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定價650.00元
8
折優惠:
HK$52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甩肉大作戰:意志力和脂肪對抗的兩百年血淚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651311
王紹婷
貓頭鷹
2008年8月10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貓頭鷹書房
分
類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內科
同
類
書
推
薦
內臟疲勞修復全書:你聽見身體求救的聲音嗎?從大腦、腸胃、肝臟全面緩解你的不適
心動故事(3):拆解心臟血管相關疾病、運動與飲食健康的必懂知識
護心時代:心血管不暴走!國際血液醫學權威教你守護健康的七堂課
攝護腺:疾病與保健(三版)
咀嚼吞嚥困難多職類整合照護全書:運用KT平衡表的由口進食支援全技巧
內
容
簡
介
◎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監事 劉華嚴醫師 專文推薦
◎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美國科學家」和「出版人周刊」好評
※本書改版自《為何減肥這麼難?》
肥胖研究史的箇中曲折,直可媲美鄉野奇談,作者以優越的寫作技巧,使這本書兼顧了趣味性和知識性。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監事 劉華嚴醫師
肥胖已成為富裕社會一個顯著的問題,然而在不了解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前,我們真的能有效克服它嗎?你以為單靠意志力就能減肥成功嗎?減肥的決心到底能不能戰勝基因的飢餓呢?到底為什麼有人就是那麼容易發胖?難道肥胖是因為缺乏意志力、對自己的身不負責任而造成的嗎?
本書作者拋開這些偏見,回顧了十九世紀以來科學家對於「一個人為什麼會變胖?」所進行的各種科學實驗,試圖找出肥胖的真正原因。在這些實驗中,我們會驚訝自己對於肥胖的認識幾乎是錯誤的。肥胖的人反而更不易感到飢餓。而且和我們的印象相反,肥胖的人並非飢不擇食……到底肥胖是源自於人類的生理功能呢?或是自幼養成以食物舒緩壓力的心理呢?到底人類在對抗脂肪的大戰中,能不能勝出?
想要擺脫肥胖,就要認識肥胖,找對方法。這本集結兩百年來人類對抗脂肪的大作戰史,一定能解答你的問題。
作者簡介
普爾
是專職科學作家,曾在「科學」和「自然」期刊任職,文筆生動有趣。他還撰寫了其他和生理學相關的書籍《夏娃的肋骨》等。
譯者簡介
王紹婷
台大動物系畢業,譯有《脂肪迷思》(合譯)、《少女Weight的煩惱》等。
目
錄
導論 最奇特的瘟疫
肥胖症二十四號病患除了體重外,還有許多異於常人的地方。他的青春期發育還未完成,一根鬍子也沒有,除了頭髮外幾乎完全沒有陰毛或其他體毛
第一章 誤解肥胖的道德批判
一九三○年代,當時醫生普遍認為飲食過量而肥胖是行為偏差,並非生理問題,因此肥胖者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當然,醫生會給予忠告和鼓勵,但擺脫肥胖還是完全取決於個人
第二章 吃,不是因為餓
假如每次嬰兒一哭,母親就把奶瓶塞給他,不論孩子是飢餓,還是疲倦、孤單,或尿布髒了,那麼這孩子長大後,可能無法分辨飢餓和其他情緒壓力有何差異
第三章 只有百分之五的人能維持減肥成果
肥胖人士常說即使他們吃得比瘦子朋友少,還是會變胖,至少極度肥胖的人是這樣沒錯;減重後他們必須攝取比一般人還低的熱量,否則體重會開始回升
第四章 「超胖」鼠和「糖尿」鼠
當正常鼠和肥胖的「糖尿」鼠動手術身體相連在一起後,透過相通的血液,正常鼠接收到胖同伴體內所發出的「飽足訊號」,於是就吃不下東西,並以為自己太胖
第五章 尋找「超胖」基因
大部份肥胖者對瘦體素有抵抗力,一般人若血中瘦體素濃度相當於肥胖者的平均值,食慾會極度不振,進食量變少,體重也會快速下降,肥胖者便不會如此
第六章 西方文明讓人肥
文明對肥胖的影響有時比個人意志力更強大。二百年前的皮馬人不會遇到患有糖尿病的母親,讓他們出生前就因母體血糖過高而變胖;二百年前的皮馬人不管多嘴饞,都吃不到脂肪含量百分之四十的飲食
第七章 社會壓力有助減肥
若消除對肥胖的歧視,很有可能帶來預期外的不良後果。社會愈不樂見肥胖,民眾會愈努力避免肥胖,而發胖的人也就愈少,因為研究顯示,社經階層低的肥胖男女,比社經階層高的更多
第八章 減肥藥丸和副作用
若說減重藥物的歷史給了我們什麼教訓,那就是以藥物哄騙身體減輕重量必定會招來風險。歷史一再重演,起初以為安全有效的藥物,最後總是會受到濫用或帶來預期之外的後果
第九章 行為治療減重法
要求病人想像正要享用最心愛的食物時,立刻聯想到進食後所造成不愉快的事,將恐懼和零嘴聯想在一起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