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陪他經歷喜怒哀樂,說出真感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64490
澤爸(魏瑋志)
如何
2016年3月01日
93.00 元
HK$ 74.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1364490
叢書系列:
HAPPY FAMILY
規格:平裝 / 280頁 / 25k正
HAPPY FAMILY
分
類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同
類
書
推
薦
天賦就是你的超能力:陪伴青少年認識自我,成就最好的自己
我們的孩子可以比AI更聰明嗎?
培養孩子的「內在力」,不愁未來沒有一席之地:自主選擇、善用時間、勇於質疑……擁有八種軟實力,孩子才具備了跑第一的能力!
笨小孩不是天生的,只是大腦尚未開發:專注力×實踐力×好奇心,用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孩子離夢想更靠近
爸媽這樣說最有效!七堂溝通課讓孩子專注學習、衝出好成績:CP值最高的親子對話法,引導孩子突破情緒×人際×學習障礙,建立高效讀書習慣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澤爸42個慢溝通提案,幫爸媽戒掉情緒恐嚇式的快教養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
講重點!完全圖解書寫、傾聽、提問,一出手就切中要點的職場晉升術
寫給孩子的邏輯思考書
內
容
簡
介
媽媽最想Tag老公!網路轉貼最多、最強親子文!
如何掌握教養四大面向,把從容變成習慣,
引導孩子「還原現場」,釐清情緒,
讓孩子變得自動自發、開朗豁達!
目
錄
自序 為父的轉念與蛻變:陪伴與了解,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前言 掌握教養大原則,各種狀況都能從容應對
澤爸獨創!親子溝通SOP:當父母面對各種情境狀況時的SOP
PART
1 教養理念誰說的算?
為何照著教養書做,還是有問題?
面對教養的困惑
爸媽與孩子的想法互不相讓
跳脫對錯,成就雙贏
孩子們吵架,我要介入嗎?
自由與限制的界線
孩子犯錯,該不該處罰?
陪孩子學習負責
物質上的獎勵,容易讓孩子放棄?
如何獎勵孩子?
大人犯錯被孩子發現,該怎麼辦?
爸媽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樣
如何與孩子講道理?
講道理要看時機
夫妻教養觀念不同調,如何溝通?
給父母的三個準則
PART
2 孩子漸漸長大會面臨的各種狀況
親友之間對於孩子的比較,我該在意嗎?
發現孩子的獨特亮點
爸媽總是期望孩子「可以再更好」
欣賞孩子現階段的好
小孩對大人態度不佳,該如何糾正?
學習「尊重」的真諦
孩子不想跟長輩打招呼,是我沒教好?
教孩子了解「禮貌」這回事
為什麼他有我沒有?
與孩子談「公平」
孩子為什麼沒有說實話?
大人的反應決定孩子怎麼說
孩子,先別急著放棄
鼓勵孩子再試試看的堅持
孩子這樣做,原來是在吃醋?
孩子永遠需要父母的稱讚
如何面對孩子莫名哭鬧不止的窘境?
陪著孩子哭,也是一種幸福
PART
3 當孩子的行為與我們的想法有衝突時
什麼都回答「不要」的兩歲兒
找到方法應對孩子沒來由的拒絕
為什麼一定要先寫功課才能看電視?
從小事讓孩子練習規畫
孩子只要吃糖果不要吃飯
使用正面肯定句,讓孩子欣然接受
你給孩子貼了什麼標籤?
負面批評的影響
為什麼總是喊不動?
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爸爸,我可以玩手機嗎?
讓親子互動比3C還好玩
準備出門時,孩子總是拖拖拉拉
用對方法,快樂出門
PART
4 當孩子與他人產生衝突
一定要教孩子分享嗎?
分享不應變成強迫
當孩子與人發生衝突
從衝突中學習人際相處???
兄妹倆都想要同樣的東西
放手讓孩子們討論
如何化解孩子調皮打擾他人的尷尬?
探求行為背後的本意
孩子好勝,就是輸不起嗎?
同理孩子獨一無二的性格
可以教孩子反擊嗎?
