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敘事、是一種陪伴孩子的美學
錦敦是我這幾年來往互動頻繁的好友。因為敘事,讓我們生命有了深深的連結。
他跟我都是自由心理工作者,也都是敘事實踐者。我們都熱愛後現代理念,也都喜歡說故事、聽故事。每次碰面,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連我們連結的方式,都很敘事。我們分享、聆聽彼此的故事,進而一起創造故事(一起帶私塾、舉辦講座、一起去旅行)。錦敦是一個很熱情、有創造力的人。但他也很任性。工作對他而言,是「好玩」,不全是賺錢。不好玩的事,他不做。我們都無法忍受一成不變、沒有生命力的教學、諮商、甚至生活。這些年,我們實踐敘事,也在「玩」敘事。
也因如此,錦敦做敘事做的很到「味」(也很到「位」)。不信,請翻開書,看看他跟孩子一起工作的故事,你會感動的。他跟孩子的「連結」方式,既人性又獨特。敘事諮商,強調尊重生命的「各獨性」、互為主體,錦敦都做到了。
第三篇第一個故事,那個在大人眼裡一無是處、只會犯錯的孩子──小康,他在大人面前,沉默,不想說話。你可以明白那個「沉默」嗎?既然被標籤是「壞孩子」,當然無話可說。不說話,其實是一種抗議。不說話,其實裡面已經說了很多話(包括憤怒、委屈、沮喪……)。沉默,其實不光是傳統心理治療裡所說的「抗拒、防衛」這麼簡單;相反的,在敘事裡,我們會說:「沒有防衛的個案,只有防衛的治療師。」如果助人者沒有能力與孩子連結,把責任歸咎於孩子的抗拒,這跟其他大人說他「不乖」,有何差別?
敘事,「解構」了許多傳統的諮商與教育觀念。
你看錦敦做的就知道。
一開始錦敦問小康很多話,小康始終沉默,最後勉強擠出「不想說」。而錦敦的回應是:「很好,你一開始就做的很好」。如果你是小康,你是什麼感覺?你一定感到很意外,竟然沒被指責。好的治療,就是在創造「矯正性經驗」而已。這是一個很漂亮的破冰(連結)。
精采的還在後頭。你看錦敦怎麼介紹自己。他「用咖啡色的蠟筆在紙上畫一杯咖啡」,然後說:「我不喜歡人家叫我老師,我比較喜歡人家叫我咖啡,這是我的綽號。因為我喜歡喝咖啡。」。做兒童教育的人都知道,跟小朋友說話,請盡量「蹲下來」(孩子從這個肢體動作會感到你的尊重與親近)。錦敦這番話,就是在做「蹲下來」的動作。用敘事的語言,就是「去專家化」。多數孩子接收訊息的方式是運用感官甚過語言。跟孩子工作,你得透過更多感官的媒材與操作,不是一直說道理。「語言抵達之處,並非生命抵達之處」。在這本書裡、你會看見錦敦如何運用自己的生命及多元的感官媒材,與孩子做出生動的生命連結。很美。
錦敦告訴小康,「你可以叫我綽號」,這是一種去權威化、生活化、平等化的作法。對孩子是適合的。「我喜歡喝咖啡」,這是敘事的透明化。心理師適當地自我坦露,不但建立關係,更使諮商師人性化。短短幾個動作、幾句話,裡面是滿滿的善意與理解,背後是敘事的功力、更是助人者的專業涵養。
敘事,是一種美學。錦敦做的很「到味」、很美。不是因為他技術好或知識豐富。不是。是因為:錦敦是一個很溫柔的人。他很愛哭,有時聽故事聽到感動,他會熱淚盈眶。熱淚盈眶,是一種感動的能力,也是做敘事的最高境界。「紅著眼眶的男人最性感」。有一次在我們合作的私塾裡,一位學員這樣回應他,大夥聽得哈哈笑。確實如此。
敘事、是一種實踐。如今,臺灣第一本本土敘事實踐的書誕生了。太好了。我終於可以在我的敘事工作坊與私塾裡,大大推薦給想學敘事的學員。這本書淺顯易懂,很好讀。錦敦用說故事的方式說敘事。這個作法,本身就很敘事。
期待讀者能看見。如果你能看見,我想敘事就離你不遠了。
周志建? 心理諮商博士、敘事實踐者、敘事私塾主持人
