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數學的語言 The Language of Mathematics: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數學的語言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206226
齊斯.德福林
洪萬生、洪贊天、蘇意雯、英家銘
商周出版
2011年3月06日
183.00  元
HK$ 155.55  






* 叢書系列:科學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7*23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科學新視野


自然科普 > 數學 > 概論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一致推薦!全球銷量逾百萬冊!

  2004國際畢達哥拉斯獎、2007卡爾.沙根科普獎得主最新力作,台師大數學系洪萬生教授領軍翻譯。

  數學,是一切科學學習的基礎。

  唯有數學,才能顯現萬物背後隱藏的真理。

  一切都不只是數目而已。瞭解數學,從這裡開始。

  在古埃及和巴比倫時期,數學只是有關數目的學問。古希臘的數學家關心起幾何學,數學開始和形狀有關。十七世紀中葉,牛頓和萊布尼茲分別發明微積分,數學變成了研究數目、形狀、運動、變化及空間的一門學問。時至今日,它已是一個包含六、七十個不同範疇的龐大知識體系。

  講起數學,絕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不是艱澀難懂的公式,就是死記硬背的痛苦體驗。數學其實是一種模式的科學,是我們看待世界,包括外在的物理、生物與社會世界,以及內在心靈世界的一種方式。傑出的英國數學家哈代(G. H. Hardy)說:「數學家的模式,就好比畫家或詩人的模式一樣,必須是美的;其理念就像色彩或文字一樣,必須按和諧的方式安排在一起。」

  所以,數學是美的,而那種美隱藏在數目、點、線與面、幾何圖形、函數等符號中。是什麼東西讓一架巨型噴射機能浮在空氣中?是什麼原因促使飛行器以外的物體墜地?數學讓那些看不見的變得可見,數學要用證明的確定性,勾勒出真理的恆久。

  從古典數學(代數)到現代語言分析,從幾何學、微積分到拓樸學、統計學及物理學,本書將揭示我們如何用數學去看見那些不可見的結構,去理解生活周遭的諸多現象。你可能會發現你所遭遇到的視界既怪異又陌生,就像那些遙遠的土地一樣。但那並不是一個遙遠的地方,那是我們居住的宇宙。

  伽利略曾說:「自然這部大書只能被那些通曉其中所寫語言的人閱讀。這個語言正是數學。」就讓本書作者德福林,這位精通數學語言的導師,帶領各位從頭、重新認識這門瑰美的學問。

本書特色

  敘述俐落簡潔、不拖泥帶水,清晰道出數學的面貌。
  涵蓋諸多數學重要領域及概念,能同時滿足高中生、大學生與社會人士的需求。
  講述數學理論之美,是學生必備的經典案頭書籍!

  不只可以認識到一般數學書籍都有提及的代數、微積分、幾何學、拓樸學,還能看到數學在統計學、物理學及語言學上的應用,更能對數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歷史瞭然於胸。

  道出數學的本質,讀者對其能有最深刻的認識,日後學習各項定理及觀念,可以更容易上手,不易再為數目等符號所累,而喪失了體會數目、形狀、運動、變化、空間之美的機會。

  The Economist、Scientific American、Wired、Publishers Weekly一致鄭重推薦!
  作者為史丹佛大學資深教授,曾獲2004國際畢達哥拉斯獎、2007卡爾.沙根科普獎。

  由台師大數學系洪萬生教授領軍翻譯。

  藉由觀看數學如何協助邏輯學、語言學、統計學、物理學等學科建立理論,讀者可以獲得學習科學各學門的重要基礎,在理科領域無往不利。

作者簡介

Keith Devlin齊斯.德福林

  2004國際畢達哥拉斯獎(International Pythagoras Prize)、2007卡爾.沙根科普獎(Carl Sagan Priz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得主,史丹佛大學人文科學與先端科技研究中心(H-STAR)共同創辦人及資深研究員,同時也是該校Media X研究計畫的創立人之一。人稱「Math Guy」的德福林教授研究領域廣泛,包括數學認知、推理模式與訊息理論等,並鑽研以不同媒介傳授數學予多元大眾,致力推廣「軟數學」的觀念。已出版著作近三十本,發表論文逾八十篇。目前居於加州帕洛阿爾托(Palo Alto)市。

譯者簡介

洪萬生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CUNY)博士,主修數學史、科學史,輔修數學哲學、科學哲學。曾任職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講授數學(社會)史、數學哲學與 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之關連)專題,並主持「台灣數學博物館」(museum.math.ntnu.edu.tw)網站,透過網路結合科普同好,分享國內外數學普及活動的學術與教育資源,對於推廣數學普及讀物的書寫、出版及閱讀不遺餘力。