動手的時機與迷思
孩子在學校的人際關係有狀況
放下擔憂,選擇相信
媽媽就是不懂,男孩子為什麼喜歡玩打鬥遊戲
理解男孩的行徑
PART
5 各種場合的情境教養
不小心打破東西
我們最在乎的只有你
不小心畫到餐廳的桌布上
教孩子面對錯誤
在公眾場合大聲哭鬧
放下面子,平常心教養
忘記帶東西到學校
堅守規矩也可以很溫柔
問孩子學校的事情,每次都回答「忘記了」
詢問孩子問題的技巧
在商場亂摸東西
正向溝通,給予直接指令
吵著要買玩具
堅守原則,處理孩子的要求
一生氣就站在馬路上不走了
與孩子解釋「危險」
在大眾運輸上大聲喧嘩
三招讓孩子安靜
後記&感謝
澤媽小語
序
自序
為父的轉念與蛻變:陪伴與了解,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那天凌晨,睡夢中感覺一陣搖晃,恍惚之際,睜開迷濛雙眼,看到昏暗光影下,老婆捧著便便大腹,微微皺眉,搖著我說:「羊水破了!」聽到這句話讓我瞬間清醒,猛然從床上跳起,並且喃喃自語:「要趕快去醫院了……要趕快去醫院了……」在一陣手忙腳亂的準備中,拎著生產包踏出家門,準備迎接孩子的到來。
從護士手上接到澤澤的那一刻開始,「我當爸爸了!」的聲音便在心中繚繞,我開始意識到,我除了是自己、是老公之外,還多了一個角色,那就是爸爸。
爸爸的角色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物質的提供者,更是孩子永遠的陪伴,陪伴他們度過無數的第一次—第一次哭、第一次笑、邁開第一個步伐、第一次開口說話、第一天上學……並且與他們共享每一個無可取代的回憶。
澤爸的轉變:領悟教養的初衷
除了角色的「升級」,澤爸對於教養孩子的理念與方式,也有一百八十度的領悟與蛻變。在沒有孩子之前,我其實認為從小接受的打罵教育並無不妥,畢竟,自己也是在父母「不打不成器」的教養框架下長大,而且一路走來,人格發展上也沒有什麼偏差,讓我誤入歧途。
有一次,當時才兩歲多的澤澤犯了錯,我對著他很兇的大吼一聲:「你這什麼態度?」澤澤先是被我的吼聲嚇到愣了一下,接著哭起來。澤澤的哭聲對當時正處於暴怒的我而言,如同火上加油,被哭聲更加激怒的我,就像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我帶著熊熊怒火,一手就把澤澤扛了起來往廁所裡去。
小小的空間裡,迴盪著澤澤宏亮的哭聲,我必須不斷提高訓斥的音量,才能壓過他的哭吼。當我的怒氣再度飆到頂點時,澤澤哭著哀求:「我不要爸爸這麼兇!」此時,我微微的抬起頭看到鏡子裡的我,漲紅著臉、面露兇相、劍拔弩張,那張臉,連我都快不認得了。
看著鏡中那個陌生的我,再轉頭看看澤澤充滿恐懼與驚嚇的臉龐,我心想:「我為什麼要用如此兇狠的臉,面對我最愛的人呢?」於是,我緩緩的推開門,從廁所走了出來,澤澤立刻奔向媽媽哭訴著:「嗚嗚嗚……我怕爸爸!爸爸好可怕!」伴隨著澤澤的哭聲與老婆的安撫,複雜的思緒在我腦中不斷交錯浮現。
「如果教養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為何要讓孩子感受這般恐懼?」就在霎那間,我突然領悟了。教養的目的,當然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打罵孩子這些魯莽的舉動與言語暴力,卻讓孩子充滿驚恐,而這種「驚嚇」與「恐懼」的氛圍,又如何能引導孩子正面思考,往正途前進呢?於是我終於看清,原來父母所表現出讓孩子產生害怕與恐懼的行為,其實只是對於無法掌控孩子的情緒宣洩,然後再用「爸爸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來包裝與掩飾自我的不安與愧疚。
從工程師變身親職講師
有了這層領悟之後,我開始大量吸收親子教養相關知識,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方法,活用在孩子身上。慢慢的,我發現,只要用對方法與溝通技巧,其實大部分的親子衝突都是可以化解和避免的。而這些反思與調整,也逐漸成為我自己的一套理論,並且提供自身經驗在部落格與粉絲團上與大家一起分享、討論與互相交流。
