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青春故事
?
第一次和遠流的總編、主編、企劃副理等見面喝茶,我原本以為大概一個半小時、接近中午左右就結束,結果大家聊了將近三小時之久。
我邊聊邊發簡訊延後下一場約會的時間,那天緊接著還有兩場與工作有關的會面,而當天晚上,我得搭飛機返回澳洲。
三小時的會面中,我們話家常的東聊西談;我講了許多跟女兒們有關的生活和上學趣聞,也講了一些在澳洲的見聞與觀察。發現自己話匣子一開啟,說起某段、某時的點滴經歷與心得時,竟宛若止不住的江水,不斷地湧瀉而出;激動處,更猶如澎湃海浪。瞥見大夥兒聽得入神,我更有如神助般說得欲罷不休。
當聊到青春期孩子們的交友、學開車、尋求工作與學習的平衡自主性等等,原本專注聆聽的編輯夥伴們突然果斷認真卻又心有定見地直接切斷話題,對著我說:「之華,我們就來寫這個!就寫一本轉大人的青春故事吧!」她熱忱真切的語氣,令我真心難忘。
事隔一年多之後,我不大記得那天到底還聊了哪幾個故事,讓她們如此專注聆聽思考,也記不起我所述說的哪些細節,曾經讓大家這麼開心歡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自那次茶敘會面後的一年間,女兒們的青春課題依舊持續不斷地自然推進,她們許多的學習與工作發展、蛻變,就像每個人的青春日誌,完全不在大人的意料或掌握之中。
一年之中變化最大的,不在女兒們課業上的一直向外擴張,不在她們與異性朋友的交往,不在她們早已能獨自掌握駕駛車子,而是在她們打工的職場轉換,以及那些接踵而來的機緣與挑戰,完全超乎我們的料想,卻總有機會能共同面對的歷程。
光是小女兒一人,就在一年裡經歷了四份不同形式的工作洗禮,讓她從工作三年的餐飲服務業一舉跨足到服飾業與珠寶飾品業;隨後又身兼數職到大學當行政助理,以及當澳洲金髮小女孩的中文保母。
於是,我胸有成竹地想到,應該要將原本遠流編輯夥伴們的期許做一些順水推舟的調整,讓這本書一樣設定在原先的「轉大人的青春課題」,只不過課題的關懷角度除了一般廣為熟悉的青春期課題之外,還能帶著不同跨文化的視角與南半球的澳洲在地經驗,所共同交織而成的青春體驗。
這課題,一向充滿著挑戰,無論哪一個社會、文化皆同,孩子們在轉換過程需要付出的,不只是辛勤努力與汗水,還包括各種挫折所帶來的傷感與淚水。從更為廣義的角度來看,它一點都不亞於孩子們念書的辛苦,只是它之於我們傳統習以為常的成長環境來說,並非大家所熟悉,甚至是有點陌生的轉大人歷程。
當我們的十五、六歲中學生,普遍需要一大早就出門上學直到傍晚下課,有時還有第八節課;好不容易放學離開校園,卻有不少孩子需趕赴補習與課輔加強。學校課業與考試,總是占滿了我們青春少年們的生活,而錙銖必較的成績與從未間斷過的考試,一再再成為多數青春生命記憶的一切。唯有在學習生活中成績表現中等或比較不足,或甚至早就打算走技術訓練途徑的學生,才有機會在較年輕時去接觸一下職場。
相對之下,不少同樣青春年歲的澳洲青少年卻早已從十四歲開始找工作,十五、六歲開始一邊打工一邊讀書,他們在課業與工作之中不斷尋找一種平衡,在時間分配的課題上學習自主掌握;或許並不完美的平衡,或許無法時時刻刻精準掌控,但他們為自己逐漸邁入成年的人生負責,還掙得自己的生活費與零用金,所以彎腰流汗從不顯得卑微,更未有亞洲與華人社會「唯有讀書高」心態下所擠壓出工作階層裡的莫名「自卑感」。
