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3300萬人的聊天室:如何利用社群網站創造十倍、百倍業績?

3300萬人的聊天室:如何利用社群網站創造十倍、百倍業績?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65160
林麗雪
遠流
2009年8月28日
77.00  元
HK$ 61.6  







* 叢書系列:實戰智慧叢書
* 規格:平裝 / 192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實戰智慧叢書


商業理財 > 行銷/廣告/業務 > 行銷









  一家葡萄酒小店業績成長十倍!
  一個新聞記者年收入成長了三倍多!
  一家T恤網路商店,獲利率高達30%!
  歐巴馬更因此成為美國總統選戰史上募款金額最高的候選人!
  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都一樣:成功運用社群網站的威力!

  本書作者包威爾以維基百科、微軟、好市多、百思買(Best Buy)及網路公司等案例說明,不管大公司還是小生意,企業如何以各種方式運用社群網站來區隔群眾,並接觸到他們的目標消費群,以創造業績、研發下一個熱門商品。作者更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並會相對地增加財務資本。

  本書沒有專業難懂的術語、也非常具有啟發性。二小時就能讓你看懂Facebook、推特的奧妙,並領略社群網站的最佳運用策略。不論你是一家剛成立的小公司創辦人、或是有數十年歷史穩定業務的公司行銷經理或是高科技公司執行長、或只是街角一家葡萄酒小店面的老闆,本書都能讓你掌握社群網站如何幫你擴展生意、降低風險與成本的奧妙。

  現在就開始體會社群網站的威力吧!

作者簡介

茱麗葉.包威爾(Juliette Powell)

  是一位社群媒介專家,也是「集會智庫公司」(The Gathering Think Tank,www.thegatheringwebsite.com)創辦人,該公司專注於舉辦有關科技、媒體、娛樂與商業社群的創新論壇。

  包威爾有十六年的廣播電視經驗、十年互動式與新興媒體內容製作與發展新模式的經驗,還有一個她熱中一輩子的興趣:認識人、經營社群。

  由於包威爾對人與社群媒介科技的深刻認識,因此善於挖掘社群連結科技的最新發展與應用,並能對社群連結科技的社會與商業意義提出精闢的見解。在這兩方面,她都得到非常高的推崇,並經常受邀提供諮詢服務。在這領域,向她請求諮詢服務的對象包含企業、政府單位及剛成立的媒體組織,包括紅牛(Red Bull)一級方程式賽車車隊、謀智網站(Mozilla),微軟、Compaq電腦公司、川普國際(Trump International)、諾基亞、聯合國、美國司法部、Paltalk即時通訊軟體和Rocketboom影音部落格等等。

  她也是一位專業講師,邀請的單位包括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創新論壇、紐約大學的互動科技計畫,以及美國新興媒體委員會的製作人指導協會(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New Media Council)。她也幫忙籌辦舉世聞名的科技、娛樂和設計大會(TED)等等。

  包威爾的職業生涯開始於電視節目主持人、製作人,之後成立包威爾國際娛樂公司,這是一個整合媒體製作與發展的公司,曾經製作世界知名人物的特別報導,例如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英國查爾斯王子、維京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美國電影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及電影明星湯姆.克魯斯。她也參與一些媒體節目的製作專案,如美國人物傳記頻道(The Biography Channel)、婦女娛樂電視(Women’s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E!娛樂電視(E! Entertainment Television)、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及博拉佛(Bravo)有線電視等。最近,包威爾製作了加拿大第一個跨平台互動節目,觀眾可以利用電視、網路、廣播和手機等不同管道觀看這個節目。

  想知道作者更多資訊,請上網查看juliettepowell.com作者個人網站。

林麗雪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理論組畢業,曾經擔任國會助理、雜誌記者、雜誌編輯,目前為出版社編輯。喜歡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合譯有《該他們付帳了吧!》、《怪咖成功法則》、《超人氣主管教戰手冊》(皆為遠流出版)。