也因此,開始有親子演講的邀約,在喜愛我演講的聽眾們互相推薦之下,演講場次與日俱增,電視、廣播等通告也隨之而來。我的身分,就此從在科技公司的上班族,轉變為專業親職講師。當然,也有了這本書的到來。
先陪伴、了解孩子,再來談教養
書中所舉的故事、案例與情境,皆是每個家庭生活中實際會發生,也常面臨的生活經歷與日常狀況。教養從來都不是冷冰冰、死板板的理論,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有情緒、有反應、有互動,並且對其充滿愛的孩子,所以當然要以情感、陪伴與了解為根基,再來談教養。
透過書中的每一個情境,你將感受到親子之間的情感建立與聯繫,都是長時間一點一滴的陪伴所累積。跟孩子聊天、幫孩子洗澡、講睡前故事、陪孩子玩遊戲……親子間的每一個互動、每一個笑容、每一個不可取代的相處時刻,都會在孩子心中,對父母產生層層堆疊的信任,建立起親子之間堅不可摧的安全感與甜蜜羈絆。如此,孩子才會更願意敞開心胸與爸媽相處、溝通,我們也才能更了解孩子。
與孩子的相處,其實就是「陪伴」與「了解」這兩件事而已。
前言
掌握教養大原則,各種狀況都能從容應對
澤爸認為親子教育,可從四個面向談起:情緒、溝通、教養與關係,每個面向都有基本原則可遵循。
情緒
關於情緒,我們不只要面對孩子的情緒,更要顧及大人的情緒。
◆
孩子當然可以哭鬧
每個人都有生氣、難過等負面情緒的時候,大人或許知道用運動、消遣、抱怨等方式宣洩,但孩子不知道要如何表達,也不知道該如何發洩,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只會哭鬧。所以我們要把孩子哭鬧的行為視為常態,而非抱怨「怎麼又在哭了!」有了這個認知和心態,不管面臨任何情境,都可以採用正面的心態去處理孩子的哭鬧與失控。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有發洩情緒的方式,會不會影響到他人而已。孩子當然可以哭鬧。但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如何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正確的宣洩情緒。當孩子哭鬧打媽媽時,請跟孩子說:「你打媽媽,媽媽好痛喔。不可以打我,不然你搥枕頭好啦!」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大哭大叫,請跟孩子說:「你這樣大叫會讓別人不舒服,走,我陪你去沒有人的地方哭。」
◆
不要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
當負面情緒掌控行為時,只會讓人感覺煩躁與激動,此時的我們,耳朵是關起來的,聽不進任何道理。然而,當我們對著正在哭鬧的孩子講道理時,若孩子的反應是不想聽、沒在聽或頂嘴,只會讓我們更加生氣而已,所以,何必白費唇舌呢?不要在孩子哭鬧的時候講道理,當下只要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就好。
依照澤爸的經驗,當孩子哭鬧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一句神奇咒語:「我陪你哭完。」來安撫孩子的情緒。這句神奇咒語有兩個意涵:「同理」與「陪伴」。父母同理孩子可以有負面情緒想要宣洩,而且讓孩子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會一直陪伴著你。當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與願意陪伴自己時,很快的就可以從哭鬧中平復情緒。
◆
「換手」「離開」與「沉默」,面對孩子的哭鬧
除了孩子的情緒,父母的情緒也不能忽略。當我們用負面情緒面對孩子,只會被情緒綁架行為與言語。當你怒氣沖沖、一觸即發的時刻,很有可能言行失控,不管是打罵、威脅或羞辱孩子,往往會造成孩子身心上的傷害,更加破壞了親子關係。大人的價值,在於比孩子更懂得情緒管理。
