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儒家與韋伯的五個對話

儒家與韋伯的五個對話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5976
葉仁昌
聯經出版公司
2015年8月05日
150.00  元
HK$ 120  






ISBN:9789570845976
  • 叢書系列:聯經學術
  • 規格:精裝 / 248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聯經學術


  • 人文史地 > 哲學 > 哲學史












    經濟倫理的對話

    財富思想的對話

    支配類型的對話

    理念類型的對話

    決策倫理的對話





    序言

    第一章:經濟倫理的對話:入世抑或現世?

    前言:儒家不利於近代資本主義?

    一、理論與思辯層次的質疑:內在超越說

    二、經驗與實踐層次的質疑:通俗儒家說

    小結:韋伯有錯,但仍站在那裡!



    第二章:財富思想的對話:無限利潤心?

    前言:經濟倫理的重大遺漏

    一、貧窮不是美德的條件

    二、士君子同樣可以求富

    三、道德對財富的主體性

    四、中庸式的財富階層說

    小結:儒家欠缺無限利潤心



    第三章:支配類型的對話:道德型正當性

    前言:以韋伯的架構為參照

    一、儒家有正當性觀念嗎?

    二、儒家與法制型支配

    三、儒家與傳統型支配

    四、儒家與卡理斯瑪支配

    小結:道德型正當性的試擬



    第四章:理念類型的對話:義利的四種模式

    前言:純粹類型的應用

    一、取代模式:「以義斥利」

    二、條件模式:「先義後利」

    三、化約模式:「義即公利」

    四、因果模式:「義以生利」

    小結:義利的雙重定位



    第五章:決策倫理的對話:何不曰利?

    前言:高明巧思下的難題

    一、危險引信:衡量利弊得失

    二、政策意圖與結果的不一致

    三、狂信下的手段與後果問題

    小結:利益思考的必要性



    參考書目






    序言



      自從研究生的時代以來,就被韋伯(Max Weber)所深深吸引。而在漫長的學術生涯中,好幾次驚覺自己的思索竟跳不出他的脈絡和手掌心。從來沒有一個學者這樣緊扣住我,又對我影響如此之深。



      至於儒家,我在欣賞西方思想之餘,向來對它不屑一顧。只是基於教學和升等的需要才去探其究竟。初衷原本旨在批評,論證的結果卻出乎意料地,屢屢發展出對它的許多肯定。



      二、三十年來,我就一直在儒家和韋伯的世界裡,深呼吸、困惑、驚訝和嘆息,這裡碰撞突破一下,那裡又摸摸鼻子回頭。這一本書《儒家與韋伯的五個對話》代表了一個探索的總結,也應該是我個人學術生涯的某個高峰。我自信對韋伯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以及別出心裁的應用;而我對儒家的詮釋也不拘泥於古意和標準答案。我期待能扮演一座橋梁,連接儒家和韋伯,並因此展現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和新意義。



      用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在儒家與韋伯的對話交錯中,我這本書的一個特點就是很「大膽」。韋伯是如此經典的大師,而我卻不只具體指出他對儒家的理解盲點,還應用他的方法學來新論儒家,更試圖補足他對儒家在研究上的遺漏,完成他未竟的探索,甚至重構韋伯有關支配類型的框架。當然,在這樣的過程中,儒家也因為新的視角而得到了不同詮釋。



      這些「大膽」應該算是一種新創和突破吧!當然,批評和爭議也必然是難免的。但是否成功、又有多少貢獻呢?就交給讀者自己評估了。不過我深知,有某些社會學者自認為韋伯是他們家的專長、甚至是勢力範圍,以至於光是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恐怕就讓他們反感和不爽了。對於這種目光如豆又自以為是的學術生態,我已習以為常,半吊子的韋伯「專家」太多了。我唯一想提醒的是,韋伯不僅是社會學家,同時也是精湛細膩的歷史學家,以及經典級的思想家。而我將儒家與韋伯相提並論,也不是我的硬拉亂扯,而是韋伯自己深感興趣、多次提及,又引致爭議或語焉不詳的重大課題。



      在本書討論的五個對話裡,其中有三章的基本骨幹曾經發表在中央研究院的《人文與社會集刊》、台北大學的《行政與政策學報》,以及臺灣大學的《政治科學論叢》,它們是三篇TSCCI等級的論文。這當然已經是一種肯定了。但我更期待的是,將它們整合在本書的一個新架構裡時,讀者能從中看到一個更廣闊、更有意義的視野與突破。迄今,在中文的出版品裡,我還沒有看過其他學者做過類似的事情,或有任何一本對儒家與韋伯進行比較系統性對話的著作。希望讀者能在閱畢本書之後,體會這是值得進一步開發的課題。



      不過要向讀者抱歉的是,由於筆者對德文外行,無法採用韋伯的德文原典。但所幸的是,已有若干中英文譯本在學術圈中有相當評價、嚴謹,並一再審訂。雖然從德文專業來看,這些中英文譯本仍有一些爭議,但就筆者所引用的部分而言,其正確性應該大致是可以接受的。



      這本書能完成、歷經漫長而嚴格的審查並由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我要感謝的人太多了。不過,寫漏了,有歉疚;寫多了,是累贅,就都略過吧!幾十年來,我一直是獨行俠的特質,從不呼朋引伴,也沒有多少黨友;我唯一有的就是自得其樂。2013年初,我從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退休了,但還兼任「中國政治思想史」的課程。很多人以為該享清福了,但對我而言,退休只是為了擺脫評鑑下「學術自我」的疏離,是為了重拾知識分子的尊嚴與使命。不退休,人生恐怕只剩下評鑑;退休了,寫作的人生才真正啟動。



      這本書的完成和出版,就我個人來說,正代表了這樣一個里程碑。它既是我過去漫長學術生涯的一個探索總結,同時也標示著我的一個使命新階段的起點。上路吧!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