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帝王風水學序 黃家騁
談到風水,起自居室、屋宇,因此選擇遮風避雨、取水容易的地方,成為上古人類在生活、生存中重要的大事。
而人之大事,莫過於喪事,因此選擇吉地、尋龍點穴,確定吉時,然後葬地,更是家庭、家族中最重要的大事。特別是帝王將相、富豪士紳,無不謹慎處哩,所謂慎終追遠。
居室、安葬在易經中言之最祥,諸經中所言亦多,儀禮、禮記中更又專章、專篇詳述。
《易經•繫辭下二》談到居室:「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同章亦談到喪葬:「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孔子向老子問禮學習葬禮】
昔孔子亦曾向老子學習風水安葬之禮。《史記》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一事,是重要的一則,佐証。
《孔子家語》中已有記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知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今將往矣』!對曰:謹受命,遂言於魯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聖人之後也,囑臣曰:汝必師之。今孔子將適周,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斯大業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往。公曰:「諾!」與孔子車一乘,馬二疋,堅其侍御。
敬叔與俱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於是謂然曰:吾今乃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貴,而竊仁者之號,請送子以言乎:凡當今之士,聽明深察而進於死者,好譏議人者也;博辯宏達而危其身,好發人之惡也。無以有己為人子者;無以惡己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返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
《孔子家語》中這段話,對孔子適周的前因後果,皆有清楚的人事交代,孔子既然與老子確實有過接觸,並向其請教周禮,孔子本人必然會在與弟子交學對談中留下記錄。
《禮記•曾子問》中確有記載老子為孔子說禮的情節,關於這部份的原文如下:
「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于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返而後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返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己之遲速,則豈如行哉。』
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夫柩不早出,不莫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為患。』---吾聞老聃云」。
從孔子與曾子對談中,發現一個很重要的巧合,孔子在適周期間,正好有機會趁老子為人主持喪禮時,臨場見習,正好遇上「日蝕」,證明春秋未期《道德經》之作者?在此可得最佳佐証。
《禮記•曾子問》篇記載孔子向老子學習風水與安葬之禮。就此曾請教一位易經博士,他答說:「這段話是偽造的,不能信」。
此段談到天象天理與安葬之道,尊崇天命之禮。但在一些老學究的眼裏,’ 孔子是不知天命天理與風水葬禮之人。
事實上,孔子是知天文、識地理的聖人。在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藏敦煌卷鈔《三備》伯希和編自S6015號、S6349號中,就有孔子與眾弟子談論風水斷驗。天時、擇日之記載。
《上備》言天文、《中備》言卜筮、《下備》言地理。《易三備》演進到東漢時,就成了京房易等卜卦之學。
【風水陵墓的起源】
陵墓本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在原始」社會初期,人死了只是隨便掩埋而已,甚至有將其棄置不加掩埋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宗教信仰的產生,對死者的埋葬問題,逐漸發展成為一件大事。今天世界上保存下來的許多重要文物古跡,不少就是墳墓的遺跡、遺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古人的陵墓。
由於我國的歷史連綿不斷,遊獵社會時間很長,歷代帝王陵寢幾乎遍布青山綠野,難以勝計。占地之廣,建築規模之大,達到驚人程度。
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可看到,陵寢的形成也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的。
帝王陵墓,實際上包括陵墓及其附屬建築,合稱為陵寢。我國從第一個古代夏王朝,到最後一個清王朝,歷時三千餘年,其間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和地方政權,共有帝王五百餘人。
至今地面有跡可尋、時代明確的帝王陵寢共有一百多座,分佈在全國半數以上的省區。
所以中國的帝王陵寢,不僅數量眾多、歷史悠久、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而且佈局嚴禁、建築宏偉、工藝精湛,具有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二○一五年二月十五日.黃家騁謹識於經世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