推薦序2
深情的敘事工作者
見證好友將多年來陪伴兒童的智慧整理出書,很高興。真摯地邀我寫序,心裡頭更有著說不出的喜悅。這本書的誕生回應著一份想要分享敘事美麗與感動的真心誠意,讓讀者們(特別是有心想要好好學習敘事的人們)有機會與作者一同聆聽來自兒童內心的歌聲──從受困到遇見屬於自己的美好。
與兒童進行諮商或治療的工作,容易受困於「只用語言不夠」的窘境。源自後現代精神的敘事治療,讓主角成為自己想要樣子的「主體性」是其根本精神,「訪問與對話」是其介入的主要方法,有些人會忍不住懷疑敘事對兒童產生幫助的效果。這裡有著值得進一步深思的兩個點。一是,兒童真的不能用語言來產生陪伴與療效嗎?或者是我們還沒有學會用兒童可以被理解的方式訪問他們?語言是文字的精準堆砌、追求真理?或者問句背後的心意才是啟動思考或扭轉知覺的關鍵?其二,若語言真的有限制,可以怎麼擴增其他的資源進入,又不違反敘事治療的根本精神?針對這兩個提問,讀者們可以在這本書中慢慢找到回應。
錦敦有著與兒童深刻在一起的豐沛治療經驗。這是一本在說如何運用遊戲和表達性藝術媒材,揉合敘事治療精神陪伴兒童的反思紀錄;一個台灣本土在地性、具體又深刻的敘事實踐經驗。從一篇篇錦敦與主角生命交融的觸動小故事,配合著具象的創作或相片,帶出敘事治療可以如何應用與理解的一本好書。這本書很好看,更值得好好看。好看的地方在哪?
1.?故事易讀:有情節的故事是最能吸引讀者產生理解的文本。一篇一個小故事,在輕鬆閱讀中,吸收反芻故事中的寓意,自然而然理解敘事的概念與精神。
2.?圖象深刻:搭配具象的表達藝術媒材圖片,擴增故事的深刻脈絡性與活潑性;可以窺見作者是如何掌握具體運思期兒童的心理工作平台。
3.?說明易懂:以易懂的故事為基底,搭配著親民的分享,跳脫學術用語的拗口與難解。具體 回應著敘事中「經驗」與「概念」間來回往返的完整理解。
4.?橫縱交織:除了看見敘事的相關概念可以如何實踐之外,也可透過「小奇的山羊村」了解敘事完整的訪問與對話,後續還有延伸的訪問思考。
5.?獨特姿態:字裡行間之外,傳遞著敘事訪問者最不容易的姿態──內化的敘事精神、彰顯於外的態度。讀者們可以透過作者窺見敘事對人獨到的「尊敬」。
在幾次合作帶領工作坊的經驗,錦敦堅持人不要太多,空間要夠舒適,空氣要能流通;在工作坊的邀約中,會仔細跟主辦單位溝通,讓真正有心學習的人才來,不要被迫來的、更不要中途會缺席的……,錦敦說:「每一次的相遇與學習都是很寶貴的,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珍惜。」這份對人對己的在乎與尊敬,我真心感動。
與錦敦對話,那語氣誠懇,時間沒有了壓力,你會訝異著他對你的凝視,看得好清澈又如此美好,意想不到又溫暖的問句,讓人「一愣又一亮」,讓經驗沉澱、重新組合,一股暖流通過,慢慢地心靈空間就打開了,新的可能也產生了,你重新看待自己,開始活出想要的自己。
在此當下,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的訪問神情與錦敦訪問人的深情,在我眼前交疊著。也許這些書裡沒有特別用文字說的,更是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的。就像狐狸告訴小王子的智慧,有些道理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心體會的。
林祺堂
心靈魔法師「哇~卡」與「悟~卡」的共同創作者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推薦序3
助人工作者,真的聽懂了?
