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生活裡處處是散文
我曾經為《國語日報》寫過一個小專欄,名稱叫「分享」。
那是一個小小的散文專欄,每月一篇,每篇五百字。
這件事看起來並不難,因為每逢交稿的日子快到了,主編就會告訴我該安排時間寫稿了。我只要按時寫作,把稿子交出去,就不會耽誤事情。可是日子久了,寫過幾篇以後,問題開始出現——那就是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寫。記憶最鮮明的幾件事情都已寫過,一下子全寫完了,好像再也找不出值得寫的材料。我開始思索這個問題。
找到的答案是:要多多品味生活。自己經歷過的生活,只要加以品味,就會產生意義和趣味,那就是我的寫作材料。因此,我的散文題材應該向「生活」裡去找,那裡面有用不完的寶藏,任我取用。只要我經歷過,只要我「生活」著,就會有東西可寫。我真應該把這種寫不完的散文,叫做「生活散文」才對。
另外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我怎樣安排寫作時間。當年我的辦公室在報社的五樓,每天下班以後,整個五樓幾乎是空的,只剩我一個人。那個時候,離我吃晚餐的時間還早。因為是下班時間,所以也不會有電話打擾。四周非常寂靜,使我有「這個時間屬於我」的美好感覺。因為感受不到時間的壓力,我的心情變得十分平和寧靜,很適宜用來思考,特別是用來思考我要寫什麼。在那樣可愛的寧靜環境裡,心情又是那麼自在,思考這樣的問題是不難的。我很快就能找到我的寫作題材,開始展紙動筆。環境的寧靜和內心的寧靜,完成一次美妙的結合。我真想說,沒有寧靜的環境就不會有這些散文,沒有自在的心情也不會有這些散文。
我寫的這些散文,一共有三十五篇。編輯成書,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主編邀請十位文友為我的每篇短文寫「引讀」,把自己的閱讀心得,寫出來分享大家。當時打算以原有的專欄名稱做為書名,也叫《分享》。
第二個階段是內容不變,但是書名改為《林良的散文》。
第三個階段是《林良的散文》的增訂本。除了原有的《林良的散文》三十五篇及「引讀」以外,又加入了我的另一系列散文二十篇,以「我的人生態度」為篇名,成為這本書的新增單元。
由《分享》到《林良的散文》,再由《林良的散文》到這本新書,恰好經歷了三個階段。
——二○一四年八月在臺北
文�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