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簡單修行,完整成佛
把佛教修行的精義萃取成一套容易了解實踐的完整修行次第,西藏在這方面的成就舉世聞名。法王達賴喇嘛尊者在本書中以簡明易行的實修方法,整理出完整成佛之道。在探討佛陀的核心教法諸法緣起後,達賴喇嘛指出相依相待的緣起做為根本正見,既可以引導我們省察診斷人類生存處境的狀態,也能帶領我們從生生世世重覆痛苦的輪迴中出離。達賴喇嘛強調,佛教修行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以無我為中心思想,進而培養增長慈悲寬容的利他心。
本書用個人所能發展增長的修行能力劃分構作修行的過程。修行要從體認現今擁有此難得可貴的暇滿人身之修行良機開始,在這種感恩珍惜的心情下,達賴喇嘛說明了生命的脆弱無常,以及業力的性質與其後果影響,還有要如何消除惡業所帶來的果報。
從只專注於當下的享樂轉移到關心較長遠未來的可能狀況,構成在修行體悟上有所轉化的第一階段。我們之所以能有這個新的看法,是因為認識到只有當下的快樂是不足夠的,要把心思從只在乎眼前的瑣事俗事轉向行善,才是長短期利益兼顧的保障。你不再會只想從累積財富權力和結交朋友中得到快樂,開始視慈悲的善行是確保長久幸福未來的較好方法。這個階段修行所奠定的基礎是為了不會再誤認現有的狀況是永遠不變的,這樣才能開展眼界,認真思考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很自然的,這會使我們進一步討論到死亡和來生這種較長遠的景象。
經由探討想要從似乎是無盡的生死輪迴中解脫的意涵,中階的修行訓練會更能加深了這個視野。這個階段修行的進展是為了要克服對自己、別人及好惡對象過度誇大的感受。對事物真實性質的無知其實是所有煩惱的根本原因,達賴喇嘛解釋這些破壞性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其過程又是如何。他也指出把這些情緒留在心中所造成的問題,勢必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經驗,因而導致我們常被困在不良後果的漩渦中,無法超拔。
由於認真看待自身處境的不確定性,所以下定決心藉要由修行的力量,想從完全無法掌控的生老病死的循環中得到拯救。透過洞見認清表象的本質而改變心態,但這並非是棄絕快樂,而是認識到有一種更深遠的快樂,以及得這種快樂的方法。這個更大的觀點視野驅使我們深思相依相待的緣起及無我的意義,以便破除產生煩惱的無明。
達賴喇嘛在本書最後的部份描繪出一幅利他主義的動人情景,敦促修行者自我提昇到最高的精神境界。經由擴大了解別人也有跟你一樣有類似的困境,你把自己推進到這個更寬廣宏大的修行層次。經由七支因果修習方法的逐步練習,我們培養毫無偏私的同體大悲,是這部的所強調的重點修行。但這並不是要用出世的心態取代凡人皆有的關懷和慈悲心,而是心量要遠遠超出平常的關心範圍,才能進而改變舊有的態度。達賴喇嘛的教導聚焦在如何生起、維持和增長這種覺悟的慈悲心,使此種善心不再消退。就像前面所教的修行步驟一樣,我們並不放棄追求快樂,只是將關注導向一個更高的目標。這種轉移本身是種視野的擴大,所以別人的受苦就成為我們首要的關懷所在。
在本書所呈現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昇過程中,首先是不再只尋求當下的表面享樂,然後要避免被煩惱困住,最後當破解自我中心的態度。達賴喇嘛運用利他慈悲心來增長智慧,鋪排出修行的全景風光。之後,在倒數第二章中,他提出洞視究竟真實真正本質的正見。在這個段落中所教導的禪修步驟,逐步引導我們走向直接證悟人事物的真實狀態,因而我們的破壞性情緒得以被移除,能以正面的建設性心態取而代之。在本書的最後一章,達賴喇嘛以身、口、意三門來說明開悟成佛的狀態,此最高的覺悟是藉由結合智慧及殊勝的利他慈悲心力量為一體而成就的。
達賴喇嘛透過本書的篇幅,以親切的口吻,一步一步清楚詳實的解釋,該如何開始著手這些修行。他的獨特手法就在於在所有修行的過程中,一路結合慈悲與無我智慧兩項核心修持。這兩項修持被視為如同飛往開悟境地的鳥之雙翼,從本書一開始他就告訴我們,這是具有衝擊力和相互關連性的所在。如法王自己講的,這是因為前段的修行和後段的修行會相互影響及相互深化。因此,這些修行的次第順序並非一成不變的嚴格規定,一定要先把前一項的修行完全修好,才能開始修習下一項德目。而是要先熟悉和重複修習整個修行過程,以便能相加相乘得到美好的結果。
達賴喇嘛對科學的著迷喜好,以及和國際科學家來往互動了三十年的經驗,使得他以人類普遍共通的方法和態度重新架構佛教的基本態度,因而本書變得更為平易近人。如此一來,我們每個人都能受益於他所擁有的完整深刻西藏古典教育,這真的是當今世界唯一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非凡成就。
(本文作者為英文編譯傑 佛瑞•霍普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