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

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377952
張鐵志
印刻
2010年10月01日
80.00  元
HK$ 68  






* 叢書系列:文學叢書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5*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叢書


藝術設計 > 音樂 > 音樂史














眸ЛL來了
現在就看你願不願意點燃心底那支蠟燭

  2003年春天,美國出兵伊拉克。那年冬天,席格的朋友約翰在一個寒冷雨夜開車回家,看到一個高瘦的老人穿著厚重大衣站在路邊,手上高舉著一個牌子,許多車子從他身邊快速開過。他認出那是八十四歲的老人彼得席格,但看不清楚上面寫著什麼。等到開得更近一些,他終於看清楚了這個孤單、沉默但堅定的老者手上牌子寫著:「和平(Peace)」。
他不能想像,以彼得席格如此知名的人,只要打電話給媒體就可以表達他的意見,卻在這裡默默地舉著抗議牌。事實上,從伊拉克戰爭開始,席格每個月都會站在這裡,靜默地抗議。

—節錄自〈Pete Seeger:穿越二十世紀的抗爭民謠〉

  抗議之聲,就是這樣疼痛成歌的。
  現實也是這樣,疼痛成為歷史的。

  我們記下並傳誦、大聲喊出這些先行者的名字,
  藉以告慰其他黑暗中的敲擊者。

  「無論寫得多好的一本小冊子都不會被閱讀超過一次,然而一首歌卻會被用心銘記並且一次又一次地被重複吟唱」。Joe Hill的這段名言無疑是音樂何以改變世界最核心的詮釋。畢竟,歌曲比起書本更能以一種無形的形式跨越時空限制而穿透人心。

  2004年,張鐵志用《聲音與憤怒》開啟中文世界的讀者對於搖滾與社會關係的新視野;2007年出版的《反叛的凝視》,則是對當代西方政治和文化反抗行動的反思;2010年,《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抗議之聲》結合了前兩本書的搖滾與反抗精神,進一步書寫關於西方重要的抗議歌手以及他們所處時代,因此,這不只是一本關於音樂人的書,而是一本紀錄二十世紀至今的人民反抗史。

  《時代的噪音》以人物故事為主,不僅對許多重要歌手做深入透析(例如Bob Dylan到底在什麼意義上是抗議歌手,Bruce Springsteen如何調和他的巨星身分與抗議姿態),也介紹了許多在中文世界比較少被討論的音樂人。另一方面,本書更深度著墨這些歌手所屬時代的社會史,並透過不同音樂人的故事書寫二十世紀至今的社會反抗史:從二十世紀初的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到六零○年代民權運動史,再到如今的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鬥爭。除了有系統的音樂論述外,全書滿溢理想主義的豐沛情感與堅持,一首首耳熟能詳的歌曲背後,是一頁頁血淚斑斑的反抗歷程,讀之令人動容。

作者簡介

張鐵志

  文化與政治評論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參與多個NGO。關注主題從國際政經、社運議題與文化,尤其是這些主題間的彼此連結。2004年出版《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獲媒體選為年度好書並已第十刷;2007年出版《反叛的凝視》書寫美國的社會與文化行動主義。現於台灣中國時報;香港信報、明報;大陸南方都市報、新京報、城市畫報、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等兩岸三地主要媒體撰寫專欄。

  部落格︰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


@部:左翼民歌時期
Joe Hill——抗議歌手的永恆原型
Woody Guthrie——唱人民的歌、為人民而唱
Pete Seeger——穿越二十世紀的抗爭民謠

第二部:六○年代
Bob Dylan——像一顆石頭滾動
Joan Baez——永不妥協的民歌之后 
John Lennon——愛與和平的理想主義者
附一:藍儂、傑格與1968
附二:「改變正要來臨」:黑權與黑人歌曲

第三部:七○年代至今
Patti Smith——相信民眾力量的詩歌搖滾
Bruce Springsteen——歌唱許諾之地的幻滅
The Clash——掀起白色暴動的政治叛客
Billy Bragg——用愛與正義殺死資本主義
U2——當搖滾巨星成為時代的聲音