洪贊天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英文系畢。

蘇意雯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博士,現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自從大學時代接觸數學史之後,便深深為數學的文化面向所吸引,在洪萬生教授及林福來教授的指導下,完成國內第一本討論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之關連的博士論文。推廣數學普及著作的閱讀。與大朋友、小朋友分享更多元的數學觀,是過去、現在及未來一直努力的方向。

英家銘

  一九七四年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博士,師承洪萬生教授,專攻東亞數學史,並關注數學史融入數學教育的議題。曾任國中教師與大學助教,現任中原大學應用數學系講師。他對歷史、哲學、語言等有廣泛的興趣,並將這些內容融入中學的演講,以及大學通識課程「數學與文化」的教材中。他也熱愛棒球與科幻,是兄弟象迷與 Star Trek 影迷。



序曲 何謂數學?
第一章 數目為何靠得住?
第二章 心智的模式
第三章 動靜有數
第四章 當數學成型
第五章 數學揭開美之本質
第六章 當數學到位
第七章 數學家如何決疑
第八章 數學揭開宇宙的深層模式
後記
索引


隍怬ョr

直指數學知識核心的模式 洪萬生

  何謂數學?有關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沒有標準的版本。以最近台灣所出版的數學普及書籍為例,從新潮的《社會組也學得好的數學十堂課》,到古典的《數學是什麼?》,都企圖回答此一問題,而且,它們各自的作者顯然都提供了相當成功的現身說法。如此說來,本書《數學的語言》之賣點何在?難道這純粹只是出版社編輯想湊個熱鬧?

  事實上,新潮也罷,古典也罷,前兩書的解說策略顯然都直接訴求了數學知識活動的參與,換言之,正如同數學家的諄諄告誡:想要理解數學是什麼,最好的進路就是做數學(do mathematics)!因此,針對前兩書,你必須備好紙筆,專注地跟著計算與論證,否則閱讀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然而,《數學的語言》卻完全不同,正如作者指出:本書是「按照更大讀者群可以接近的一種格式」,述說「數學是有關模式的鑑別與研究之故事」。既然如此,作者的書寫在論述(discourse)與敘事(narrative)之間,就力求折衷與平衡。而這,當然也允許本書的形式與內容,為它自身的普及屬性,做了最有說服力的背書。

  本書既然強調敘事,那麼,如何以「模式」(pattern)為主軸,或許是最佳抉擇。這是因為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數學家大都同意何謂數學的這一個新解:數學是研究模式的一種科學(a science of patterns)。如此一來,我們所熟悉的數學分支,就可以綜合統攝在模式之下了。譬如說,算術與數論研究數目與計算之模式;幾何學研究圖形之模式;微積分允許我們處理運動之模式;邏輯學研究推論之模式;機率論處理機會之模式;拓樸學研究鄰近與位置之模式,等等。而為了傳遞數學的這個現代定義的一些訊息,「本書將運用八個主題,涵蓋計算模式、推論與溝通模式、運動與變化模式、形狀模式、對稱與規則模式、位置模式、機會模式,以及宇宙的基本模式」。無疑地,這種說法將數學從它傳統上被認定為最直觀的(或狹隘的)研究對象(如數目與圖形)解放出來,從而可以從容地觀照人世間無所不在的模式。

  數學模式既然無所不在,那麼,我們掌握它的目的,顯然不僅止於針對「何謂數學?」提供一個具有「現代性」的回答吧。事實上,有關數學,還有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掌握了這些模式做什麼用?當吾人應用數學來研究某些現象時,數學的回報是什麼?作者的答案是:「數學讓不可見變成可見。」(Mathematics makes invisible visible.)而這一洞識,也正是本書英文版的副標題!譬如說吧,牛頓的數學幫助我們「看到」那些讓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以及造成蘋果從樹上墜地的不可見之「重力」(gravity)──儘管重力概念是不是一個權宜的假設,他也始終說不清楚!又如,吾人利用十九世紀馬克士威爾所發現的電磁方程式,藉以讓那些不可見的無線電波,變成可以「看到」。還有,語言學家喬姆斯基使用數學去「看」,而且描述我們認定為文法語句的不可見的、抽象的文字模式,於是,他得以將語言學轉變成為一門蓬勃發展的數理科學。

  更具體地說,本書作者利用了八章的內容,從計數(含算術與數論,第一章)、心智推論(第二章)、運動現象(第三章)、圖形(含幾何、對稱與拓樸學,第四、五、六章)、機會事件(第七章)到物理宇宙(第八章),分別提煉其各自模式,進而據以說明這又是如何促成相關數學的巨大進展。現在,我們就針對這八章內容,提供一個極其簡要的說明。

  第一章的重點是質數相關理論(含密碼學之應用)與費馬最後定理的簡介。有了這個預備,作者在第六章有關拓樸學的深入討論之後,再回過頭來,完結費馬最後定理的故事。其實,在第一章中,作者也提及抽象化概念之為大用,尤其是數學仍然處在搖籃階段的時候。

