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參與對等與全球正義

參與對等與全球正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3828
曾瑞明
聯經出版公司
2014年4月30日
183.00  元
HK$ 146.4  






ISBN:9789570843828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376頁 / 25k正
    聯經學術


  • 人文史地 > 哲學 > 邏輯/思考












    正義原則和道德理想

    不應受國界和國族所限

    應去想像和證立一個公義的全球分配制度







    自序

    前言︰何謂全球正義問題?

    全球正義的背景

    全球正義的主要爭議

    主權的問題

    自決的權利問題

    人權的問題

    國族主義的挑戰

    ?

    國際間的分配正義

    人口流動

    全球正義的一些流派

    本書的計劃

    反對運氣平等主義

    反對全球化的差異原則

    四種我反對的看法

    本書的架構

    ?

    第一章︰捍?平等

    1.1為什麼要平等?

    1.2平等,如果其他情況不變

    1.3平等與優先

    1.4向下劃一的批評

    1.5工具和非工具性的平等主義

    1.6充足主義的批評

    1.7比華利山的案例

    1.8差距的相關性

    1.9目的性的平等主義對義務論的平等主義

    1.10不平等的起源︰盧騷的觀點

    1.11平等的價值︰人的價值

    1.12羅爾斯處理不平等的方法

    1.13目的性觀點的重要性

    1.14反對錯誤的對立

    ?

    第二章︰怎樣理解平等的目的觀

    2.1有視野的目的性理由

    2.2制度性聯結

    2.3平等的領域

    2.4沃爾澤的複雜平等

    ?

    第三章︰參與對等和分配正義

    3.1什麼是參與對等?

    3.2參與對等和分配平等

    3.3參與對等會導出什麼實際政策?

    3.4參與對等和合理否決

    3.5參與對等和差異原則

    ?

    第四章︰為什麼不採差異原則

    引論

    4.1羅爾斯的差異原則

    4.2差異原則不能作為單獨原則

    4.3平等有內在價值嗎?

    4.4機會原則和差異原則

    4.5自然的不平等和社會的不平等;自然的偶然性和社會的偶然性

    4.6羅爾斯不是運氣平等主義者

    4.7將天賦視為共同資產

    4.8差異原則與全球化

    4.9 差異原則和平均福利原則

    4.10道德觀點的隨機性

    結論

    ?

    第五章︰全球原初位置和資源的平等

    5.1全球原初位置

    5.2什麼可從G推導出來?

    5.3所有制度的制度

    5.4反對運氣平等主義

    5.5資源的平等和全球原初位置

    5.6資源的平等和自決

    5.7平等的權利和平等的資源

    5.8政治的自決

    ?

    第六章︰義務的領域

    導言

    6.1建立國家後的平等

    6.2國家會藉

    6.3滲透性的領域︰全球經濟秩序

    ?

    第七章︰重尋全球正義

    前言

    7.1羅爾斯的萬民法的方法論

    7.2與羅爾斯的理論比較

    本理論的限制

    ?

    參考書目

    附錄

    一︰與諾齊克的理論比較

    二︰柯恩,差異原則及運氣平等主義

    三︰從平等主義者的觀點考察庫克薩斯的自由群島理論

    四︰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從穩定性一觀念考察

    ?

    ?