原文序一 輕薄卻有份量的必讀之作 吉米.威爾斯
原文序二 趕上新人脈時代! 納皮爾.柯林
推薦文一 十年之變 王志仁
推薦文二 小人物也能和大企業一爭高下 張毅君
推薦文三 不受限的人脈帳戶 劉威麟(Mr. 6)
作者簡介 
第一章  社群網站力量 
第二章  開始著手吧! 
第三章  讓社群網站為你工作 
第四章  小眾名人的優勢 
第五章  公正可靠的必要 
第六章  回饋迴路 
第七章  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 
第八章  病毒式傳播與社群:散布的機會 
第九章  群眾外包與共同創造:生產的機會 
第十章  打開內部與外部管道:溝通的機會 
第十一章 成功就在眼前



推薦文一

十年之變

  「XXX把你添加在Facebook名單上」。

  一年來,每次打開電子郵箱,都會看到這樣一封標題的郵件,從一封、兩封到數不清,從認識的朋友、不太熟的朋友到分不清是哪一位,收到類似提醒信的頻率,愈來愈高。我清楚知道,屬於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 SNS)的時代已經來了。

  網際網路最常被拿來討論的社會現象,就是它解決了兩種不對稱:「資訊不對稱」和「關係不對稱」。「資訊不對稱」的解決方式就是,經由搜尋引擎技術的不斷優化,和網頁的不斷增加,任何人只要能上網,輸入想問的問題,○.一秒之內就能得到答案,即便不完全準確也不會差太遠。

  「關係不對稱」的問題怎麼解決?我認識A,你認識B,而我又認識你,如果我想認識B,最快就是透過你來介紹,或者你想認識A,最快是透過我來介紹。但如果A也認識B呢?那我們各自又可以透過A來認識B,或B來認識A。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係圈,可能是親戚、鄰居、同學、同事與當兵時的同梯,或把這幾種再相乘,是親戚的同學、同學的鄰居、同梯的同事......,可以不斷延伸。我們平常所謂的拉關係或做關係,不外是把這些不同來源的相識者再往外擴大,從內圈(同學)到中圈(同學的同事)到外圈(同學的同事的同梯)。你的人脈有多廣,就看圈子能往外延伸到多大。

  當然,我們都不是要選立委或縣市長,跟自己身邊相識的關係,也不是靠發走路工和跑紅白帖建立起來。但是,我們總有些事需要幫忙:小孩要上學區好的學校、父親要找名醫動心臟手術、弟弟剛退伍要找工作、產品要賣進某一家客戶,得了解有誰認識裡頭的人,這些都需要打聽,而且你不會上Google找答案,必然是透過身邊朋友下手,然後他們再透過他們的圈子,這些圈子再透過他們的圈子,就像把石頭丟進池塘,一圈一圈向外擴,最後事情可能辦成,也可能辦不成,就看事情有多難,以及圈子有多大。

  但這已是傳統思維,特別針對五十歲以上,靠著參加各種聚會,在吃飯、喝下午茶、打高爾夫、聽演講或音樂會、唱KTV或登門送禮,在這樣的場合中建立人脈並維繫它。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都在各種人脈網站上,從台灣的愛情公寓、美國的Myspace和Facebook,中國的開心和校內網,玩得不亦樂乎,你添加我,我添加你,我的朋友也添加你,你的朋友也添加我,以幾何級數增加,很快每個人的名單都上百甚至上千,厲害的還會破萬,就看你願意花多少時間投入和經營這件事。

  這些在網路名單上的朋友,有多少能在真實世界裡,也發揮人脈作用,可以幫你介紹客戶、介紹學校和醫生?現實世界裡被稱為「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資源,是否能在網路上也創造並累積,是社群網站被質疑之處。每個人都想到上面拿好處,那誰願意把好處拿到上面?

