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不是孩子不乖,而是他的左右腦處於分裂狀態!(0~12歲的全腦情緒教養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192743
丹尼爾.席格
周玥,李碩
地平線文化
2016年1月07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9192743
叢書系列:
Maitr?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2 cm / 普通級
Maitr?
分
類
親子教養
>
潛能/學習力啟發
同
類
書
推
薦
線上高效讀書法:提高孩子學習意願的活用術
小熊媽親子學英語私房工具101+【小熊媽自學英語寶典二部曲】(暢銷修訂版)
十堂說話啟蒙課,孩子開口不再忐忑:速讀、背誦、複述……從不善言辭到侃侃而談,孩子只是欠缺一點口才訓練
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那麼有創意?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開發右腦,訓練思維,打開創新的大門!
從怕學習到愛學習:名校和家長都肯定的自主自律學習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
王妃要跳牆2:愛情
交通工具迷宮:到車子、船隻、飛機的交通王國探險
教出孩子的行動力:11種執行力訓練,輕鬆搞定聰明又散漫的孩子(1∼13歲適用)
The Whole-Brain Child: 12 Revolutionary Strategies to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 從實戰經驗淬鍊超強親子對話(附超擬真實作練習)
內
容
簡
介
★父母必讀,腦科學教養經典代表作★
你教養的方式,決定孩子大腦的發展
跟著腦神經權威╳兒童發展專家,輕鬆學會12個腦科學教養大關鍵
12歲前教會孩子整理情緒右腦,連結理性左腦,
完成全腦均衡發展,成為創意理智兼備的孩子。
目
錄
推薦序 心慌慌爸媽最需要的教養祕笈
引 言 「生存式教育」,還是「發展式教育」?
Chapter 1 孩子的大腦發展,你了解嗎?──幫孩子整合大腦
教養最富挑戰性的時刻,往往就是孩子的大腦處於分裂狀態的時候。整合就是讓大腦協調運作。父母為孩子提供的體驗,能幫助他們整合大腦,使他們免於混亂與刻板的狀態,保持心理健康。最終,孩子的情感、才智和社交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發展。
Chapter 2 改善孩子的情緒──整合左右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右腦占主導地位,因而他們完全活在當下,不理會外在的一切。然而若只用左腦,孩子就會變得情感淡漠。通過聆聽與關注、經歷分享,認清孩子的情緒狀態,幫助他們把左右腦結合起來,用左腦的邏輯平衡右腦的強烈情感。一旦學會正確處理情緒,他們就能變得更快樂。
◆第 1 法 用右腦聆聽關注,再用左腦重新引導:安然度過情緒風浪/ 024
◆第 2 法 為情緒命名:陪孩子把難過的經驗當成故事說出來/ 030
Chapter3 教會孩子自我控制──建立心智階梯,整合上下腦
控制本能的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十分發達,而擁有分析思考能力的上層大腦要到成年後才能完全發育成熟,因此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喚起他們的上層大腦,鼓勵孩子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情緒,考慮別人的感受,就能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第 3 法 動腦莫動氣:喚起上層大腦 / 054
◆第 4 法 越用越靈光:鍛鍊上層大腦 / 059
◆第 5 法 運動改造大腦:讓腦子活起來 / 064
Chapter4 協助孩子成長和療癒──整合記憶
當孩子受過去負面經歷的影響而感到痛苦時,他需要的不是忘記過去,而是以完整連貫的方式重現那段經歷,並記住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體驗。通過整合記憶,孩子能理解自己內在的心理,從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並對當前的事情做出理性的反應。
◆第 6 法 遙控器在我手上:教孩子重演記憶,療癒創傷/ 088
◆第 7 法 加深記憶:全家每天說故事重整記憶/ 093
Chapter5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整合自我
執著於某些特定的情緒,會讓孩子感到困惑和沮喪。幫助孩子整合自我的不同部分,檢視影響他們情緒的因素,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注意力,排除外在的干擾,他們會更理解自己的內在感受,從而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做出回應。
◆第 8 法 情緒如浮雲:幫助孩子懂得情緒的來去與流轉/ 115
◆第 9 法 檢視情緒:教孩子觀察內在的感受/ 117
◆第 10 法 訓練心智省察力:運用覺知之輪回歸中心/ 124
Chapter 6 培養孩子的人際技巧──整合自我與他人
全腦情緒教養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強大而靈活的「我」,但孩子更需要了解成為「我們」當中一分子的重要意義。保持獨特的自我認知,並發展同理心,能讓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從中體驗到溫暖、連結和安全感。
◆第 11 法 為家注入趣味:讓親子互動更愉快/ 149
◆第 12 法 在衝突中保持連結:教孩子在吵架時想著「我們:我和你」/ 153
結 語 身體與心靈的全腦連結,讓孩子擁有優質的人生 / 161
致 謝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導師
附錄一 全腦情緒教養12法 / 167
附錄二? 0~12歲全腦情緒教養手冊 / 169
序
引言
生存式教育,還是發展式教育?