當我們自知正處於暴怒狀態,面對孩子哭鬧時,可以「換手」「離開」與「沉默」。「換手」,就是請另一半或他人處理孩子的狀況。「離開」,意即遠離是非之地,等情緒平復之後再回來繼續溝通。「沉默」,則是當沒有人可以換手或當下無法離開孩子時,至少可以選擇沉默,不要隨著孩子的哭鬧起舞,請自行調節呼吸與情緒,等冷靜下來再做反應。
溝通
一味要求孩子聽從父母是「命令」,然後再用大道理包裝是「說服」。不管是命令還是說服,都是溝通的單行道。當親子之間的溝通只有單向時,孩子一開始或許會嘗試強烈表達不滿或頑強抵抗,假使依然無效,就會私下偷偷來或是不想再與爸媽溝通了。
◆
雙向溝通,才能避免孩子陽奉陰違
只有雙向溝通,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父母必須向孩子說明我們希望他這麼做的原因,再傾聽孩子的想法,一起討論如何可以達成雙方都同意的雙贏決定。有來有往,暢行無阻,才是所謂的雙向溝通。
◆
單純傾聽,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
很多父母才聽孩子說了一句話,便立刻打斷並加以反駁:「我懂你的意思,但爸爸要跟你說的是……」或是當孩子講了一句不好聽的話,我們立刻嚴厲糾正:「講話怎麼這麼難聽,以後不可以……」即使我們是為了孩子好,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心中產生「爸媽都不懂我,反正講了他們也聽不懂」的念頭。久而久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親子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疏離。
傾聽,就是不加任何評論與建議。訴苦與抱怨,其實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當孩子跟你訴苦學校發生的事情,抱怨同學不友善,或是老師對他不好……都只是在發洩。父母只要傾聽就好,不一定要給予批評或建議,才算盡到父母的責任。有時候,讓孩子感覺我們跟他是同一國的,孩子才會願意滔滔不絕的讓我們知道更多,父母也能更了解孩子,進而達到親子溝通的目的。至於教導與糾正,就請等孩子講完之後再說吧。
◆
真誠回應孩子,拉攏孩子的心
孩子在跟我們講話的時候,若我們一邊打電腦或滑手機,一邊隨口應答:「嗯,嗯。」其實孩子都知道,我們並沒有認真在聽他講話或回應他。父母現在不回應孩子,孩子以後就不會回應我們喔!放下手上的事物,真心的看著孩子、回應孩子,讓他們感受到「我們有認真傾聽你說話,並且確實接收到你的想法」,父母與孩子的心,才會相連在一起永不分離。
教養
當孩子表現出負面行為,父母當然要教導,但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
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哭鬧、耍賴、生氣或叛逆,其實都是孩子的內心因為某種刺激,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假使我們每一次都只是針對孩子表面上的行為做出批評與指責,並沒有找出孩子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反而會讓他越來越受傷與挫折。
當孩子不知道怎麼借玩具而哭鬧、想要媽媽陪伴而耍賴、想吃餅乾卻不能吃而生氣、心情不好不想解釋而叛逆……時,父母在責備與批評他的行為之前,應該先理解他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引導孩子下次遇到同樣的狀況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告訴他,想向玩伴借玩具不用哭鬧,只要去詢問對方或跟對方交換玩具就好;想要媽媽陪伴不用耍賴,只要跟媽媽說「我想要媽媽陪我」,媽媽就會陪你;想吃餅乾不用生氣,爸爸答應你,只要你先吃完飯就可以吃餅乾;如果覺得不開心也不用故意唱反調,找媽媽抱怨一下就好。
◆
讓孩子學習負責任