  但這顯然多慮了。如果拋開功利性,現在許多用社群網站的人,純粹是為了方便和好玩,甚至被稱為微型部落格的推特(Twitter)和噗浪(Plurk),也加入這個市場。這件事不會妨礙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和朋友相約吃飯、打球、逛街、購物,但許多工作方式和營銷方式,確實已經因為這個開始改變,而且變幅越來越大,這也是本書《3300萬人的聊天室》要告訴你的。

  其實社群網站的概念並不新。一九九九年《數位時代》雜誌創刊不久,我曾採訪一位在新加坡的中國族譜專家,他當時就以族譜為基礎,建立網站,用意是便於家族內成員容易尋根和互相聯絡,當更多姓氏的族譜整理起來,彼此還可以交換,甚至從姻親當中再連結不同姓氏的族譜進來,結合地方誌,那就更有意思。到今天,這類族譜網站有很多,只是大多是封閉式不對外開放。

  比這稍晚的同學會,也是類似的人脈概念。但當時還是太早,上網比例和網路成熟度都不比今天,更重要的是那時我們常以原有的生活經驗來思考這件事,但是當時十幾歲就上網的小孩,到今天可沒有這個包袱。

  任何變化都有跡可尋,不是一朝一夕。當「關係不對稱」的現象也開始有了答案,再往下會導致什麼行為和意義,正從一筆一筆的添加名單中顯現出來。

《數位時代》總主筆 王志仁

推薦文二

小人物也能和大企業一爭高下

  我必須承認,這世界每天都在顛覆。

  我喜歡在淘寶網上買東西,這個習慣是派駐在上海三年半的時間裡養成的。為什麼喜歡淘寶?因為中國太大,如果所有商品都要上架,可能比沃爾瑪大上一千倍的商城都不夠裝。因為時間太少,逛街除了要管夏炎冬寒、颳風下雨,還有車行往返。也因為裝著一顆好奇的心,想知道從中國的東南西北,能買到什麼樣的寶?

  淘到的寶,有杭州明前的西湖龍井、有景德鎮五十年老泥燒成的朱泥大紅袍茶壺、有四川綿竹的仕女年畫、黃山湯口小鎮的太平猴魁(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新疆純山羊絨的披肩.....,這裡面,有數百元人民幣的商品,也有一根五毛可以殺蟑螂的粉筆。

  打破了時間、空間,這正是我們現處的世界原貌。有些人可能會不習慣,生意人有誰願意有這麼多人不用租金,竟然冒出來跟你搶商機?有些人不想這麼快就接受,反正網路出現也十幾年了,少學也沒少塊肉。

  但總有些人想到了機會。

  《3300萬人的聊天室》這本書的作者包威爾就看到了這樣的機會,看到了「聽人說話」、「說話給人聽」的社群商機。和我前面說的淘寶經驗一樣,社群的形成要同時滿足打破時間、空間限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滿足每一個人的好奇心。

  你可能不知道,美國總統歐巴馬一家人喜歡穿J牌的服裝,經過社群傳播之後,成了網路商店的廣告用詞,「歐巴馬一家人都愛的XX牌」。那個牌子現在「牛」得很,有了總統加持,頓時省了很多廣告費。

  本書中提到的一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個葡萄酒小店經營者的兒子葛瑞.威納恰克(Gary Vaynerchuk),他接下家中的生意之後,並不滿足靠著人來人往的商舖經營方式,他先在部落格上成立了一個葡萄酒俱樂部吸引同好;接著他又發現,說的不如演,更能打動人心,於是他開始每天製作一個二十分鐘的「節目」來介紹每一款葡萄酒,放在部落格和社群網站上。

  這種模式一開始都只是先吸引同好,社群到了一定的數量,就會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威納恰克也不例外,他隨即在《紐約客》雜誌,《時代》雜誌上有了曝光的機會,自然到後面就會連接著一連串的商機。威納恰克幫他的家庭事業從年營收四百萬美元,一路增加到四千五百萬美元,增加十倍,過去兩年,每一年都有百分之二十二的成長。

  看到這裡,一定有很多人會問,我又不做生意,去搞社群幹什麼?我服務的單位《商業周刊》在今年六月出刊的雜誌中,就把Facebook、Twitter 這些新人脈社群網站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做了一個封面故事的報導,除了看到奇異前執行長威爾許、星巴克、戴爾電腦,甚至是歐巴馬在競選時勝選的成功經驗,我們自己也上了一個bwow(桑粥)在噗浪,短短一個半月,居然聚集了三千多位粉絲。