你也有過這樣的日子吧?一覺到天亮變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的鞋子上全是泥巴,新外套還沾上了花生醬;孩子每次做功課都像打仗,還把黏土黏在電腦鍵盤上,指著妹妹喋喋不休地說:「是她先動手的!」??你一秒一秒數著時間,只希望快點天黑,好把小祖宗們送上床。在那些日子裡,當你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從孩子鼻孔裡把葡萄乾摳出來時,你的最高期望似乎也就是「能安然度過就行了」(to survive)。
不過,說到孩子,你的標準一定比「滿足生存需要」高多了。你當然希望熬過孩子在餐廳裡暴怒的時光,但身為父母,你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讓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to thrive)。你希望他們擁有有意義的人際關係,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學業優秀,工作努力,有責任感,以自己為榮。
多年來,我們訪問過數千對父母,問到他們最看重什麼時,有兩種目標總是排在前面:一、希望自己成為合格的父母,能夠熬過艱困的教養時刻;二、希望孩子擁有無限發展的能力。身為父母,我們也對自己的家有同樣的期望。我們在平靜、清醒的時刻,確實思考過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心智,增強他們的好奇心,幫助他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潛能。但是,在那些狂亂、緊張、「把小傢伙哄上安全座椅然後飛車去看球賽」的時刻,我們只希望自己不要尖叫失態,或者被孩子們說「你真討厭」!
花點時間問問自己: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希望他們成年後具備什麼特質?你很可能希望他們快樂、獨立、成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過著有意義、有目標的充實生活。現在請想想,你有多少時間是花在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這些特質上?你很可能像大多數父母一樣,擔心花了太多時間試著安然度過這一天(有時是接下來的五分鐘),卻沒足夠時間去創造在今日與未來都能夠幫助孩子成長的體驗。
你可能還會拿自己跟所謂的「完美父母」比較,他們似乎從來不需要為孩子傷腦筋,而且似乎每一刻都在幫助孩子成長。據說家長教師協會的主席能夠一邊烹煮營養均衡的有機食品,一邊用拉丁文講助人為樂的故事給孩子聽;或者在開車送孩子去藝術博物館的路上播放古典音樂,還不忘在空調裡灑上薰衣草精油來個芳香療法。似乎沒有人比得上這種虛構的超級父母,特別是當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為「生存」而努力。我們只會在生日派對快結束時怒目圓睜、滿臉通紅地咆哮:「如果再吵要這要那,誰都別想拿到禮物!」
如果以上的道理你已經明白了,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你:那些讓你奮力掙扎的「生存」時刻,正是你幫助孩子獲得發展能力的好機會。有時你可能會覺得,充滿愛意的重要時刻(比如關於同情心和品格的談話)與教養裡的挑戰(比如強迫孩子寫家庭作業或替他收拾爛攤子)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但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對你不禮貌或跟你頂嘴、被請到學校跟校長面談、發現牆上滿是蠟筆塗鴉??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所謂的「生存時刻」,但同時也是機會,甚至是禮物︱只要採取恰當的教育方式,「生存時刻」也會變成「成長時刻」。
想想某個經常讓你很難熬的場景,比如三分鐘之內孩子們第三次打起來(不難想像吧)。你能做的,不只是把他們拉開、關進不同的房間,你還可以讓這場混戰變成一次機會教育:教孩子學會反映性傾聽(reflective listening,譯注:聽者必須試著了解對方的感覺和想法,用自己的話把對方的意圖表達出來並向對方求證),用心了解他人的觀點;教會他們清晰並禮貌地表達自己的願望;教導他們談判、妥協和犧牲,學習寬恕。我們知道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特別是在那個怒火攻心的時刻,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精神狀態有多一點了解,你就能獲得正向的成果,完全用不著請聯合國維和部隊幫忙!
孩子打架時,把他們分開並沒有錯,這是很好的「生存式教育」技巧,在某些情況下也許還是最好的辦法。然而我們能做的不只是制止衝突和爭吵,還應該把它轉化成發展孩子的大腦、個性和人際交往技巧的經驗。多加練習之後,孩子們都能得到成長,還會學著自己處理衝突,而這只是你幫助孩子獲得無限發展能力的其中一種方法。
將「生存式教育」與「發展式教育」相結合的可貴之處在於,你不需要專門花時間來幫助孩子獲得發展能力。你可以運用所有的親子互動時刻(不論是緊張、憤怒,還是不可思議、溫馨的時刻),讓孩子變成你期望中有責任感、關心他人、有能力的人,也就是說:利用與孩子相處的日常時刻,協助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另外,本書針對教養和學術研究中過分追求成就和完美的傾向,也開出了一劑解藥。本書更聚焦在教家長幫助孩子做自己,活得更自在、更有彈性和更有力量的方法。但是該怎麼做呢?答案很簡單:
了解孩子大腦的一些基礎知識
。這就是本書的主旨。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