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

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01229
陳之華
天下文化
2013年1月28日
117.00  元
HK$ 99.45  







叢書系列:親子生活
規格:平裝 / 279頁 / 17*23 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親子生活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陪伴兩個女兒,旅居三個國家,
  每一次的變動,是挑戰,也是成長。
  開啟了看待人生的另一扇窗,
  孩子的視野與價值觀更開闊,
  愛與尊重也在心間自然地流動。

  一對父母,兩個女兒,走過三個國家的生活軌跡與體悟

  ■關於教養
  父母的任何「選擇」,都不會是完美的。畢竟,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家孩子的成長過程,很難複製到所有孩子身上。每個「選擇」都包含著妥協。父母不必強迫自己幫孩子找到「最好」的路;只要盡了心力,孩子未來的人生與成長,就交給孩子自己吧。

  ■關於陪伴
  「陪伴」使親子都受益,這並沒有東、西文化的差異,尤其在現代社會,這是孩子成長裡非常珍貴的記憶,更是親子關係的最佳「幸福存款」;是金錢或物質無法取代的,也是對於下一代的一生投資。

  ■關於成長
  我不在家的日子,孩子有了更多機會練習、體驗如何當家。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鼓勵他們專心於課業外,確實有許多機會讓孩子們自己打理生活大小事。學習如何照顧自己,也是一門很棒的成長課呢!

  ■關於生活
  我們盡心盡力,是因為我們人生行事的態度就是如此;我們樂於生活,是因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角色,如何把生活過好,如何對自己與周遭環境負責,都將決定孩子日後是不是想要向我們學習。這是一種極好的生活教育。

  ■關於教育
  只要孩子抱持著積極進取、願意接受新事物、新環境的學習態度,任何人都應該給予肯定。我對孩子的適應力,一向充滿信心,也從不吝於讚賞與喝采,畢竟體制的壓力與挑戰,只是一時的,但孩子成長與人生路程能否走得穩當,才需要長遠努力。

  旅居芬蘭,回到台灣,再到澳洲,陳之華一家四口,隨著先生工作調動,足跡跨越了大半個地球。透過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體驗,擁有更寬廣的心胸與視野,在生活裡處處發現驚喜,帶著熱情和勇氣持續探索世界。

  兩個女兒對於不同國家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內涵,著實花了好一番工夫適應與融入,但也在這樣的過程中,鍛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陌生環境生存的韌性,從而散發一種從容的自信和愉悅。

  一路陪伴孩子成長的日子裡,之華和女兒們一起經驗各式各樣的歷程;學習分擔責任,成為彼此的依靠;去理解對方的喜好、感受對方的情緒……親子雙方在不經意間,深深影響了對方,溫暖幸福的滋味在親子互動中自然流露,動人心扉。而難得曝光的先生,這回也透過之華的筆,呈現了爸爸的角色。

  之華在本書中分享了她的跨國教養心得,以及與孩子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的收穫,值得所有父母與關心教育的人一讀。

作者簡介

陳之華 Yolanda Chen

  目前旅居澳洲坎培拉,曾居住於北歐芬蘭六年,亦曾旅居於英國曼徹斯特、美國夏威夷、西非洲奈及利亞等國多年,行旅足跡遍歷四十餘國。現為自由作家、專欄作者;近年來專職於書寫與演講分享。

  著有《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天下雜誌)、《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木馬文化)等書,其中多本榮獲台灣各大書局之強力推薦好書與人文科學、親子教育類年度暢銷好書、選書與多處地方縣市政府之優質推薦好書。

  Email:yoladnachen24@gmail.com
  臉書:陳之華Yolanda Chen



推薦序 讓世界走進來 蔣秀娟
推薦序 陪孩子收藏記憶 游乾桂

自序 與你再度相遇
前言 看見不同的視野

第一章 每次轉換,都是一種學習
1孩子適應得好嗎?
2希望媽媽是對的
3機緣
4轉換
5連結
6身教
7一起找房子
8對家的眷戀
9選課不受限

第二章 為親子創造穩固的連結
1父母不同調,怎麼辦?
2親子時間至上
3先生的角色
4現代爸爸不缺席
5最好的選擇
6美好時光
7媽媽的人生難題
8你無聊嗎?
9小曼陀珠給大家好心情

第三章 在世界的角落回看自己
1與世界接軌
2真正的勝利
3五千八百元的開鎖費
4百工皆不凡
5當水電工,好嗎?
6文明
7語言暴力
8跨海求學
9生命的延續與傳承
10學校沒有教嗎?