    香港大學哲學系慈繼偉教授




      曾瑞明博士的這部書稿關涉兩個當代政治哲學的重要課題,一個是作為道德和政治價值的平等觀念,另一個是由於正義訴求的跨國界化而產生的全球正義問題。平等可以說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政治和道德價值,是推動現代社會變革的最有力的政治和道德訴求,是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所包含的基本精神要素之一,也是這些價值必須滿足的更根本的道德要求。正因為如此,如何理解平等,不論在社會上還是在學術界都充滿了爭議,而這種爭議本身就是一個現代社會中的政治鬥爭的一部分。要想瞭解現代社會的價值生活與價值之爭,要想參與現代社會的各種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深入討論,都離不開對平等觀念的分析和把握。同樣,由於全球化的加速進展和自然資源的日益匱乏,全球正義越來越成為不可回避的公共議題以及政治哲學議題。其實,全球正義問題乃是平等問題在一個特定範圍(即全球範圍)內的具體呈現。鑒於此,曾瑞明博士一方面審視平等概念本身,一方面討論全球正義問題,並將兩者融為一體,是一個完全順理成章的選擇。曾瑞明認為,在我們這個世界裡,社會正義(即一個社會範圍內的正義)和全球正義是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根據這一認識,他試圖建立一個綜合的、即同時思考社會正義問題和全球正義問題的理論構架。這種做法有別於絕大多數現有的正義研究,是一個大膽的新思路。在實現這一思路時,曾瑞明主要採用分析哲學的方法,注重概念的精確疏理和清晰表述,每一個重要的立論都有相對充足的理據支撐,同時積極介入當下關於平等與全球正義的討論,尤其是英美分析哲學界的討論,既廣納他人(尤其是弗雷澤及沃澤爾)之長,又對一些頗具影響的學者(如羅爾斯和帕菲特)提出批評,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獨特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概念是平等參與原則,而平等參與的範疇是構成每個人的自主性及自尊(亦即自我)之基礎的各種社會領域中的活動。因其注重參與,這一原則不同於「資源平等主義」,也不同於「福利平等主義」;因其堅持平等,這一原則不同於「優先主義」和「充分主義」;因其融貫社會正義與全球正義,這一原則的應用範圍及後果不同於任何分別處理社會正義和全球正義的構想。提出這樣一個獨樹一幟的理路,將其落實為由大膽的立論和扎實的論證組成的體系,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曾瑞明博士相當成功地應對了這一挑戰,呈現給讀者一部難得的規範性政治哲學專論。這部書稿內容豐富,論證縝密,加之使用了很多源自英美的哲學概念和術語,這就帶來了另一個挑戰,那就是如何用既符合專業規範又清楚流暢的語言把全書的內容表達出來。曾瑞明博士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有成效的努力。作為他的這項研究的熱情支持者,我期望他精益求精,在文字上再下一些功夫,讓通篇的語言表達與全書的精彩內容更為匹配。最後,我想提一句:當下中國社會存在著令人難以接受的貧富差別和權力差別,我們有必要把平等與社會正義放在公共議事日程的頭等位置加以討論,為此,我們亟需用中文出版的、尤其是由華人學者提供的理論參照。視其真誠與力度,曾瑞明博士的這本書能夠也應該起到這種作用,而不僅僅是一個學者寫給其他學者的象牙塔之作。



    自序



      (1)




      筆者對全球正義這問題產生興趣,多少受研究全球正義的著名學者博格來到中文大學演講影響,內容已不大記得了,只是那次演講一開我對哲學的眼界,讓我看到如何運用哲學思維,明晰地將全球正義的問題陳構,或者將誤解澄清,並以各種經驗事實去印證或否證論點,而最終,都是關注現實種種傷痛、不公和殘酷。博格做哲學的方法實在讓我神往,也令我的視野由「在地正義」轉移到「全球正義」上,期望一探究竟。於是用心地看他的著作,希望對此課題有所了解,心裏總是相信理論可以改變世界,讓世界公正一點、美好一點。這良好的願望支撐著這看來是對現實世界無關要緊,但卻又是筆者人生中一個付出了不少心力的「事業」。哲學理論就是這樣,讓你迷住,卻又總是恨不得超越它。這是一種做哲學的慾望,必須坦白承認。



      (2)



      政治哲學之為哲學,在於它的方法,也在於精神,不可以受政治現實、現實政治鎖定,而有一超越的取向。然這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對現實種種的關懷、認清以及有所感,才提出理性批判。筆者相信,這是哲學超越而又內在的性格,是現實迫人之中的一帖清涼劑。本書也希望能夠體現哲學的三大精神,一是分析,二是綜合,三是批判。分析見於對概念的條分縷析,比如優先主義、平等主義和充足主義等概念的微妙差別;綜合則見於給對立或者看似對立的立場找到包容雙方洞見和盲點的新理論,而我要做的則正是在世界主義這種普遍化的哲學理論和獨特主義這種高度重視具體脈絡的思想的對立當中找到新觀點。批判則是哲學當所行的,挑戰定見,質疑前提,然而在全球正義的討論中,卻有一些既定之見,如以民族國家作為方法論前提,又把平等主義只視為國界內的公民相互要求等。這都是本書欲挑戰的定見,並透過這種挑戰,讓我們有一種「可以不這樣看」的希望。



