然在七、八○年代即活躍於詩壇,創辦了諸多詩社,當時活力最旺的詩社皆出自他們之手,接二連三提出許多的主張、宣言和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博得許多報章雜誌的大幅版面。這些「中生代」之中的二十位,後來即構成《新詩二十家》一書的主角們,也是近二十年來台灣詩壇的主力。

  亦即,十年前出版的《新詩二十家》選入的二十位詩人(從李敏勇到許悔之)都曾被選入該九歌版《新詩三百首》中,他們被稱作「戰後的一代」,自一九四五年出生起算,包含其後約二十載的一代詩人(僅許悔之是一九六六年出生)。十年後的今天,《新詩三十家》擴大規模,依然自「戰後的一代」開始,此時已延長至一九七八年出生的楊佳嫻,包含縱跨三十餘年的兩代詩人。《新詩三十家》新增列的詩人中有簡政珍、詹澈、路寒袖、孫維民、顏艾琳、唐捐等六位,當時也曾被選入九歌版《新詩三百首》,而《新詩三十家》中另外新增列的陳育虹、李進文、紀小樣、陳大為、鯨向海、楊佳嫻等,則是當時尚未被選入《新詩三百首》中的詩人。除了簡政珍、陳育虹、詹澈、路寒袖、孫維民等幾位均出生在五○年代外,其他新增選的,基本上都可歸於或貼近於新生代詩人。

  台灣文學之本土寫作路線,起自鄉土文學論戰(一九七七年四月 ~ 一九七八年一月),族群認同、統與獨問題即自此逐步展開,在九○年代之後成了壁壘分明的兩極光譜。由於本土文學的風氣逐漸轉折而上,中生代詩人在選材時也自然向現實主義、本土性題材傾斜,但也只是一明化為暗(大鄉土)、一暗化為明(小鄉土)的轉換罷了。中生代詩人中屬於台灣本省籍的詩人因有關「土地」作品大量被引用,當然受到極大的鼓舞,其他詩人創作的方向不免也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另一部分中生代的詩人則因認同問題的困擾,乾脆遠離政治社經議題,躲入浪漫抒情的氛圍中。

  3.年輕的新生代詩人在認同上的困擾就較少。這也使得他們能輕裝簡從,輕鬆就跨越許多可見或不可見的所謂「界線」。一躍,就蹬上了網路,縱橫自如於無何有的網路世界。網路是從上世紀九○年代中期後開始興旺,能自由出入其間、上網活動的詩人均是青春年少者,且好以任意代稱為筆名。除了少數特別活躍的詩人外,比如《新詩三十家》中選入的蘇紹連(網路筆名米羅?卡索)、顏艾琳、鯨向海、楊佳嫻等四位,其餘二十餘位都不能算是網路詩壇的常客。亦即能跨平媒與網路「兩個詩壇」,進行兩面作戰的詩人實不多見。

  新世代詩人是在資訊環境快速進展下成長的一代,他們也是能將「詩的自由性」發揮到極致的一群。他們早就卸下中壯一輩沉重的歷史包袱,離前行代念茲在茲的鄉愁更為遙遠,甚至不知其為何物,對於大小鄉土本土國土之爭就更有莫名其妙的感受。新詩來到他們這一代,似乎有了極大的轉彎,歷史和鄉土、邊界和意識型態變成可笑的事物,但他們也不會反對,因為那是完全不同的思維系統。「我的戶籍是世界,我是一個世界公民,只是恰巧住在台灣罷了」,這種類似大前研(Kenichi Ohmae)「無國界」理論的說法,已經流行很久了。

  也因此,無關界線、一心要打破界線、模糊掉界線、或者「作掉界線」的「身體詩」、「情色詩」、「同志詩」、「圖象詩」、「數位詩」、「動漫詩」、「影像詩」等等超越現代主義、偏離現實主義的詩作或作品,成了年輕人的創作常識,和可任意多元選擇的創作方向。而現代主義恰是活躍於五、六○年代的前代詩人的創作主軸,現實主義又剛好是活躍於七、八○年代,如今叫中生代詩人的關懷核心。

  不想代表這代表那,但又沒有比較冷酷,從不想被誰所阻攔,只是要把生命賦與的能量運行得更自由和更有力道罷了;可以極端自我,也無妨極度地自嘲,卻又能顯現出純潔、冷峻、閒情和幽默的心境,是年輕一代詩人越來越明顯的語言風格。這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剪影,完全符合新舊世紀轉換的原理。

  或者說,由大陸來台的前行代詩人一生所繫的鄉愁,中生代詩人詩中所關照的大小鄉土,到了新生代詩人,卻能伸手就將鄉愁和鄉土輕輕舉起,按鍵一按,即輕易將它們「種入」網路中了。《新詩三十家》所選包括了中生代詩人的菁英、網路新生代詩人的抽樣,雖限於篇幅僅能各選五首,但應該不難看出這兩代詩人風格迥異的時代剪影,當然包括對這十年「亂」的嘲諷和批判。




其 他 著 作
1. 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1:新詩30家(蝴蝶雙頁封面紀念版)
2. 2007臺灣詩選
3. 《女人與玻璃的幾種關係》
4. 慢活人生:白靈散文選
5. 一首詩的誕生(新版)
6. 一首詩的誘惑
7. 妖怪的本事-小詩人系列
8. 煙火與噴泉-三民叢刊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