第四章 愛孩子,如其所是
1孩子的地盤
2你很特別
3多元智慧
4國三生的苦惱
5什麼才是完美?
6監察院長與台灣之光
7請放孩子一馬!
8人生道路,無限寬廣
9扭曲
10孩子所承受的壓力
11看待孩子的眼光
12孩子的想像力

第五章 從容走過的成長軌跡
1與「大便老師」相遇
2自主的空間
3媽媽不在家的日子
4博物館裡的驚喜
5媽咪學會換氣
6家有粉絲
7勇氣
8女兒十六歲
9生日照片
10小女兒的十歲生日
11心中的那個約定

後記 吾家有女初長成



推薦序一

讓世界走進來蔣秀娟/《國語日報》副刊組副組長

  二○○八年接編《國語日報》家庭版之初,一心想為讀者注入更多元的教養觀念,尤其要能跟國際接軌,因為這些年來,國際化已成為教育的顯學,各行各業各學門,哪個能關起門來練功,而不需要吸收國際的資訊或經驗呢?親職教育自然也必須跟上這股潮流。
  
  因著這個想法,腦海中浮現出之華和北歐。最初看到之華的文章,是在《親子天下》的專欄,當時她旅居芬蘭,對於芬蘭的教育現況有精闢的觀察和分析,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台灣讀者開啟更寬廣的視野。後來,她陸續出版了幾本探討教育的書,如《沒有資優班》,《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等,我也都一一拜讀,書中能看出之華極力想改變台灣社會、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價值觀,希望教育回歸以孩子為中心,期盼父母、師長能以孩子的高度和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每回看完之華的文章,總有無限的感慨和省思,原本以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已經夠民主,但讀了之華的文章才發現,自己的親子學分還有待加強,於是透過e-mail邀請之華為《國語日報》家庭版撰寫專欄,來幫助和我一樣需要進修的家長讀者。
  
  「讓世界走進來」是我和之華討論出的專欄名稱,她說,她很喜歡這個名字,我們很快就達成共識。當時我心想,這真是個好的開始,果真,這個專欄至今已進行四年了,採隔週刊出,若以一年二十五篇估算,四年來,已刊出逾百篇文章了,這真是驚人的成果!
  
  很高興「讓世界走進來」這個專欄能結集出書,讓催生這個專欄的我與有榮焉。這個專欄開始時,之華正好從芬蘭搬回台灣,而她的兩個女兒也正好要進入升學壓力最大的國中階段,這個時候回台灣就學,著實替她們捏把冷汗!有一回在電話中和之華聊到這個問題,她說,許多友人也有同樣的擔憂,但她的觀念是:既來之則安之,因為父母工作的需要,孩子也只能配合搬遷,但就算環境再辛苦,只要能和父母在一起,孩子就會感到很幸福;適應和轉換的過程是必然的,但她相信孩子做得到!
  
  兩個女兒的實際就學經驗,讓之華更了解台灣的教育現場,在專欄文章中陸續反映了台灣中學生無法追求自我的苦悶和壓力,一再為這群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請命:請大人放他們一馬吧!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應該擁有多彩繽紛的生活,要有探索世界的熱情和勇氣,未來的人生不是只有升學考試一條路啊!
  
  回台灣的三年間,之華受邀到各縣市演講,許多家長、老師和學生在演講會場,都提出令他們困惑的教育問題、親子問題,之華也在專欄中將這些問題一一釐清,以更宏觀的思維來和讀者分享。二○一二年初,之華一家人又搬遷到澳洲,專欄文章當然也以他們旅居澳洲的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為主軸。這趟搬遷,之華又為台灣讀者開啟了另一扇世界之窗。
  
  誠如之華在自序中所言,這本書是她第一本真正談到家庭生活和親子互動的作品,有別於之前的著作,這本書讀來有更多溫馨感人的生活故事。例如談到女兒追星──迷戀偶像LADYGAGA,父母該贊成還是反對?這篇文章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因為我家女兒同樣是LADYGAGA的粉絲呢!還有,看到〈女兒十六歲〉這篇文章,也提醒了我:女兒今年四月也將滿十六歲了,該送她什麼作為成年禮呢?
  
