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亞細亞的好孩子

亞細亞的好孩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620874
劉二囍
九(音勻)文化(信實文化行銷有限)
2013年5月22日
93.00  元
HK$ 79.05  







叢書系列:人文館-What’s Vision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5*21.5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人文館-What’s Vision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全文以一個在台陸生的視角,用文字詮釋作者在臺灣的零距離觀察與體驗,與讀者分享一個深度的臺灣。本書涉及到文化範疇的諸多層面,如歷史、民俗、傳統、社會、城市、建築等領域,甚至包括國際關係,而不拘泥於吃喝玩樂的旅遊,呈現一個多角度、立體式的臺灣。



自序:我是陸生 我在臺中

1.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2.粗獷與詩意
3.我還年輕
4.臺中臺中臺中
5.《太平洋的風》掀起的颱風
6.時隔九年
7.民國 您好
8.細節制勝
9.可借鑒的精神文明
10.再偉大的作品也承載不起眾生的靈魂
11.你們都是我兒子
12.城市的深度和建築的高度與密度
13.國重民輕的國民教育
14.大陸需要一個客觀的臺灣
15.一笑而過
16.做一個磊落打飛機的人
17.粗說細節
18.做一個不被嘲笑的富二代
19.美與色
20.誘人的三點
21.大陸是我正房 臺灣是我炮友
22.我只想代表我自己
23.做一個傻逼
24.黃金周被銅臭味褻瀆
25.小題大做的背後
26.我所懷念的大陸
27.臺中歌劇院是臺灣虛榮的佐證
28.高富帥與白富美的合體之行
29.寧小勿大
30.打爛一副好牌
31.家產不是衡量一個人的標準
32.從安全錘到安全門
33.支持國貨的力度配不上抵制日貨的響度
34.政治可以不嚴肅,但是不能過於娛樂化
35.舉手之勞
36.不思進取需要一種資本
37.臺灣的多元文化
38.陸生不差錢
39.一個不真實的大陸
40.臺灣先生
41.小吃與廟宇是臺灣的名片
42.臺灣最美的風景不是人
43.越軌的誠品書店
44.一個大學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45.兩種土地制度,兩種困惑
46.養寵物狗 不妨多養個小朋友
47.亞細亞的好孩子
48.謝謝
49.背道而馳的建築
50.站著說話不腰疼
51.移民的理由
52.日本何以成為臺灣的心上人
53.反核運動與素食主義
54.一生異鄉人,葉落難歸根
55.當我談論吃時,我在想些什麼
56.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57.每一個陸配的一生都是一部精彩的電影
58.我身邊的臺灣人
59.兩岸媒體牽發的公共事件
60.走出臺灣 走進大陸
61.命運應該掌握在自己手中
62.上島吧!上床吧!
63.環島是一種集體夢想
64.當印度作為臺灣與大陸的第三者
65.二二八是末日更是未來
66.棒球不只是一項運動
67.反核不必歸零
68.日韓兩重天
69.真實的人間

後記——亞細亞的美麗島



自序

——我是陸生 我在台中

  人生有很多意想不到。五年前,我在校園,是個學生;三年前,我在設計院,是個繪圖員;一年前,我在做生意,是個店掌櫃;而如今,我重回校園,是個偽學生。這幾年,從學生、建築師、生意人、寫手,再到學生,身份在不斷切換與交織,以致無法給自己準確定位。我永遠無法預測遙遠的未來,如同我無法改變轉瞬的過去。我明白這其中的無奈,但我更能捕捉這其中的歡快,每一段人生都是新生,這種感覺挺好。

  作為陸生,我現在生活在台中。這個中部小城,作為台灣第三大城市,建築高度與密度甚至要次於大陸三線城市,然而對我來說它的引力超於大陸的一線城市廣州。所以我逃離了喧囂,歸隱在這幽靜的校園之中,義無反顧以及心甘情願地在這裡開始了一長段生活,我的又一個學生時代,我的第二春。

  我讀的是建築研究所,可我更多的是通過文字來表達,而非圖紙,畫圖淪為了我的輔修,而寫字成了我的主修。這種不務正業的狀態,就像我曾經在設計院上班的時候,我的副業是咖啡店掌櫃,以致後來分不清正副,都成了副業,最後我只好用負負得正來寬慰自己。在最初申請台灣學校的時候,我就著手用文字記錄,心想倘若以後奔赴台灣,我將以一個在台陸生的視角,把在另一種色彩下的中華大地上的經歷與感悟凝結成文字,彙集成一本書,與眾人一起瞭解和認識這塊曾經具有濃烈神秘色彩的地方。如今,已是結點。

  大陸是我的過去,台灣是我的現在,很多時候我會陷入大陸與台灣的比較之中,難免會以大陸的生活經驗作為一個參照物。由於對比往往容易產生優與劣、好與壞的色彩,遭來非議。我要闡述的是,我的每一次對比都是善意,而非敵意,因為我所持有的態度是學習,以及希望彌補不足與縮小差距。我想,只要期望他更好,就算批評一千萬點,也是愛;只要沒期望他更好,就算稱讚一千萬點,也不算愛。

  我對台灣的認識不是一成不變的,反而這是一個不斷發現和修正的過程。很多大陸人對台灣的嚮往,使得台灣接近了烏托邦。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台灣只是恰巧成了很多大陸人對自己現狀不滿而意淫出的伊甸園,它不是躺著中槍,而是睡著撿糖。在未降臨台灣之前的那些文字,被我歸屬為我心中的台灣,文字間氤氳著濃烈的主觀情緒;在我眼中的台灣這一部份,我相對回歸理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認知不斷地提升,在體驗美好的同時,也會發現不少台灣的缺陷。經歷了這麼一長段時間,出現一個改觀,台灣沒有那麼好,大陸沒有那麼差。台灣雖有大陸值得借鑒的地方,但是大陸也有值得台灣學習的地方,只是前者要比後者多出不少。