錦敦,是我的朋友裡面,最著地,也最敢作夢的人。錦敦很能也願意懂人,我是個不容易被懂的人,還好這兩年有了錦敦這個好朋友。
前陣子,錦敦搭高鐵來台中找我,我們約好過年前一起去谷關伊豆泡湯。泡了熱湯,又過了冷泉,穿上睡袍,我們兄弟倆坐在躺椅上。我拿出錦敦即將出版的新書原稿,在書的空白處,上面下面,寫了不少眉批與被觸發的想法和感受。錦敦一邊看,一邊說:「唉攸……」我猜他很感動,他說:「我沒有想到你會看完整本書,你明明只要看兩三頁,就可以寫推薦序的人,竟然……」
我說,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很多人會因為讀了這本書,更能好好的做助人工作。所以我很用心讀完整本書,我要好好的推薦給這個島嶼的讀者們。錦敦一邊看我在他的文字旁寫的密密麻麻的讚嘆文字,一邊說:「你寫完推薦序以後,這本送給我,我做訓練時要拿來用。」
我說:「好啊!」
這本書裡的每一個案例,都是用敘事取向來陪伴、幫助兒童的真實故事,故事後頭有錦敦精簡清晰的概念說明,我讀了之後,真的對敘事治療有了新的認識,因為這些好例子好故事,讓我更懂了原本從英文翻譯過來、有距離的敘事治療概念與名詞。故事雖然短短的,但都是漫長治療歷程裡,難得珍貴的「good moment」。
有幾段錦敦與孩子的對話,讓我的心震動了好幾回──
如果外婆知道小蓮回到媽媽身邊後,受了許多苦,但小蓮還是努力地生活著,你猜外婆會想跟你說什麼?(「當你寂寞時,你會想起誰」)
所以這是八歲的小蓉,如果她在這裡,聽到你說了這些故事,特別是這幾年的辛苦生活,都不想活了,還在撐著……(小蓉眼眶紅了)。如果我問八歲的小蓉,最佩服妳的是什麼?(「讓陪伴從自己發生」)
做心理治療的人都知道,讓生命中重要的人(或者生命線裡不同時期的自己)跟困境裡的自己對話的重要性。因此,很多人都會用上面對話裡的句型:「你猜愛妳的外婆會想跟你說什麼?」、「八歲的自己,最佩服現在的妳什麼?」
句型,在教科書、在研究所的訓練裡,都學得到。珍貴的不是句型,而是裡頭的血肉。對話裡的血肉,除了專注真心的眼神以外,就是語言的精準與深刻。上面的兩段對話裡,最讓我震動的是:「……特別是這幾年的辛苦生活,都不想活了,還在撐著……」這麼短的幾個字,卻是一位治療師畢生真正的功力!「都不想活了,還在撐著」九個字,是認真用心地聽了一個孩子好幾個sessions之後,帶著懂,帶著心疼,帶著愛,說出的九個字,所以眼前的孩子,才能完完整整的、真的讓重要他人的資源進來。
在谷關伊豆泡著湯,我跟錦敦說:「我們要教後輩的,就是這幾個字了。」要怎麼讓年輕的諮商師、助人工作者,真的能夠聽懂生命、聽懂故事,然後在關鍵的時候,用短短幾個字傳達出深刻的那份懂。因為真的懂了,所以教科書裡的句型骨架,才有了心跳。
這是一本好書,值得想要學會深刻愛人的助人工作者,細細閱讀。
黃士鈞(Dr. Huck)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諮商博士,生涯卡、愛情卡、解夢卡設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