怬?
繼續書寫

  2004年出版《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之後,引起許多始料未及的回聲。原本以為這是本只有同時喜歡搖滾和關注社運的朋友才有興趣的小眾書,沒想到現在竟然邁入第十刷了。銷量之外,對我有更大意義的是,常常遇到玩音樂的年輕朋友說,這本書讓他們開始去關心各種社會問題、參與NGO,或想組一支抗議樂隊。任何一個這種鼓勵,就更讓我確認書寫的力量。

  《聲音與憤怒》原本是計畫在三十歲我出國念博士那一年出版,作為我青春搖滾歲月的告別。沒想到,不僅書的出版晚了兩年,且竟然成為一場新的人生旅程的開始:我開始進行更多的書寫,主題從搖滾到政治,寫作場域從台灣到包含中國。

  曾有人質疑,怎麼我這些年來還是一直在寫抗議音樂的老梗,甚至可能會問怎麼又出了一本看起來類似的書。理由是,我越寫,就越覺得自己對這個主題、對這些音樂人、對音樂如何展現社會力量的認識還太少,所以總想繼續挖掘得更深。如果自以為完成了一本書,就瞭解一切,可以放棄這領域,那麼只會讓約翰藍儂發笑吧。

  這本《時代的噪音》是關於從二十世紀初到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不同時代的西方抗議歌手如何用他們的音樂去記錄歷史、對抗不義、抵抗體制。相對於《聲音與憤怒》是以事件為主,本書則主要是凝視音樂人的生命與理念,並將其鑲嵌在不同階段的社會反抗史:從二十世紀初的美國資本主義與工運早期階段、三四○年代的左翼運動、五○年代的麥卡錫主義,六○年代的反戰運動、民權運動,七八○年代的經濟轉型和雷根的新自由主義,以及九○年代的全球化 /反全球化、戰爭與和平、發展與貧窮。

  這其中,有的音樂人是抱著改變世界的革命企圖,有的人僅是想說出心中的話;有的人一生始終堅持以音樂作為抗議武器,有的人則是把社會批評當作藝術表現的一個階段、或一小部分,或甚至拒絕抗議歌手的標籤。當然,我們真正關心的問題是,音樂如何可能真正改變世界?當民歌之父伍迪蓋瑟瑞在吉他上寫著「這把機器殺死法西斯主義者」時,沒有人比他更相信音樂的力量。但在斯普林斯汀、瓊拜雅、衝擊、乃至U2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巨星地位/商業體制與抗議信念的多重矛盾與糾結。而在喬希爾、席格、黑人民權歌手和U2的實踐上,則讓我們反思是要實際的政治遊說、草根組織,還是透過歌曲和現場演場來激勵群眾,才是最有效的力量。

  如果《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是提出一個巨大的問題,本書則嘗試提出答案,雖然答案可能不只一種。可以透露的是,我相信的答案是在第一章喬希爾的臨終吶喊中;當讀者最終隨著這本書走過二十一世紀,在終章的最後一頁,也可以看到本書的結論如何呼應著喬希爾的信念。

  這本考察音樂與抗議的歷史之書當然有其限制,因為故事集中於英美愛爾蘭的白人搖滾與民謠。美國的嬉哈和雷鬼有著更強烈的社會意涵,而在非洲、拉丁美洲、亞洲、乃至東歐,也有更多透過音樂來介入社會反抗的故事。希望那些可能會留給下一本書。

  當然,我更想寫的,是台灣的音樂如何被時代形塑,並且如何反過來介入時代。

  這幾年我參與過許多令人激動的社運演唱會,從三鶯部落到師大小公園;記錄過許多音樂人的故事;更參與策畫、推動許多場社會議題的活動,如2008年底為國際特赦組織舉辦的小地方人權搖滾節,共邀請超過二十個台灣獨立音樂人,活動時間超過兩個月。不論是作為背後舉辦者、旁邊側記者,還是台下聆聽者,我總在許多音樂人的聲音中得到感動與力量。於是,我最大的渴望,就是為他們唱過的歌寫出下一本書。

張鐵志




其 他 著 作
1. 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博客來獨家限量親簽)
2. 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3. 國際橋牌社的時代:90年代台灣民主化歷程傳奇故事˙原創戲劇
4. 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
5. 燃燒的年代:獨立文化、青年世代與公共精神
6.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十週年紀念增訂版)
7. 愛上噪音
8. 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