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序
今年,梵谷162歲,也是他逝世125週年。梵谷,一個滿懷藝術夢想,卻無法完美圓夢的藝術家,他只活了37年。
125年前當他舉槍自盡時,他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雖然直到現在這仍是個謎。我們一直以來熟悉的梵谷,果真如歷史檔案中那般狂顛?在我尚未遇見蔡秉叡老師之前,我曾經懷疑過一次,那一年我出版了《梵谷檔案》中文繁體字版,想從作者的足跡中尋找一個不同的答案。
「文森.梵谷是為了逃避懷才不遇的痛苦而選擇了死亡,或是因發病而精神崩潰導致死亡……」,1914年,梵谷家族遺孀喬安娜出版的《梵谷書信全集》,為梵谷自殺的原因做了蓋棺論定。於是在大部分人心目中梵谷被貼上了:精神分裂、個性暴躁、憂鬱躁鬱,甚至是個激進同性戀者的標籤。
一百多年來,總是有人問:這位一直想要成為專職神父、自律嚴謹、被當代許多畫家們推崇為「人格高尚」的藝術家,後人對他的評論怎麼會有如此大的翻轉。文森•梵谷在奧維麥田因瘋狂而舉槍結束自己生命,成了一個去不掉的烙印,沒人知道這個藝術史上最大的號外,百餘年後的今天,依然是個難解的謎,亦或許他的死亡,早已經過重重加密……。
有目擊者證實,奧維農田裡既沒有留下血跡,也找不到兇器。金錢狀況並不寬裕的梵谷,用來自殺的槍究竟從何而來?嘉舍醫生在梵谷死後的怪異行徑,該如何解釋……,疑點重重的死亡之謎,愈深入探究,就愈讓人生疑。梵谷在奧維寫給哥哥西奧的信中曾提到的「福音信」,在他死後經過整理的書信集裡消失無蹤;傳說中梵谷最後的畫作是《麥田群鴉》,而不是另外兩幅同樣被提及的《杜比尼花園》;沾滿著梵谷的血,靜置在他口袋中尚未寄出的信件,是不是隱藏著其他的秘密?
蔡秉叡老師的這本《直到我死去的那一天:梵谷最後的親筆信》,絕不只是一本單純的梵谷傳記。他以嚴謹的歷史考證作為支點,在漫長的五年裡,不斷翻閱中外梵谷傳記、書信、研究資料……,為我們梳理出所有與梵谷死亡有關的蛛絲馬跡,以及那永恆燃燒著的對藝術無比狂熱之愛。
衷心期待從今以後,當我們懷著熱切的眼睛欣賞梵谷的畫作時,不再只是感嘆著他的早夭,不會再出現血淋淋的舉槍畫面,而是真真實實看見梵谷對藝術懷抱宛若宗教情懷的聖潔之心,與無比崇高的繪畫熱情。
華滋出版 總編輯
許汝紘? 201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