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軟精裝]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遨遊大自然 
    規格:精裝 / 251頁 / 16k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遨遊大自然 				  
                 | 
              
				
			  
                
		           
		         | 
		      
				
		      
			  
                
                  分 類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政府出版品  > 自然生態  > 動/植物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在臺灣,不會說話的樹木常成為道路和工程建設的附屬物,工程主事者缺乏樹木科學的訓練,導致樹木經常罹病、被過度修枝、管理不善而凋亡。大多數民眾亦不了解樹木的種類與來源,對於那些可能有著滄桑歷史的花木,因此缺乏同理心,不懂的珍愛與照顧。《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這本書補足了樹木科學中,花木引種歷史的空缺。希望在讀完本書後,透過對於樹木前世今生的追尋與瞭解,您能更珍惜身邊的一花一木。 
                 | 
              
			  
                
		           
		         | 
		      
			  			  			  
                
                  目 錄
                 | 
                
		           
第一章 刑事鑑識緒論 3 
第一節 刑事鑑識的定義、歷史及發展 5 
第二節 刑事鑑識的單位 9 
第三節 刑事鑑識成功的要素 10 
第四節 其他鑑識科學概念 12 
 
第二章 犯罪偵查之心理學技術應用19 
第一節 犯罪偵查之歷史 21 
第二節 犯罪偵查心理學之技術應用範圍 21 
第三節 心理描繪 24 
第四節 測謊 25 
第五節 催眠 38 
 
第三章 證物及犯罪現場處理 45 
第一節 證物 47 
第二節 犯罪現場處理 66 
 
第四章 體液鑑識 113 
第一節 體液概論 115 
第二節 體液之採集 119 
第三節 血液鑑識 122 
第四節 精液鑑識 136 
第五節 其他體液鑑識 139 
 
第五章 DNA鑑識 147 
第一節 DNA概論 149 
第二節 常用之DNA鑑定方法 153 
第三節 常見之DNA應用 157 
第四節 生物性跡證之採取及保存 165 
 
第六章 人體鑑識 173 
第一節 身分確認 175 
第二節 死亡時間 176 
第三節 屍體冷卻、屍體僵直 178 
第四節 屍斑 180 
第五節 屍體崩壞 181 
第六節 永久屍體 182 
第七節 窒息死 182 
第八節 自殺或他殺 186 
第九節 創傷 187 
第十節 刑事昆蟲學 188 
第十一節 命案偵查 191 
 
第七章  指紋及其他個人特徵鑑識(含指紋、掌紋、足底紋、聲紋)199 
第一節 指紋概論 201 
第二節 指紋的特性及分類 204 
第三節 指紋分析及鑑定 208 
第四節 指紋的採驗 220 
第五節 掌紋及足底紋分析 230 
第六節 聲紋分析 231 
 
第八章  槍擊、工具痕跡及其他印痕鑑識239 
第一節 槍枝辨識 241 
第二節 子彈鑑定 247 
第三節 槍擊創口分析 255 
第四節 磨滅號碼重現 259 
第五節 射擊殘跡鑑識 261 
第六節 槍彈證物初步處理 264 
第七節 工具痕跡及其他印痕鑑識 268 
 
第九章 縱火物及爆炸物鑑識 277 
第一節 縱火現場勘察及殘跡鑑識 279 
第二節 爆炸物鑑識 292 
 
第十章 文書鑑定 307 
第一節 文書分析 309 
第二節 筆跡鑑定 310 
第三節 墨跡鑑定 319 
 
第十一章  微量證物-毛髮、纖維、油漆、玻璃及土壤 325 
第一節 常見的微量證物 327 
第二節 毛髮 328 
第三節 纖維 336 
第四節 油漆 348 
第五節 玻璃 357 
第六節 土壤 361 
 
第十二章 濫用藥物 369 
第一節 濫用藥物之概論 371 
第二節 毒品危害防制 373 
第三節 藥物之分類 389 
第四節 麻醉藥品 392 
第五節 抑制劑類 394 
第六節 興奮劑類 397 
第七節 幻覺劑類 401 
第八節 採取尿液 403 
第九節 藥物檢驗 410 
第十節 吸毒者之分類 419 
 
第十三章 毒物 425 
第一節 毒物概論 427 
第二節 揮發性有機毒物 428 
第三節 常見之無機毒物 436 
第四節 中毒種類 439 
第五節 毒物鑑識 440 
 
第十四章 刑事攝影學 457 
第一節 攝影概論 459 
第二節 攝影機之構造 461 
第三節 攝影機之附件 469 
第四節 攝影光源 473 
第五節 感光片 474 
第六節 相片之印放 478 
第七節 紅外線攝影 481 
第八節 刑事攝影 483 
第九節 屍體攝影 488 
                 | 
              
			  
                
		           
		         | 
		      
			  			  			  
                
                  序 
                 | 
                
		           
序 
 
  駱宜安教授對於刑事鑑識學所下定義:「應用自然科學的知識和方法,對於證物予以鑑定、個化和評估,用以重建犯罪現場,提供偵查方向,及法院判定刑期參考依據的學問。」又美國學者Peter R. Deforest對刑事鑑識學定義為:「刑事鑑識學是有關於使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對於涉法證物予以認定、個化與評估的學問。」故刑事鑑識的精神為「科學辦案」,講究的是科學方法,特別是它乃是一門實務應用的科學。簡言之,刑事鑑識是一門應用科學於法律上的一門學問。 
 
  胡適博士曾說:「科學的態度,只是一句話,拿證據來。」李昌鈺博士則說過:「『現場是物證的寶庫』,是嫌犯行為的活紀錄;多一分現場處理的努力,就少一分犯罪偵查的辛勞。」 
 
  由上述可知,刑事鑑識與犯罪偵查乃係具相輔相成、一體兩面之密切關係,刑事鑑識乃為達到犯罪偵查之目的,而犯罪偵查透過刑事鑑識之科學方法能得到更明確之證據力。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