  感謝之華分享了那麼多美好的親子生活經驗,以及「以人為本」的教育觀,讓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及修正自己的行止,獲益良多;相信看過這個專欄和這本書的讀者,也一定深有同感。

推薦序二

陪孩子收藏記憶/游乾桂 親子書作家
  
  我對教育的想法確實一變再變,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心理學與教育學的訓練,讓我一度在規範內思考,在成就的泥淖中打轉,醫院當心理師是我的不凡經驗,接觸眾多精神病患,讓我對好壞對錯的定義模糊了,成就與壓力互相衝撞,慢慢地對傳統的教育思維起了疑心,終究明白讀書這事不只是為了分數,更重要的是追尋美好的生活。
  
  這也是之華老師新書中著墨的重點,我想「借題發揮」,文字與文章在我看來,是兩回事;文字只是一堆字,講完便罷了,但文章必須藏了義理,讓人在幽微處慢慢省思,如醍醐灌頂,這是之華老師的內裡,藏了教育裡最值得品嚐的滋味。
  
  書中的前兩章談陪伴、說親子連結,某一部分是播下記憶的種子,有一天,孩子大了,很多事會被時間掩埋,但記憶則會從土壤之中萌芽、探出頭來。那是親子一同經歷的事,就像迎接元旦的曙光,乍見時興奮不已,日後更是回味無窮。
  
  這本書輕輕觸動記憶,讓我想起父親。
  
  他在我心中有兩面,一面是良善的,送我一粒善念種子,他也許說不出「萬念皆空善不空」的名言佳句,但以身教做了最好的示範。
  
  他在鄉下開了一家雜貨店,彷彿是村人的提貨中心,讓人賒帳、欠債是常事,還常常造橋鋪路,照應村中老人,千金散盡不復返。這些記憶未必利於我在考試中獲得高分,但讓我學習成為和他一樣的好人。
  
  多年來,我以演講持家,這便是我的工作,講師費是待遇,用來養家餬口很重要,只是記憶的扉頁影響了我,依舊用父親的模子複刻,我偶爾選擇事多錢少離家遠的邀約,接連二十年幾乎年年到馬來西亞各地偏鄉演說,我後來明白了,這樂此不疲的動力,來自父親。
  
  父親不擅言詞,不會說愛,不懂擁抱,我幾乎從未抱過他。他臨終前三天,我第一次牽他的手,卻也是最後一次,每每想起,我便淚眼矇矓。
  
  以前曾利用寒暑假與父親一起在果園裡工作,午休時一起生火作飯,把飯烤焦的甜膩滋味久久不散。如果當日水果賣得好價錢,還可得到米粉湯與豬肝湯的慰勞。夏天他偶爾會邀我捲起褲管一起下河摸蜆,煮一鍋蜆湯,這些記憶早已遠離,卻很鮮明,我喜歡為妻兒洗手做羹湯的形象,也與父親有關。
  
  冷淡是父親的另一面,關心說不出口,最多拍拍背,以至於我一度以為非他親生,後來才慢慢理解,他也是不得已的,這一套得自他的父親,我的爺爺,心理學上稱作環境基因。父子之間有一條鏈繫著,父親打不破,但我想打破這條鏈。
  
  如果我與父親是傳統親子關係,我希望我和兒女像朋友般的互動,他們的世界是一張白紙,必須自己書寫,我無力代言。人都有擅長的與不會的,我用引導的方式,讓他們理解行行出狀元,這也是之華文章所寫的「百工皆不凡」的道理。我與之華一樣,陪孩子度過成長的低潮與挫折,如此方有能力與機緣迎向陽光。
  
  儘可能保留值得細細品味的記憶,是我的堅持,我和孩子共有一本厚厚的「記憶簿」,貼滿兒女成長的軌跡,包括第一筆稿費收入、信手塗鴉的作品、寫「爸爸是豬」的童言童語。孩子慢慢大了,這些也成為親子之間的甜美記憶。
  
  教育的確可以有很多思考,千萬不要滿腦子只有成績、分數、名次,那種壓力是會壓死人的,莫忘心中還可以有個美好的約定。

前言

看見不同的視野
  
  在這幾年行旅各地演講、分享之際,不時會遇見人們對於整體大環境中,那種看似與教養觀念、學習面向都發生衝突而引起的疑惑;其中最常見的困惑,莫過於:「對於無法改變的環境,父母該如何做才好?環境如此,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其實,類似這樣的疑惑,不僅來自台灣各地,也時常出現在不同的華人世界裡。
  