  從噗浪上,我們去瞭解讀者關心什麼話題:踏上美國大聯盟投手板的「新台灣之光」倪德福的人氣如何?電腦應用展什麼樣的商品最有商機?這樣的訊息交流擴張的速度都是前所未聞的。

  威爾許把這些新人脈定位為「極有價值的品牌建立工具」,它讓你即使在一個深山裡,只要有一條網路線,一樣可以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此時讀《3300萬人的聊天室》,我覺得有幾個感想。其一,不管你接不接受,這個浪潮已經撲面而來了,與其逃避,不如迎戰。其二,新人脈的浪潮才剛剛刮起小浪,有幸讀到這本書,即時加入,你還算是走在浪潮之先。其三,移動工具如智慧型手機、Netbook之類的新技術一再翻新,未來發動浪潮決不再是家中,而是在咖啡廳、山中、度假村,你的影響力會一如在鋼筋大樓裡。

  書中的案例我特別喜歡小人物的大改變,類似微軟、Compaq電腦公司、川普國際、諾基亞等全球性的大公司,他們掌握較豐富的資源,成功並不意外,但是小人物是可以藉由這次新人脈技術的大改變,重新獲取更多的資源。

  在過去,由於空間、時間的限制,比資金、比全球佈局,而現在,你和這些全球五百大的公司可以平起平坐,只要你的創意夠,你能得到群眾的支持,你就有了新天地。

  這本書不難「入口」,我想一方面包威爾是一位熟悉社群網站的專家,她用一種更接近群眾的語言描述這個新世界,一方面則是,有愈來愈多成功的案例證明新社群運動的震撼力,只要有步驟、有耐心、有創意,你會在這樣的新工具上有一趟豐富之旅。

  在看到這本書之前,我已經成為Facebook一億二千四百萬個會員其中的一個,一開始,都是一些熟悉的朋友在說話給我聽,也聽我說話,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我完全不認識的人,在布達佩斯、在杜拜、在西安古城說話給我聽,也告訴我那邊的人怎麼生活。

  一開始,也許我的朋友會講些言不及義的話,例如他早上煎的荷包蛋太熟了、他又睡懶覺了,或是他工作好累,這個周末要獎賞自己,去吃一份握壽司……,當然,也有人把他的藝術收藏經驗,還有到全球看藝術展覽的照片、心得掛在網上。不久的將來,也許一群原本不認識的人會相邀去爬黃山,或許有朋友想成立一家顧問公司,可以動用成千上萬的認識的、不認識的人,給他一些建議甚至直接連結更多的人做問卷調查。

  我今天能想到的發展,一定不及未來最終表現的萬分之一,因為,這個舞台才剛架起來,更多人粉墨登場之後,你會看到前所未見的風景。

《商業周刊》執行副總編輯 張毅君

推薦文三

不受限的人脈帳戶

  社會學家曾有一理論,每一個人所認識的人數大約在一百三十到一百四十人左右,包括自己的親戚、鄰居、朋友……等等。這人數比我想像的要少很多。畢竟,我很想知道,每次我們離開一間公司,和一百位同事握手、道珍重再見,為什麼我們無法繼續保持聯絡?這段時間裡,我們身為同事,雖沒有太多的私下交集,至少也知道彼此的習性、態度,一種熟悉感,難道......這些都不能繼續?

  另一個場景是,每次參加旅行團,同團旅客高高興興一起玩了八天七夜,再怎麼害羞的團友也坐在同一桌而開口聊了幾句話,有的團友都聊到家中大小事、無話不說了,但,每當回到了機場,大部分的團友還是揮揮手說再見,什麼聯絡資訊都不留。

  為什麼?

  因為......現代人太忙,根本留不住這麼多的電話和email。就算留了也沒有用,我們都知道,我們無法和這麼多人保持聯絡!

  但,真的沒辦法嗎?