      本書是充滿理想主義情調的,不是因為筆者漠視現實,或對世界無知,而是希望讓所謂「現實」保留一點批評空間,改善餘地。世界再沒有窮人仍是理想,世界沒有不合理的不平等也是理想,取法乎上,想得其中,卻只得其下,無疑是因為人性的軟弱,制度的鬆弛,但往往更是因為未能把握理想背後的要求。因此,本書就是要在高舉平等這道德理想後,找出它們背後的理性根據,即參與對等,然後提出具體要求,如全球資源稅款,或對未能移民到外國的窮人作出賠償。用心簡單,就是世人有一方向,努力向前,或至少了解現況不是完美。哲學家該像牛虻一樣,驅除我們虛假的穩定感。當在哲學上和情感上有不舒適感,這樣才會有改變的動機和前景。另一方面,就是要區分清楚目標,比如扶貧和消除不平等是有不同理論根據。不把兩者弄清楚,定會把我們該有的道德責任忽略。



      我也認為道德理想是多元的,平等、自由、差異、各領域不同的好和美善,都應在政治理論中各有位置,因此在方法論上也是多元的,我的基本問題是我們應怎樣在不同價值之中去理解平等。得出的結論是參與對等,即平等的能力去參與各個不同領域,我認為這最能把捉到平等的精粹。我又提出平等也有領域性,而這領域性卻並非可用國界來定義,而是由人類各種實踐(practices)去理解,我稱之為平等的領域(spheres of equality)。就此觀念,我嘗試運用到全球正義問題上,並借這概念對現有的全球正義理論作一些批判。這點是本書創新之處,也是日後最需要再深入探討的,比如參與對等會推出什麼分配原則,甚至什麼具體政策等種種問題,還望識者加入討論。



      這本書無可避免地是專技性的,但我也希望也能令大眾感到問題是和他們相關的。立場因此盡量明晰,方便各界指正和討論。不畏批評,因為最希望做到的是能讓更廣大讀者能進入全球正義的討論,了解箇中的流派和學說,形成自己心中的全球正義圖象,然後在現實世界奮鬥。有心進入討論的讀者,可先讀前言,取得大概的圖象,才嘗試了解作者用心,然後再作評價或批評,那就最好不過。



      (3)



      在中國語境中,我們的《大學》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看法,這在個人層面無疑把握人性和動機的擴展,然而在制度的思考層次上,卻應反其道而行,先平天下,弄好世界的基本結構,才可以談修身齊家,原因是世界的基本結構是「其他制度的制度」,人類無可逃避其影響和支配,因此要問有什麼世界的制度可達到所有人都能有平等自由去發現自己、發揮自己的理想,參與人類的各種活動,追求和享受各種美善?現今主動或被動的民族國家情緒中,風風火火,但我們實要有一點世界主義的眼光,能有一個超越自身的觀點,去思考究竟世界社會的基本結構應該怎樣,和我們作為一個道德的國家應有的位置。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不是一飄移的精靈,不能隨意超越人類各種界限,包括國界。在地,我們的身份才能得以建立,我們的文化才得以形成,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這種「人我之別」必然要以平等為原則,否則這種「我」會容不得別人,別人也不一定容得「我」。這或許可給什麼是「文明大國」提出一個規範性的定義。



      全球正義如何植根於現實的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問題,然而理論的引介和疏理是初步的工作,正如自由和民主如何在現實落實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卻不可因現實的距離而否定理論的工作,而且現實也不是鐵板一塊,端看有多少有思想準備的人付諸實行、推動。又如果認同書中的看法,即本地正義和全球正義根本不能分開討論,在我國追求正義社會的時候,對於全球正義也必不可忽略,如果僅僅因為它看似遙遠而不放在我們的議事日程,那就不免有見樹不見林之危險。



      本書得成,先要感謝我的父母給予我自由和空間去研習沒能帶來什麼名利的哲學。內子翠蘭的鼓勵和照顧,滋潤我作哲學思考時有的乾枯。感謝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石元康教授、李翰林教授、關子尹教授、王啟義教授和方克濤教授(現在香港大學任教)等在學時期的教導和啟蒙。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的周保松教授和由其「領軍」的犁典讀書組的諸位成員,周漢傑、葉家威、孟繁麟、王邦華和李經諱等皆是我在哲學上的良師益友,特別是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的鄧偉生先生,他給本書提出了不少寶貴意見。何敏盈小姐對本書文句的修改,令本書更可讀。當然,我的論文導師,香港大學哲學系的慈繼偉教授的支持與指導,至為重要,他讓我明白何謂哲學寫作,也讓我領受一個政治哲學學者應有的氣質、關懷和視野。本書主要內容改編自筆者博士論文,論文委員會的方克濤教授、Timothy O’Leary和校外考官譚?喬(Kok Chor Tan)的提問也令筆者獲益良多。聯經編輯部及兩位匿名評審的專業意見,也讓筆者能精益求精。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