  搬遷回到台灣的期間,兩個女兒在台北讀了三年書。有一回,孩子跟我聊起學校裡一位時常遲到,甚至有時很晚才到學校的女同學。
  
  我一邊聽著孩子的談話,一邊問了幾個問題,最後發現這個同學並不是這個學區內的學生,而是住在很遠的外縣市,每天要搭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到學校。她的父母離異,父母親分隔兩地;她在中年級時,因為思念母親而在幾次的探訪後晚歸,竟遭到父親的家暴。
  
  約略了解這個同學的背景之後,我問了一起用餐的兩個女兒:「如果妳是她,妳會表現得比她更好嗎?妳是否還能每天如期上學呢?」
  
  女兒們面對我拋出的問題,若有所思了一陣子,雖未即刻做出回應,但她們卻已從對談中,深刻感受到自己是何等的幸運。
  
  通常在教養與教育的世界裡,人們都喜愛好孩子,喜愛守規矩、功課好的學生,我們希望孩子見賢思齊,多接觸好榜樣、遠離壞份子。因此一路走來,總希望孩子們能看到「好孩子」與「壞孩子」的差別,更隨著一般社會價值觀,導引孩子對著其他孩子「貼標籤」或「扔石頭」。
  
  我總以為,我們其實也可以有所選擇,不必隨波逐流,而是和孩子一起思考每件事情背後蘊藏的深意,一起去遇見不同的獨立個體成長過程,理解到每個生命的成長,原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不可讓孩子對任何事與人產生不必要的輕忽、蔑視,而是應當讓孩子了解事情的緣由,進而能珍惜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擁有的事物,學會用寬容眼光,看待其他的人與事。
  
  所以,一直以來,當我面對人們對於教養與教育的疑惑時,我總是回答:「當我們面對的環境相對保守,而且一時三刻間難以改變時,我們可以選擇給予孩子更多元的歷練;當環境是相對封閉時,我們可以給予孩子更寬廣的視野和空間;當環境已然過度競爭時,我們要讓孩子看到更寬和、包容的心境……」
  
  我們永遠可以帶著孩子看見不同的世界,可以給予孩子多一點不同的養分與視野,可以多啟發更有人文同理的價值觀。這不只是在自己家庭的教養小世界裡,更應同時放眼在普遍的教育大環境中。
  
  當一個環境只重視給孩子吃肉時,我們就有責任讓孩子知道青菜、水果的可貴,甚至進一步深入認識肉類其實也很多元。並不是環境只想要讓孩子知道紅肉最好,我們就跟著一起對孩子說:「其他的都不重要,你只要吃紅肉就好。」
  
  當孩子愈發清楚知道事物的豐富多元,並不表示他們就將和整體「環境」格格不入,而是會有更敏銳的觀察力與同理心,去看待「環境」可能忽略、漠視的人與事。
  
  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看不同的世界、培養他們寬廣的視野,不是要孩子刻意去追求特立獨行,或故意張顯出與眾不同,而是因為我們確實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導引孩子養成重視生命、尊重差異的人生態度。這是父母所能為子女建立起來的最佳生命「典範」。
  
  「典範」,不是毫無情感的教條、大道理或非人性的空洞口號,而是一種透過父母身體力行的生活實踐,一種對於周遭人、事、物都能誠心敬重的基本態度。
  
  「典範」,也絕不是完美無缺、無懈可擊,而是在日常生活裡讓孩子瞭解到我們所堅持的原則,以及我們樂於學習成長的寬廣態度。
  
  當孩子看到我們努力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大人時,也會從中體認到生命的價值,學習到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以及追求美好生活與提升整體環境的勇氣。




其 他 著 作
1.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典藏增修版)
2. 預習世代:無懼未來的青春教養故事
3. 預習世代:無懼未來的青春教養故事(作者親簽版)
4.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5.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
6. 美力芬蘭 送 愛孩子的100個方法
7. 美力芬蘭+ 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套書)
8. 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
9. 美力芬蘭 (作者親簽版)
10. 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 + 每個孩子都是第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