  現在,透過社群工具,我們已經可以讓我們認識過的每一個人,都變為網路上的「朋友」,這種朋友並不是天天要打電話的,而是透過社群工具的其他方法,在上面保持聯絡。每天道一聲早安,每天分享一兩張照片;大家都高效率地在網路上默默的交換電子訊息,每個人不再只能認識一百三十人,而是和以往碰過的一千人都保持著聯絡!如同書中提到的「瑞德定律」,任何人的私人網絡,只要加入一個新成員,價值立刻成為原來的雙倍!

  這讓我想起,二○○七年暑假,所有的網站處在不上不下的階段,但Vint Cerf,大家叫他「網路之父」,卻拂著白花花的鬍鬚,以他一貫宏亮而堅定的聲音說出一句話:「網路還年輕,它才剛剛開始而已!」

  為什麼?網路上的資料在電纜中是以「封包」來傳輸的,你送出的封包,很有可能和美國總統歐巴馬從他小小黑莓機送出的封包,在太平洋海底電纜交會了好幾次而不自知。因此我認為,網路從來不是只連結了電腦與電腦,它連結了「人」與「人」;只要我們還沒連到所有的「人」,網路的未來就還有得玩。

  社群工具、社群網站儘管尚未神奇到可讓我們和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封包相會合,但它真正厲害的是將我們走過的每一段痕跡,皆悉數化為強大的人脈投資。我去年曾做過一個實驗,所有與我換過名片的人,我都要求他們加入我的MSN帳號,短短的三個月,我的名單便從一百五十人狂增到七百人,後來我暫停,這七百人卻繼續幫我帶人進來,直至現在已經近九百人的程度,嚇得我不敢再開MSN。這還只是MSN而已,若真的用上了Facebook、Twitter,透過前者刻意設計的動態朋友資訊和後者強大的轉寄系數,這個數字會增加得更快!

  所謂的社群工具,其實就是讓你發揮自己原本應該有的人脈潛力。在社群工具下,你只要和一個人曾經「沾」上一點點關係,哪怕是失聯很久的小學同學,哪怕是平常點頭之交不知道聊什麼的鄰居,你們之間可以另闢管道來交流!

  這也是「社群工具」的美麗之處。社群工具早已大幅提升了人際關係的效率,但它目前仍由一小撮懂得用「它」的族群所享有著。他們善用網路上的工具,嫻熟所有網路上靠這些工作使用而成功的前例;透過網路,他們輕鬆地找到客戶名單、得到有助於事業的資訊、買到划算的東西。想得到這個力量嗎?現在,就讓《3300萬人的聊天室》這本書告訴你。

網路趨勢專家 劉威麟(Mr.6)

原文序一

趕上新人脈時代

  事情發生得好快,我還小的時候,只有一小撮特權人士擁有電話和汽車。當時,靠某個人來傳送電報是聯繫某個人最快的方法。大家非常珍惜手寫的信件,也會永久保存著這些信件。做生意的方式也一樣。五十年前,穿越大西洋的電話太貴,倫敦與紐約之間還是靠電報維持聯繫、溝通。多年後,我們開始使用傳真。然後在八 ○年代早期,學術界興起電腦之間的電子訊號溝通方式之後,我們將這方式應用於殼牌石油公司作為商務用途。在那時候,布蘭德(Stewart Brand)在舊金山灣區創始了全世界最早的虛擬社群之一WELL聯絡網(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讓一群崛起中的知識與文化菁英彼此溝通,交流想法、新聞、笑話以及個人的渴望。布蘭德也在一九八七年協助我們成立全球商務網絡(Global Business Network, GBN),讓企業界領導人與一群我們選出來的「值得注意的人士」分享知識與想法。我們的目的是組成一個跨越不同學問、對未來具有遠見的顧問團。在網際網路開始之前,我們已經在WELL聯絡網的私人角落裡持續地不斷溝通。現在,愈來愈多的企業與政府也開始運用這個新興溝通管道來進行集體思考、決策,並加快他們的行動速度。

