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近幾年來極為熱門的討論議題,加以國際間幾個大規模閱讀評量的實施,如: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主要測試世界各國小學四年級學童的閱讀能力;PISA(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是OECD國際組織發展出的一套評量,用以評估各國十五歲學生的閱讀素養、科學素養、數學素養。凡此種種,都讓閱讀成了許多人津津樂道的話語。於是,閱讀的意義及內涵、如何閱讀、如何教閱讀、如何推廣閱讀……便成了一種集體認知及公眾活動。
關於「閱讀」,不少人會有這樣的困惑與質疑,閱讀是屬於非常個人的認知理解過程,能夠透過學習而培養嗎?能夠經由指導而改變嗎?閱讀有策略及方法嗎?要回答上述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知悉,即使有兩個讀者在同一時間之內讀同一文章,他們也不會產生完全相同的理解;此外,任何一位讀者從文章中所獲得的意義也不會和作者的原意完全一致(節錄改寫自:洪月女翻譯/ Ken Goodman原著《談閱讀》一書)。作者的思想及意念透過文本傳遞給讀者,於是形成一道作者→文本←讀者的連結過程。但是,人的思想是一個繁複的系統,它不是單一的線性連續歷程。所以,即使是一位精密的閱讀高手也不盡然能百分之百領略作者的創作意念。因此,閱讀的指導或學習不是要教導出讀者完全相似的單一理解模式。而是透過策略、方法的運用讓閱讀來提升個人的多元能力。於是,我們這樣看待:把文本或書籍視為一種媒介、一條路徑,透過這樣的媒介路徑,引領讀者習得可以運用且帶得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