  走出舊土地,活在新視野,看到天空將呈現另一種色彩,也將更接近客觀和真實,這是最大的收穫。現在可以羅列出諸多理由支撐我出現在這個美麗島,只是最初來台灣的動機卻已經逐漸不再清晰,倘若執意要有一個當初選擇台灣的理由,那可能是因為我覺得對於大陸來說,台灣是敏感地帶,在敏感區活躍,生活可以更刺激更有快感。

  我在台灣的生活持續翻頁,台灣在我眼中的色彩也將隨之不斷調整,不過無論如何變幻,它是明朗的。最後以我的老師關先生的一句話為序收尾:大陸還好有台灣,台灣還好有大陸。

後記

——亞細亞的美麗島

  這是一本早產的書,雖說出版一本與臺灣相關的書是我來臺灣的願望之一,卻沒想到會思如泉湧,筆耕不輟,在大半年的時間內就完成了文字的累積,我本以為它的時間跨度將是整個研究所生涯。

  這些文字承載了我對臺灣的認知與解讀。每一個人眼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臺灣,它是一個永遠不可能達成共識的美麗島。

  從時間軸的縱向上來看,80歲的那一代,臺灣的在地人接受的是日本教育,身份認同是日本,說日本話,有日本名字;另有一波從大陸過來的外省人,以眷村第一代為主,他們的身份認同是中國人。60歲左右的那一代,接受的是國民黨的教育,在反攻大陸口號的時代,一直被灌輸著收復疆土的思想,他們的身份認同是以國民黨為主導的中國人。40歲左右的那一代,接受的是仇視教育,在去中國化的政治背景下,與大陸敵對,普遍身份認同是臺灣人,與此同時經歷了社會從一黨專制走向民主的過程,部份人的思維呈現包容。所以如今在20歲左右的一代,由於父輩祖輩身份認同的各種差異,加之自身的經歷,接受了開放式教育,形成了多元的身份認同。

  在橫向上看,臺灣社會具有著深度複雜性,外有國共兩黨歷史遺留矛盾,內有藍綠兩營之爭,外來人口與原住民的抗爭,統與獨的博弈,親日與親華的抗衡,這些矛盾交織在這個島嶼上,造成意識形態的多元,就連臺灣民眾自己都很難達成共識,更不用說大陸人了,所以也可以見到各個網路空間充斥著大陸人與大陸人、臺灣人與臺灣人、大陸人與臺灣人的相互詆毀與謾罵。所以,若對文中觀點持有不同意見,那也是一種必然。我站立在兼具兩岸生活經驗的陸生位置審視臺灣,即便我盡可能做到客觀,也難免有所偏頗,因為有時我無法完全擯棄個人情感。

  這些文字也承載了我心理歷程軌跡。起初我對臺灣是極度推崇的,認為那裡會是一片樂土,然而在臺灣生活了段時間後,我會覺得臺灣並不是那麼的好,而大陸也沒有那麼壞。這些心理歷程的改變,在接下來的文字裡也可以顯現。起初作為憤青的一員,我的視野裡充斥著的基本都是控訴與批判,在臺灣經歷了一長段時間以後,我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轉變,離開大陸之前,我對其充滿憤恨與埋怨,可是如今,我開始會不由自主地為大陸辯護與反駁,尤其在偏見的基調下它被抹黑的時候。

  這近一年來,回歸到恬靜的小城,回歸到幽靜的校園,脫離煩囂的都市,脫離染缸式的社會,這種逆襲的生活軌跡,對我來說是一種進取,也是一種修行。如今,在其他的同學蹲守效果圖公司加班時、在其他的同學被甲方指手畫腳時、在其他同學帶小孩熱炕頭時,我在為自己而活,利用修行的時間完成了手頭已開篇的書稿,開始了新書以及新生活的篇章。在曾經並肩前行的那些人臣服於奶瓶和紙尿布,歸順於飯局和丈母娘,我慶幸我選擇了出逃。在臺灣的這些時日,必將成為我生命中一段不可磨滅的靚麗記憶,當有朝一日回首時,它會是耀眼的。

  眼下,這本書出版了,不過這不是與臺灣相關文字的終點,因為我在臺灣的生活還在持續,在《亞細亞的好孩子》之後,將會有新的一本書推出,擬命名《亞細亞的美麗島》,它將作為續集。

  感謝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師長,諸如關華山先生、陳淑禎女士等等,他們對職業的專注,讓我受益,他們對學生的關懷,讓我動容。感謝研究所的同學,諸如葉建慈、孫孟寧等等,無論吃喝玩樂,還是課程學業,都有他們友善的相助。感謝東海大學的陸生,諸如沈黎、朱順麒等等,在他們的陪伴下,我的第二春雖沒有了青澀但依舊可以青色,不至於過早氾黃凋零。感謝我生意上的合夥人,李玥以及朱東烽,他們在大後方的支撐,讓我可以長期停留在臺灣,而無後顧之憂。感謝沈蘇欣、林非、陳大中、芮光曄、崔立鵬、謝帛岑、王思靜、季晟禎、曾原信與徐旭等提供圖片支援。

  最後,感謝臺灣。因為有了這個島,才會有這本書,它是所有文字的源泉。

結於2013-04-05




其 他 著 作
1. 陸人甲.路人乙
2. 十八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