  四年前的某一天,我收到包威爾一封要求見面的電子郵件。她最近和一群在科技、媒體、公共政策、藝術、科學、發明圈與企業界的年輕創業家組成一個集會智庫公司(Gathering Think Tank)。我告訴她我們成立全球商務網絡的願望---促成大企業的領導人與知名的傑出思想家、藝術家和發明家在一起交換意見。讓這些思想家、藝術家、發明家分享他們的知識與直覺:對這個世界會如何發展、以及如何回應這些發展的方法相關知識與直覺。做這件事情背後的想法是,我們想創造一些未來可能發生的模擬情境,以幫助企業家想像一些不同的可能性。包威爾和我被一個我們共同認識的人在網路上介紹給對方。這個朋友堅定地認為,集會智庫是全球商務網絡和「值得注意的人士」的二十一世紀最新版本,而且,在全球商務網絡的所有籌辦人中,包威爾應該要見見我,因為包威爾儼然就是下一世代的「納皮爾.柯林斯」!

  由於包威爾在傳統媒體、新興媒體與科技上有豐富的知識,加上我有促成各界領導人坐在一起交流意見想法的經驗,我們開始一起嘗試探索新的人際合作與做生意的方式。由於電子溝通日漸普遍,不管是公開的或私下的,目前已經發展出很多交換資訊、想法與信念的新方法,現在,只要你願意,想立刻和名義上百萬人、或只是你選定的一小群人、甚至只有一個人分享新鮮的點子,是絕對可能的事。基於她的個人經驗與某種直覺上的領悟,包威爾似乎對這件事情非常了解。

  這就是為什麼我希望包威爾寫這本書的原因,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的人,我希望她能幫助更多人,參與這個嶄新的商業與學習機會。她教會我同事和我應用新興的社群連結工具,這個工具確實幫助了我們公司的事業發展與我們的個人生活。現在,在她的書裡,她為更廣大的讀者提供了這些重要的內容。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學到新東西;我也相信,不管是企業高階主管或事業剛起步的畢業生,每一個人都可以用不同方式應用這些知識。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看到這些連結社交網絡了不起的新方法,可以幫助你更有創意、更有效率地經營事業與維持人脈!

納皮爾.柯林斯

  【納皮爾.柯林斯簡介】

  在國際能源公司有三十年的主管經驗;他在一九七八年參與籌辦了全球商務網絡,目前和彼得.舒瓦茲(Peter Schwarts)、史都華.布蘭德(Steward Brand)、杰伊.奧格威( Jay Ogilvy)、勞倫斯.威京森(Lawrence Wilkinson)等人一起擔任全球商務網絡的監察委員。

原文序二

輕薄卻有份量的必讀之作

  「維基百科」這個奇怪的字眼,在二○○一年被創造出來之前,沒有人聽過。今天,在那之後不到八年時間,據估計,全球有將近十億人已經在用這個網站。對他們而言,「維基百科」已經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字眼。要打造一個像這樣能讓幾億人口認識的全球品牌,在過去的傳統做法上,可能需要數十年的努力並投入幾億或幾千萬美元的行銷費用。

  然而,在把「維基百科」打造成家喻戶曉的品牌過程中,由威爾斯成立、負責執行維基百科計畫的維基媒體基金會沒有花任何行銷費用。一毛錢都沒有。維基百科的成長主要靠口耳相傳。維基百科的社群成員把他們對維基百科的熱情一次感染給另一個人,其中有部落客與網站站長等,他們接著又傳給他們的讀者、朋友,甚至他們的媽媽。就是這樣,一直傳出去,一直傳出去。

  在這本書中,包威爾用維基百科以及其他案例說明,不管大公司還是小生意,企業如何以各種方式運用現代的線上工具來區隔群眾,並接觸到他們的目標消費群。不論你是一家剛成立的小公司創辦人、或是有數十年歷史穩定業務的公司行銷經理、或是名列「財星五百大」生產半導體之類的高科技公司執行長、或只是街角一家葡萄酒小店的老闆,包威爾都已經幫你整理出重點,讓你很容易掌握:究竟社群網路平台可以如何幫你擴展生意、降低風險與成本。