教養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記得他做過的不當行為,並期望他下次可以做對。然而,實際上,當孩子打翻東西,多數爸媽唸歸唸,依然會起身幫孩子處理;孩子在學校忘記帶東西,爸媽講歸講還是幫忙送到學校;孩子不收拾玩具,爸媽罵歸罵,也總是忍不住動手幫孩子整理。如此一來,孩子永遠不會記得他哪裡做不對,也永遠缺乏練習對自己負責的機會,因為爸媽總是搶先一步,把他該負的責任給扛走了。
爸媽給孩子最好的教養禮物,就是讓孩子有一顆負責任的心。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以及接受後果。打翻東西,請自己擦拭;在學校忘記帶東西,讓孩子自己試著面對;不收拾玩具就當場沒收,等願意愛惜和整理時再還給孩子。如此,孩子才會真正記得他哪裡做不對,下一次才會自動自發的把事情做對。讓孩子從小開始練習,從小事慢慢累積,只要懂得對自己及他人負責,父母其實就不太需要為孩子的將來擔心。
◆
教養不是軍紀,要有彈性
家庭不是軍隊,規範是為了讓孩子學會分辨對錯,以及學習對自我負責,而不是為了處罰而處罰。當家中只有嚴格的紀律而缺乏彈性,就會少了點愛的感受。
教養中的彈性,主要是因為「愛」的必須。
要讓孩子知道,我在教導你,但是,我依然愛你;我在處罰你,但是,我依然會陪著你。讓孩子知道我們無論如何都會愛他,永遠跟他站在同一陣線。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永遠比管教重要。
關係
家人之間沒有對錯。爭執誰對誰錯的當下,往往就是產生裂痕的開始,一旦產生裂痕,要彌補就更難了。親子關係也是一樣。
◆
不做人身攻擊,只表達內心感受
「玩具是別人的不可以搶啊,你實在是很不聽話!」「爸爸說過我要休息,你真的很不乖耶!」「你怎麼可以說不愛媽媽,你實在是很糟糕!」雖然我們都知道這些話是針對孩子當下的行為而講,與孩子本身無關,但孩子不知道。「不聽話」「不乖」「糟糕」這些話語,會被孩子誤認為我們是在批評他這個人。「媽媽都覺得我不聽話。」「算了啦,反正我就是不乖。」「我真的有這麼糟糕嗎?」孩子一連串對自我的質疑與否定,也慢慢的切斷了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對於孩子的行為,無需講出人身攻擊的言語,只需表達內心的感受就好。「你搶人家玩具,他會很生氣。」「爸爸現在真的好累、好不舒服,我休息一下再陪你。」「你說不愛媽媽,媽媽很傷心。」對孩子適度表達自己與他人內心的感受,讓孩子更能同理爸媽與理解他人,才能更貼心體會到每個人的感受,讓彼此的關係更緊密。
◆
家人之間沒有對錯
當家人之間意見分歧,吵架吵到面紅耳赤、僵持不下,只為了讓對方認錯並且希望對方認為我是對的,但最後通常無法達到這些目的,反倒留下深深的不滿與怨恨,甚至讓家人間的情感回不去從前的關係。
假使我們把孩子的一切行為解讀成「聽話才是對,不聽話就是錯」,當孩子常常不願意照著父母所說的去做時,父母也常會因為「這麼做是為了你好。」「都已經講原因了,怎麼還是不聽?」情緒一定會受影響,進而對孩子大吼大叫、批評責備,貼上「不聽話」「不乖」的負面標籤。此時若孩子更加頑強抵抗,親子之間的裂痕便會一點一點的擴大。只有跳脫「對」與「錯」的框架,平心靜氣聆聽孩子、了解他的想法、同理其心境,共同討論出最適合彼此的方式,才能讓一輩子的親子關係緊密相連。
◆
教養是一時的,關係是一輩子的
教養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為了要教好孩子,父母常強硬的訂下規範要求孩子執行,孩子也常堅持自己的想法不願服從,雙方僵持不下,戰火一觸即發,讓原本應該是充滿愛的家,成了爭吵不斷的戰場。
教養孩子固然要緊,但請別忘了「親子關係比教養重要」。不要為了教孩子,而不斷與孩子發生衝突;不要為了孩子好,而強逼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因為孩子沒有做到,而不斷批評與責罵。找到教養中的彈性,討論出雙方都接受的方式,用提醒取代批評,不讓孩子的內心因為教養受傷,而是感受到爸媽永遠都是這麼愛我、支持我與陪伴我,因為,教養是一時的,但關係卻是一輩子的。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