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各國立足於國際社會中,必相互往來,互通有無。而這其中,任何國家之人士必遵守國際場合的交往秩序(禮),這就是禮儀文明的由來與其重要所在。
國際禮儀就是以倫理、品德為基礎而延伸的合禮行為規範或準繩。是一個人展露其知識技術能力的文明行為風範。像有人說:「…義大利聽歌劇,萬人鴉雀無聲…,而國內大學…老師臺上講課,學生臺下聊天…。」(「缺乏聆聽教育的國民」,聯合報,990210,A4),任何人如欠缺應有的文明行為(禮儀行誼),必粗魯無品,則不僅弱化其人的軟實力,而且減損其人能獲得的硬道理。
今日臺灣高學歷人多,但不少人士出入家門、公門、國門,常連基本倫理與禮儀的行為都不顧,許多青少年「沒大沒小」如此,卻是中老年人「我行我素」不也一樣?歐美日人社會頗重文明行為,「無禮(理)寸步難行」,而我國社會卻是古之「禮儀之邦」而流為今之「去禮儀之島。」,何其自棄!臺灣今日,寧可說不缺人才,卻缺人品。所謂人品,就是各人的倫理情義與其禮儀之能耐素養所流露形成的彬彬堂堂行為。
不論在中國大陸、臺灣或港澳地區,重視國際禮儀的表現,並不普遍深入,在國際社會的往來場合中,也常鬧笑話,值得國人警惕!
本書國際禮儀,近7年來已刊印9版,本版增刪50餘處(頁碼不變),不足或缺失仍屬不免,自當續予補正,敬請指教,以期更具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