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疾病的歷史

疾病的歷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39326
林富士
聯經出版公司
2011年12月21日
217.00  元
HK$ 184.45  







叢書系列:生命醫療史系列
規格:精裝 / 480頁 / 17*23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生命醫療史系列


醫療保健 > 常識/概論 > 醫療常識















  什麼是流行病?什麼是造成疾病流行的原因?
  流行病對於人類社會和文明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人類如何因應流行病所帶來的衝擊?
  「疾病」是一種客觀存在還是一種文化或社會建構?
  人類如何看待、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

  疾病是人類共同的生物性經驗之一,其存滅與盛衰,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變遷,有著緊密而複雜的關係。我們不僅隨時隨地在「感知」,也在「製造」疾病;不僅在「界定」(frame),也在「建構」(construct)疾病。本書所收錄的十三篇論文,企圖以若干個案說明人類看待、認識、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的古今之變,並探索疾病史研究的可能途徑、課題、材料、方法,以及寫作方式。

作者簡介

林富士

  1960年出生於臺灣雲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宗教史、疾病史與文化史。著有《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初版,1999新版)、《紅色印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0)、《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2001)、《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等書。



導言:疾病也有歷史(林富士)

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林富士)
一、引言
二、研究途徑
三、研究課題
四、研究材料
五、研究方法與寫作方式
六、結語

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李建民)
一、前言
二、祟病的病因說:氣與鬼神
三、試論祟病的空間觀念
四、祟病案例試析
五、餘論

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陳秀芬)
一、緒論
二、女性的情欲病症
三、女性的「夢與鬼交」
四、「夢與鬼交」與「鬼胎」
五、結論

「笑疾」考:兼論中國中古醫者對喜樂的態度(李貞德)
一、前言:陸雲的「笑疾」
二、笑的症狀、病因及其治療
三、笑是樂不可支抑或身不由己
四、笑、氣與養生
五、結論:諸情不宜,多笑無益的養生文化

「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張嘉鳳)
一、前言
二、魏晉至隋唐之間的疾疫及其影響
三、魏晉至隋唐時期醫者對於疾疫的認識與分類
四、魏晉至隋唐之間醫者對於傳染性疾疫病源的解釋
五、魏晉至隋唐之間醫者對於傳染性疾疫傳播途徑的見解
六、魏晉至隋唐時期疾疫相染與孝義倫理之間的困境
七、結論

漢唐時期瘧病與瘧鬼(范家偉)
一、引言
二、瘧鬼觀念的出現及其轉變
三、瘧鬼與道教鬼神譜系的建構
四、結論

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病及其歷史的研究(廖育群)
一、親身經歷所引出的困惑
二、關於近代的腳氣病
三、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記載
四、關於礦物藥中毒的問題
五、關於腳氣病史的研究
六、結語

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梁其姿)
一、上古至東晉時代的「大風」與「癘/癩」疾
二、隋唐時代
三、宋遼金元時代
四、明清時代
五、結論

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李尚仁)
一、前言
二、十九世紀西方醫學界對痲瘋傳播方式的探討
三、皇家醫師院與海關醫官在中國的痲瘋調查
四、性行為、生殖與痲瘋的傳播
五、種族主義、細菌學說與康德黎的痲瘋研究
六、疾病調查、資訊蒐集與資料詮釋
七、結論

日治時期臺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劉士永)
一、疾病結構改變的意義
二、疾病結構改變的技術分析
三、疾病結構變化之可能成因與解釋
四、小結

疾病、醫療與社會: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相關史料介紹(劉錚雲)
二、疾病與社會
三、結論

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蔣竹山)
一、前言
二、祁氏家族的疾病史
三、《祁彪佳日記》中的醫病關係
四、結論

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邱仲麟)
一、前言
二、「割股」療親對人部藥的實踐與擴展
三、「割股」療親行為中的血氣觀念
四、結論



導言

疾病也有歷史/林富士

  一九九七年七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設立了「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其前身是成立於一九九二年的「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會。設立研究室的目的,是為了讓既有的研究團隊能更加茁壯,並且與國內外的學者有更頻密的交流和對話。因此,在我受命擔任召集人一職之後,便邀請所內十一位同仁,在杜正勝先生的領軍之下,開始執行一項名為「中國歷史上的醫療與社會」的三年期整合型研究計畫(1998-2000)。那時,對於疾病、醫療史的各種課題,我們其實都還在摸索與嘗試之中,因此,每年都會召開專題研討會,邀請各界學者到史語所相互切磋。三年之間,陸續召開了:一、「中國十九世紀醫療」研討會(1998年5月22日);二、「潔淨的歷史」研討會(1998年6月11-12日);三、「養生、醫療與宗教」研討會(1998年1月9日);四、「健與美的歷史」研討會(1999年6月11-12日);五、「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年6月16-18日)。

