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主管常常會自傲地宣稱他的管理風格是「Open Door Policy」──歡迎員工隨時有事可找他談。可是當你問他們「把門打開後,有多少人願意和他談?」時,事實是許多員工選擇沉默,為什麼呢?許多企業可能懂得如何讓那(看得見的)高牆倒下,但是卻少有企業懂得如何讓那看不見的(心理)高牆倒下。什麼是「看不見的高牆」?這就是這本書的重點──「心理鴻溝」,那其中包含了組職裡的權力階梯,成員們不同的文化、性別、種族、代溝、宗教、教育、年紀、經驗、個性……等。就像教練常在談「同理心」,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思考,但光只是站在他人面前,我們能真正理解對方嗎?又要由哪個角度來同理?況且我們常用行為來觀察他人,但是卻用動機來審查自己,我們都有盲點,我們用不同的鏡頭來看自己和觀察他人;同理才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更是建造合力共創活力團隊的基石。而在面對這種種的問題,我們又該如何來著力呢?這本書將能克服以上困境的企業領導人稱為「通曉型領導人」,並說明了他們必備的能力和共通特徵,也提供出我們最需要的幾個行動答案:
調適與通曉型領導雖然還是個嶄新的觀念,但我們正開始看到這種做法在帶動思考跳脫框架上的功效,並帶來了新的企業創新。我們在探究這個概念時,發現客戶試著要搞懂,如何才能最妥善地帶領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我們的指令變得很清楚:我們全都需要學習一套新的技巧,使企業互動在新的多元環境中得以成功。你在越南的駐地經理以及坐在芝加哥總部的財務主任或許缺乏必要的通曉能力來彼此有效合作。我們根本沒有學過要怎麼與出身其他背景的人建立關係,這些磨合(flexing)的技巧在教育體系、大學課程或商學院裡都教得不夠。世界肯定已變得「比較平」,一如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在他的全球化專著《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所斷言。不過,我們雖然透過科技使從業人員在全球的層次上加強了連結,但經理人其實並沒有更懂得在全球的層次上與人互動及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