  第二章針對數學證明的嚴密性所需之邏輯推論模式,進行一個歷史的回顧性說明。其中極為重要的故事情節,有康托爾發明集合論之後所引發的羅素悖論,對數學基礎所造成的深層危機,以及希爾伯特積極回應的形式主義之崛起,乃至於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的最終致命一擊。不過,最有茶餘飯後談助的插曲,則莫過於數學家如何利用「模式」,找到隱藏在書寫文字中的「指紋」。

  第三章討論數學家如何馴服無限概念,然後,據以建立有關運動與變化之模式。同時,為了微積分的極限理論之完備,作者也論及實數與複數之歷史發展。接著,作者再從解析數論切入,說明黎曼 函數如何為我們揭開質數的隱藏模式。至於第三章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內容,則是作者告訴我們:應用傅氏分析學,只要給定足夠多的音叉,我們就可以演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第四章主題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以及所延伸之非歐幾何、尺規作圖與五種柏拉圖正多面體等單元。此外,作者還提及圓錐曲線、解析幾何、射影幾何以及高維度幾何學之應用。而「最麻辣的」情節,莫過於作者提及柏拉圖如何說明五個正多面體與其宇宙生成論之關係,以及無獨有偶的克卜勒之論證:恰好只有六個行星的原因,是每個行星和下一個行星之間的距離,必定和一個特定的正多面體有關,而正多面體剛好只有五個。當然,作者的評論更是發人深省:「就細節而言,柏拉圖和克卜勒兩人對於原子論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但是,就尋求以數學的抽象模式理解自然模式的意義而言,他們的研究所秉持的傳統,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高度成效。」

  第五章的主題是群的模式與底蘊美學的對稱之密切關連,這是因為正如作者指出:對稱的研究,捕捉了形狀更深刻、更抽象的一個面向。而從變換觀點切入,群之概念當然就堂而皇之地走進來了。因此,在本章中,作者雖然提及許多與美學有關的數學如地磚鑲嵌、壁紙圖案、雪花與蜂巢結構,甚至於格子與球裝填問題等等;然而,群結構所表現的模式,顯然才是正道。

  在第六章一開始,作者就運用一九三一年設計的倫敦地下鐵地圖,以及在科普書籍中相當膾炙人口的克尼斯堡七橋問題,來引進拓樸模式之概念。其他單元如莫比烏斯帶、甜甜圈與咖啡杯、紐結分類,乃至四色定理等等,也都是非常「性感的」(sexy)題材。當然,代數理論(尤其是有關群與多項式)協助打造研究工具,也是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敘事。最後,基於橢圓曲線的拓樸模式之深刻掌握,英國數學家懷爾斯終於證明了三百多歲的費馬最後定理。

  在第七章中,作者從機率論的誕生,談到巴斯卡有關「機會的幾何模式」之研究。再論及壽險與機率之關係,以及期望值之研究如何啟發吾人考慮人為因素。其他如鐘形曲線、統計推論以及平均人的概念,都有助於機會的抽象模式之探討。此外,在金融數學的脈絡中,作者也說明經濟學家如何利用數學,幫忙吾人在高度易變的權證交易市場中做出優選。

  正如第三章一樣,第八章的主題也是物理學中的數學模式。不過,本章顯然意在強調:儘管數學在物理上的應用,具有悠久歷史的優良傳統,但是,過去十幾二十年不斷發生的,卻是另一個方向的工作:將物理中的概念與方法應用到數學上,並取得新的發現。

  總之,本書內容在凸顯模式旨趣的同時,誠如作者所說,也兼顧了數學的歷史發展與它當前的廣度,因此,他乃能將數學「形容成人類文化一個豐富而生動的成分」。基於此一進路,作者在書寫時,就充分地發揮了他自己的數學(史)洞識,相當值得推許。譬如說吧,在評論微積分的極限理論發展時,作者對於牛頓與萊布尼茲 vs. 哥西在數學物件上的認知對比,就是相當深刻的觀察,十分有助於我們理解十七到十九世紀的分析學之算術化(arithmetization of analysis)的歷史發展。

  最後,我們必須提醒讀者:本書由於論及當今數學發展的實質內容,因此,非常抽象層次的理論之鋪陳,遂變得完全不可避免。同時,也由於「抽象概念的認識與表現它們的適當語言之發展,真的是一體兩面」,所以,閱讀本書時雖然不必預設數學知識或能力,但是,發掘意在言外的資訊之閱讀習慣,卻是十分必要。值此閱讀力即國力的呼聲中,如何培養穿透字面、直指知識核心的能力,或許本書所念茲在茲的模式,就是最佳的試金石了。

  (本文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千年難題:七個懸賞一百萬美元的數學謎題 The millennium problems : the seven greatest unsolved mathematical puzzles of our time
2. 這個問題,你用數學方式想過嗎?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Thinking
3. 數字人:斐波那契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