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經濟的38個迷思

臺灣經濟的38個迷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098444
于宗先
博雅書屋
2012年3月25日
83.00  元
HK$ 70.55  







叢書系列:財經新視界
規格:平裝 / 324頁 / 21*14.8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財經新視界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觀念/趨勢









  現代經濟學在臺灣社會已流傳半個世紀,但經濟理論並未在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生根、萌芽,甚至正確的經濟觀念也欠缺。

  在臺灣,絕大多數都受到相當高的現代教育水準,但是經濟盲點仍存於很多層面。它根植在基本觀念中,卻表現在行事作風上。盲點的存在會誤導社會大眾對正確知識的判斷,甚至會導致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者,以四十多年對臺灣社會經濟的觀察與研究,所獲心得與反省,針對臺灣經濟關鍵問題提出了38個迷思,為便利閱讀方便,特將本書分成六篇:

  (一)政府篇,如公共政策的盲點;
  (二)社會篇,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三)經濟政策篇,如臺灣經濟下沉的根源;
  (四)產業篇,如產業政策的盲點;
  (五)經濟學者篇,如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
  (六)其他篇,如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以利大眾了解與切身有關的經濟問題事例。

  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
  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
  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
  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
  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
  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
  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本書特色

  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作者簡介

于宗先

  現職: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所長

  學歷:
  美國印弟安那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台大經濟系教授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中央政府經建部門顧問、諮詢委員

  著作:
  《經濟預測》
  《當代中國對外貿易》
  《臺灣泡沫經濟》
  《台灣中小企業之成長》
  《臺灣土地問題》
  專著及中英文論文一百七十餘篇



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政府篇
1.公共經濟學的盲點
2.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應有的思維
3.政府補貼,由誰埋單?
4.執政者的數字承諾
5.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
6.市場失靈,由誰來糾正?
7.台灣的豆腐渣公共工程

二、「物必自腐,而後蛀」:社會篇
1.增加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
2.台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3.貧富差距兩極化的隱憂
4.對M型社會的隱憂
5.論台灣少子化問題

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經濟政策篇
1.台灣經濟下沉的根源
2.誰主導海外投資的方向
3.朝野對經濟現象的認知差距
4.台灣經濟是在提升,抑是在下沉
5.畫餅充飢的經濟願景
6.意識型態的經濟觀
7.台商回流究為啥?
8.為何不能忍受3%的通膨率?
9.由誰多吞了台灣的經濟成長
10.一般人對「通膨」為何有「談虎色變」之反應
11.GDP成長代表什麼?

四、「毛毛蟲蛻變才能成花蝴蝶」:產業篇
1.產業政策的盲點
2.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
3.「產業政策」是種自慰行為
4.「委外」是個食餌?

五、「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經濟學者篇
1.經濟學者知多少?
2.經濟學者應有的反省
3.統計數據與樣本調查
4.誰是經濟預測的諸葛亮?

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政商關係:其他篇
1.台灣永續發展的前途:風暴與陷阱
2.台灣是什麼?
3.全球化下的自由選擇
4.人類的自殘行為
5.豪宅面面觀
6.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7.民主VS經濟





  經濟現象是人人皆知的一種社會現象,因為它與社會大眾密切相關。例如市場的繁榮與蕭條、物價的上升與下降、失業帶來的生活無著、走頭無路等,社會大眾都會感受到。經濟學則是一種非常嚴謹的社會科學,儘管它所表達的是社會大眾的經濟行為,但因為它所用的術語多是一種經濟現象的濃縮,或是一個故事的專有名詞,甚至是欠缺人性成分的數學公式,致只有少數人懂它,多數人對它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懵懵懂懂。有不少人認為經濟學已成一種「玄學」,無人情味的科學。

  儘管現代經濟學在臺灣社會已流傳了半個世紀,經濟理論並未在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生根、萌芽,甚至正確的經濟觀念也很欠缺。有鑑於此,作者乃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的雙月刊《經濟前瞻》,發表了與我們切身有關的經濟問題事例,累積成書,獻給社會大眾。

