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共同的相遇
二年前,日本的NHK電視台,安排我到日本的任何城市和鄉村隨意的走走和動動,除了他們的國家機密和軍事之所外,民間的哪,凡你欲去之處,都可任由你的走動和探訪(旅遊的千載之機),但條件是你不要去誇日本的哪好和哪好,一定要多說哪兒不好或者不夠好。他們不讓你總是看見他們的好,更希望借你的陌生之眼,發現和看見他們那些醜的、髒的乃至糟粕的。之後他們會依據你的發現和胡言,做出一個專題片,即所謂的「外國作家學者看日本」。
這是NHK的一個常年計畫,每年都安排一個國外的學者或作家到日本隨走和胡言。就那時,我有一個想念,覺得應該借此問答、對話出一本《中國人應該向日本學什麼?》的小書來。也就立刻想到最好能邀上方舟同行去問答、對話這本書。因為她既有作家的文學之敏,又兼具新聞專業的職業之銳,且讀書甚多,人也謙遜,對上代作家有恭敬之心,這就容易指派和欺負,讓自己覺得不僅自己年長,而且所知甚多,學識也似乎寬寬廣廣。可惜後來,因為中日關係的砰砰啪啪,這些計劃和想念,都旱死在了剛發芽的土地裡。
到了二○一三年秋,我去南京的先鋒書店自誇銷賣新作《炸裂志》,而那時,她恰在那兒宣傳她的《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的隨筆集。就是在那兒,彼此都有一場的演講中,我似乎窺看到了兩代人的鴻溝到底有多深;知道了我的局限和下一代人(作家與讀者)的距離與聯繫。知道了面對現實這兩代作家共同的關心和彼此矛盾、意見相左的一些根由和不可調和的無奈與未來。時間是人與人的橋。也是人與人永遠不可丈量的海,如同孤島與看不見的陸地之距離。因為想要丈量這距離,想要告訴海說島和陸地間無論水域多麼寬廣它們也是聯繫的,也就續念和方舟對話這本書。對話這兩代人要共同相遇、面對的現實、日常和突發。
也就有了這本《兩代人的十二月》。
有了我這落日間的賤狗之吠和她晨起時分的鸝之鳴。有了兩代人的聯繫、分歧和各走各道又必然殊途同歸的路。有了共同面對現實的糾結、矛盾、焦慮、寬容、逃避、躲閃和對世事相同或完全不同的認識和判說;共同要面對世界的無奈和心不甘此的暢言與萎縮,以及彼此面對真相欲言又止的尷尬相。這是兩代人的也是兩代作家的;是島嶼的也是陸地的;是表面現實的,也是無邊無際的時間都無法填滿的陷阱和深層精神鴻溝的。
怎麼辦?
那就隨它吧。
真的就只能隨它嗎?
《兩代人的十二月》,面對這些不是一本無懈無疵的書。相反這本書中留下的憾漏如從水中撈出來的網。但那網上畢竟還掛著點點滴滴的兩代作家的思想、情感和麵對現實與世界的真誠和警覺、直言和帶著現實鹽味的水。它不求解決什麼,也絕不期望解決多少是多少。它所能夠做到的,就是那一年兩代人或說兩代作家在要共同相遇的面對中,把彼此的所思所想留下來,就像把虛掩的鴻溝挖開給人看一樣。
閻連科
二○一五年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