這些身處於澳洲這個已開發國度的孩子們,反倒很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地認為,這就是春風少年兄該有的一種「我的青春、我負責」的氣度,這樣的作為是澳洲社會普遍理解、尊重的一種「轉大人」的歷程。
我曾經在《親子天下》的專欄寫過一篇〈如果,我們也能「準時」放學〉,文中寫道:「有時我想:若有一天,我們校園的鐘聲響起,老師準時下課放學,不知會出現怎樣的光景?附近商家多了許多青春面孔的中學服務生;公園裡多了許多稚齡孩子的笑聲;孩子上課時間短了,爸媽拚事業的時間也精簡了……整體社會的親子共享時間及氛圍,距離準時下課、下班的日子愈來愈近?一切的生活與學習,走向一種看似極為平凡,卻在細微處彰顯出不凡。那時,大多數父母、老師或許才會舉雙手認同:原來,準時放學所帶來的收益,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啊!」
我心底真心想到的,就是「附近商家多了許多青春面孔的中學服務生」,也是「一切的生活與學習,走向一種看似極為平凡,卻在細微處彰顯出不凡」的這些場景啊。正是這樣的社會氛圍,得以讓學習回歸到學習,職場生活回歸到職場生活,兩者並行不悖、自然平衡,而青春也就回歸到得以自然遊走於學習、生活與職涯歷練之間。
於是,當我開始起草書寫這本書的初期,多次想起先前每當有人問起關於曾經旅居四年的西非生活經驗時,我總會打趣地回答:「喔,那些事情,我得要花上三天三夜才能說得完。」今年上半年,當我決定動筆寫下兩個女兒在澳洲青春期時的打工故事之際,我內心深處最大動力來源,莫過於同樣的想法:她們的這段打工青春故事,同樣也是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的啊!
三天三夜,要講述累積了五年多的故事,或許還真是不夠。但我終將它寫下來了,故事雖仍然持續不斷地發展中,卻得先告一段落。這本書述說了兩個女兒中學階段開始的五年多打工經驗,因篇幅有限,所以未能描繪更多姊姊所接觸過的工作經驗,如參與過有酬勞的澳洲新音樂歌劇演出、澳洲現代新作曲家音樂演奏,以及攝影作品被澳洲一座古老城市的市立美術館收購為永久館藏的交涉過程。至於她被邀請協助拍攝系列商品的攝影案(姊姊同事指名要她負責拍攝,欽點妹妹當模特兒)等等此起彼落的各式打工兼職經驗,都無法在這本書中一一敘述。
撰寫這份書稿時,姊姊已是大四下學期的學生,她的學生生活,除了書裡提到的過往打工歷練外,二O一七年七月從美國完成一學期的交換學習回來後不久,她再度投入工作,以打工賺取生活雜費與學習旅費。姊姊持續教授鋼琴,偶來幫著妹妹代班當澳洲三歲小女孩的中文保母,同時應試新的工作機會,她開始在原本有機會於二O一六年底工作的法國知名O牌護膚保養品專賣店打工,同時也進入P牌珠寶店當耶誕假期的短期員工。除此之外,大四的姊姊對未來充滿著強烈的「危機感」,要求自己要能更廣闊、深入地接觸所學領域,她已積極規畫未來想要繼續專研領域中的磨練與認識。所以,每週都得固定花上幾小時去從事相關領域的志工工作,以及參與從事相關領域的實作與案件。
大女兒如此,大二的小女兒也一樣,幾年之間的不同職場生活歷練,逐漸讓她們學習掌握到時間的妥善分配,不論是在學業、工作、交友、課外活動、海外交換計畫等等皆然。
這是一本女兒們付出青春生命的轉大人故事,也是一段澳洲打工的青春日誌,這些充滿著酸甜苦辣的工作與生活經驗,猶如她們轉大人之前所必經與必修的許多堂生命課程。
?
寫於二O一七年八月? 澳洲坎培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