  其中,以「疾病的歷史」研討會規模最大,成果也最為豐碩。當時,總共有三十一位學者提交了三十篇論文。學者之中,以國籍或地區來說,美國五人、中國五人、日本兩人、韓國一人、香港一人,其餘十七人為本地學者。以專業背景來說,醫學九人、藥學兩人、文學三人、生物學一人、人類學一人,其餘十五人為歷史學。三十篇論文共分十個場次進行,前三場均以「流行病」為主題,共九篇論文。接續的七場,主題依序為:四、疾病觀念與醫療技術;五、疾病與文化;六、身心與疾病;七、性與疾病;八、生活方式與疾病;九、疾病與政治論述;十、文獻材料與疾病史研究。除此之外,在「綜合討論」時,我則提交〈「疾病的歷史」研究芻議〉一文,供作討論的基礎。

  研討會召開之後,轉眼之間,竟已超過十年。在這之間,有些發表人已退休或離開原本任職的機構,有些則由研究生躋升為大學教師。而他們也大多將會議論文改寫,或發表在國內外的學術期刊,或是收入其論文集、專書之中,也時為學界所引述或討論。因此,似乎已無結集出版之必要。

  然而,時至今日,疾病依然困擾著無數的個人和群體。人類不僅隨時隨地在「感知」疾病,也在「製造」疾病;不僅在「界定」(frame)疾病,也在「建構」(construct)疾病。因此,我覺得仍有必要透過論文集的編輯與出版,傳達當年探索「疾病史」的若干歷史經驗。當時我們頻頻扣問的幾個互相糾結的課題包括:

  (一)什麼是流行病?什麼是造成疾病流行的原因?
  (二)流行病對於人類社會和文明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三)人類如何因應流行病所帶來的衝擊?
  (四)「疾病」是一種客觀存在還是一種文化或社會建構(cultural/social construction)?
  (五)人類如何看待、詮釋、利用或療癒「疾病」?

  這些問題並非由我們首先提出,也不會因我們的解答而消失。但我相信,收在這本論文集中的十三篇文章,仍然可以作為思考的起點或參考,仍有攻錯之效。

  首先,林富士〈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一文,以中國史為例,概略介紹了疾病史研究的途徑、課題、材料、方法,以及寫作方式。其次,李建民〈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陳秀芬〈在夢寐之間:中國古典醫學對於「夢與鬼交」與女性情欲的構想〉、李貞德〈「笑疾」考:兼論中國中古醫者對喜樂的態度〉、張嘉鳳〈「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范家偉〈漢唐時期瘧病與瘧鬼〉、廖育群〈關於中國古代的腳氣病及其歷史的研究〉、梁其姿〈中國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等七文,分別探討中國傳統醫學(或宗教)對於祟病、鬼交(夢交、夢鬼交)、笑疾、疾疫、瘧病、腳氣病、痲瘋病的多樣看法、語言歧義、以及概念的古今之變。再者,李尚仁〈十九世紀後期英國醫學界對中國痲瘋病情的調查研究〉一文,揭示了中國的痲瘋「經驗」與「在地知識」如何與英國的醫者及醫學觀念互相激盪;劉士永〈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的疾病結構演變〉一文,則是解析近代西洋的公共衛生及醫學觀念如何影響日治時期台灣地區「疾病結構」的演變。此外,劉錚雲〈疾病、醫療與社會: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相關史料介紹〉一文,以官方文書「內閣大庫檔案」,闡明清代社會常見的民眾疾病和傳染病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蔣竹山〈晚明江南祁彪佳家族的日常生活史:以醫病關係為例的探討〉一文,則是利用私人日記解析晚明士紳家族的疾病與醫療經驗。最後,邱仲麟〈人藥與血氣:「割股」療親現象中的醫療觀念〉一文,則是透過「割股」療親現象,探討中國醫學中相當具有特色的「人部藥」和「血氣」觀念。

  這樣的內容安排,自然揭露出歷史學界對於疾病史研究的興趣,主要還是在於醫學體系中的「疾病」觀念(包括疾病分類與病因論)的演變及其文化特性。同時,這也顯示,無論是「古今之變」的比較、醫學社群或社會群體內部的比較,還是中西醫學的比較,都是疾病史研究常用的手法。此外,從上述論文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運用不同類型的材料,才可以呈顯更多疾病史的不同面向。總之,透過本書的十三篇論文,以及我們過去摸索的經驗,我認為,對於疾病史的探索,只有透過跨學科的對話與整合,跨地域團隊的分工與合作,並且針對各種新、舊課題,廣泛使用各種方法、工具與材料,才能有重大的突破,並有助於我們對於人類整體歷史的理解。




其 他 著 作
1. 紅唇與黑齒:縱觀檳榔文化史
2. 巫者的世界
3. 品味經典套書(共十二冊)
4. 小歷史:歷史的邊陲(增訂二版)
5. 「數位人文學」白皮書
6. 宗教與醫療
7. 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
8. 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文明叢書5
9. 小歷史:歷史的邊陲-三民叢刊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