  除了討論、介紹目前幾個最有用的社群平台,並說明它們如何應用到不同的情況之外,包威爾更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這也會相對地增加他的財務資本。其中社會資本表示人際關係的網絡以及其中可以接觸到的各種資源;文化資本表示基於每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與人脈所擁有的影響力與相關優勢。

  在用來說明她的論點的各種科技或消費者案例中,包威爾提出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資訊,例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與社群網路平台公司博創科技(Boardex)合作的一項研究調查,他們針對企業裡「擁有很多人脈的員工」以及該公司「做出更好決策與投資計畫因而改善獲利的能力」,關於兩者之間的關連,在研究中做了很多探討。

  這本書也提到了美國政情。最近的例子就是歐巴馬贏得二○○八年總統選戰的案例,包威爾在書中針對歐巴馬的網路競選活動,做了這樣的剖析:

  歐巴馬網路競選活動的快速成功主要有三個關鍵因素,第一,比起其他競選對手,他在網路做更大的財務投資。歐巴馬比別人多花十倍到二十倍金錢在網路上的橫幅廣告與贊助者連結上。包括在範圍廣泛的一長串網站上投放廣告,從大型報紙如《波士頓環球報》,到知名的政治部落格如「高斯日報」(Daily Kos)與「德拉吉報導」(Drudge Report)。第二個關鍵因素是,他不做直接的、充滿攻擊性的當面銷售的方式。點入歐巴馬的橫幅廣告,網路使用者看到的不是要你捐款的頁面,而是一個表格。他們可以填寫那張表格表示接受歐巴馬競選活動的邀請。只有在交出這個表格之後,訪客才會被問到願不願意捐款。由於刻意不採用直接的銷售伎倆,歐巴馬鄭重表達了他的真誠,並傳遞給支持者一個清晰的訊息:忠誠比金錢更重要。雖然沒有直接說出口。第三個成功關鍵因素則直接讓他的訊息從一群核心的、熱心投入的追隨者,擴散到一般社會大眾。而這都要歸功於他的顧問對網路世界的深入了解。

  另外一個例子是,至今仍充滿爭議的高爾在二○○○年總統大選時的敗選案例。包威爾寫著:

  二○○○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高爾贏得了全民普選票數,但最後,感謝高等法院宣布的決定,他輸給了共和黨候選人小布希。這次的挫敗是充滿屈辱的,然而歷經這段過程之後,高爾得到一個無價的教訓,這將在最後幫助他改變歷史的方向。因為政治人物高爾的這次挫敗,高爾這個人可以停止思考他應該怎麼回應,反而可以開始只做他自己。...... 也許,高爾成功引起這麼大範圍(有關地球暖化)的覺醒的真正關鍵在於,一方面,他能熱情而有說服力地溝通他知道的事;另一方面,他能藉由廣泛的個人人際網絡與認識他的各種朋友靈活地傳遞訊息。

  《3300萬人的聊天室》是一本很薄的書,但千萬不要只因為這本書不到二百頁而低估它的重要性。很多商業書根本枯燥無味,但這本書卻引人入勝、充滿閱讀樂趣。它可以讓你學到威爾斯打造維基百科的方法,你可以為了你自己、或你服務的公司或慈善機構而加以應用。如果你不了解網路的社會本質並善加利用贏得勝利,你的競爭對手就很有可能會超越你。

吉米.威爾斯、
安卓莉亞.威克利
二○○八年秋天,紐約市

  【吉米.威爾斯簡介】維基百科創辦人。

  【安卓莉亞.威克利簡介】溝通顧問、創業家。




其 他 著 作
1. 學校沒教的就業學分:有關求職、加薪、升官、離職的職場生存秘辛
2. 超人氣主管教戰手冊
3. 怪咖成功法則
4. 該他們付帳了吧!
5. 兒童文學叢書:文壇頑童 馬克•吐溫-世紀人物100系列
6. 文壇頑童:馬克.吐溫
7. 元智傳奇
8. 王充(精)
9. 王充(平)
10. 賈誼•董仲舒•劉安•劉向•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