  在臺灣,絕大多數都受到相當高的現代教育水準,但是經濟盲點仍在很多層面存在。它根植在基本觀念中,卻表現在行事作風上。盲點的存在會誤導社會大眾對正確知識的判斷;更具體的說,它會導致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

  一般社會大眾對經濟問題固有盲點,政府官員何嘗不是如此。例如經濟問題所用的分析工具──統計,政府官員多不重視,寧相信自己的經驗,而且對於經濟預測的意義更是所知有限。尤其自民主政治在臺灣實施以來,無論執政黨或在野黨,為了爭取選票,多不敢得罪選民,致為討好少數族群的偏好,浪費了國家公帑,修建了許多養蚊子建築。談到建築,我真佩服德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德國政府於百年以前在青島的建築至今完好如初;而日本政府在臺北的主要建築也是如此。有人建議將總統府搬到臺中、關渡或大直,我認為絕對蓋不出屋不漏水、牆不裂縫、地不龜裂,像今日總統府那樣宏偉耐久的建築。

  我常思考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出在公共建築要按照最低標招標,違者以「圖利他人」論處。哪個官員不怕晚年吃牢飯終其一生,這個結不打開,無論哪個黨執政也不敢違反它。

  今天的官員也很可憐,在中央政府,每天要泡在立法院接受質詢;在地方政府,官員每天也泡在議會接受質詢,他們回家吃晚飯的機會都很少。除立法院、議會外,各部會的會議也不少,致使他們讀報紙只看標題,至於讀專題研究報告,哪有時間讀長篇大論;至於讀專書,更無時間了。因此,他們思維主要限於過去的經驗,例如「少子化」問題,在十年以前就開始嚴重起來,執政當局所開的藥方還是一九五○年代的藥方;再如近二十年來,臺灣經濟有不錯的成長率,而人民所得卻未相對的增加,而中產階級向低所得階級傾斜,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為什麼?到現在執政當局尚提不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他們都忽略了:潮流在變,環境也在變,而大家的思緒範疇仍局限在過去的經驗。

  在臺灣,一般人都相信民主政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其實民主政治不過是比較好的政治制度。它的缺點是:不僅政府行政無效率,而且是官商勾結,選舉需要花大錢,需要富商捐獻,而所得的回報是:有利於他的法案先通過,他有困難時,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二○○七至二○○九年,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大海嘯,美國政府的作為就是最好的說明;而全美國各界響應「占領華爾街」運動,就是社會大眾的反應;而臺灣的二次金改案,又何嘗不是如此?

  為便利閱讀方便起見,特將本書分成六篇章:即(一)政府篇,如公共政策的盲點;(二)社會篇,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三)經濟篇,如臺灣經濟下沉的根源;(四)產業篇,如產業政策的盲點;(五)經濟學者篇,如經濟學者知多少?(六)其他篇,如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身為一位經濟學者,經過四十多年對臺灣社會經濟的觀察與研究的心得與反省,提出如上所述的觀點,是否完全公正而不偏頗,尚祈同道給予指正。

  藉此機會,我要感謝協助完成此書的幾位朋友:即費心打字的胡美雲祕書,細心校對的黃國樞先生及耐心評閱的《經濟前瞻》主編吳惠林教授。除此,我也要感謝在出版業不景氣時期,願斥資出版此書的五南圖書公司。

  于宗先 謹識
  二○一二年三月




其 他 著 作
1. 台灣產業發展何去何從
2. 生活的夢魘:通膨與通縮
3. 生活經濟學 + 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
4. 台灣經濟的浴火重生 (台灣經濟論叢 16)
5. 台灣危機解除之道
6. 台灣人口變動與經濟發展 (台灣經濟論業15)
7. 台灣賦稅體制之演變
8. 台灣金融體制之演變
9. 浴火中的台灣經濟
10. 國有企業與公營事業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