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體觀察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88509
萬國報館
楓樹林出版社
2016年7月10日
140.00 元
HK$ 119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688509
叢書系列:
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 / 352頁 / 18.2 x 26 cm / 普通級
圖解雜學系列
分
類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朝代史
>
清
同
類
書
推
薦
北洋海軍
晚清一百年(上、下):衰頹之間可見的世情與人情。那些支撐帝國的人,與畫上句點的人。
乾隆十二時辰
故宮六百年
大清帝國的衰亡(增訂新版)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近代中國海防史新論
有圖有真相——大清朝的最後時光(1900~1910)
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 愛藏版 04 學園七不思議殺人事件
不一樣的中國史3:從爭戰到霸權,信念激辯的時代──春秋戰國、秦
便便大王
便便日報-暢快號
內
容
簡
介
大量第一手史料首度披露!
收錄美國哈珀斯周刊、英國倫敦新聞畫報、俄國田野周刊、法國插圖報、德國圖片報…...
400幅120年前西洋媒體紀實畫刊+文字報導,解析甲午敗陣之因。
目
錄
.東亞的火藥桶:朝鮮
.西方勢力在東亞
.洋務與維新
.沉沒的「高升」
.黃海悲歌:不沉的「致遠」
.中國陸軍的慘敗
.旅順屠殺真相
.威海衛的陷落
.戰爭中的生與死
.《馬關條約》:中國之辱
.故國有所思
.媒體在戰爭中的作用
序
序?? ?
童兵
這是一部以圖為主、文圖並茂的大書。萬國報館借用幾百幅出自西方記者之手的攝影作品和畫師的速寫,呈現和評述發生在120年前的一場大戰——區區小國戰勝堂堂天朝,告訴120年後的我們一個事實: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是洋務運動的悲哀,北洋水師的慘敗,也是中國政治腐敗的必然下場,是資本主義新政對封建統治殘局的勝利。這部大書用它簡潔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片告訴讀者一個真理:眼見的血淋淋的事實勝過空洞乏力的說教,日本新生的資本主義體制最終戰勝保守沒落的清王朝。其中,社會制度的對立,採取完全不同的新聞政策。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日本政府實行公開透明的新聞政策,開動全部宣傳機器為戰爭服務,他們允許外國武官觀戰,歡迎外國和本國記者隨軍採訪。用日本政府首腦的話說,利用媒體攻勢取得國民輿論的支持,就等於拿下了戰爭的一半勝利。而清政府呢?仍然是一貫的保守封閉態度,拒絕外國記者採訪,不讓外國武官觀戰,結果把戰局的報導權、成敗的評價權全部讓給了國際社會和日本媒體。不同的新聞政策,得到完全不同的輿論支持。日本軍隊進入中國之後,到處燒殺掠奪,而他們卻通過西方媒體胡吹如何仁義道德、如何救濟苦難的中國百姓。對此,連李鴻章本人都不滿意中國報紙的表現。他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專訪時批評中國報紙的「編輯們不願將真實情況告訴讀者,「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就失去了新聞本身高貴的價值,失去了廣泛傳播文明的可能。西方記者由於深入戰場,瞭解戰局,也就對中國有了更為真切的認識。《哈珀斯週刊》的一則評論指出,中國並非一個整體,「猶如冰川一般向敵人開去,「實際上中國像一個百孔千瘡的沙袋,當重物擊來,它四處飛散。」這個對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評價,應該說是非常準確和十分深刻的。甲午戰爭前20年,有100多位傳教士在上海參加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大會。會上經過激烈爭議,形成一個共識:中國如同巨人那樣正從長眠中醒來,搖撼著古老的枷鎖,擦揉著蒙.的雙眼,審視著自己所處的地位,感到自己要趕快行動起來。為此,西方要抓緊利用好三種媒介:佈道壇、課堂和報刊。而報刊的普及和發展,需要經濟的大力發展和政治的高度開放,但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既定政策,始終不會給報刊自由成長的任何雨露和陽光,最終導致甲午戰爭的慘敗,而中國這位巨人也始終未能站立起來。十分感謝作者以圖文並茂的精彩形態向讀者生動地展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讓120年後的我們有機會看到甲午戰爭背後種種鮮為人知的真相,並由此引發人們去思考那場戰爭留給今人種種不解的問題。我們相信,對這些問題的現代剖解,將有益於我們強化道路自信的意識和有力地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祝賀這部大書的出版。它的出版,不僅是對甲午戰爭120周年的紀念,不僅是對那場戰爭背後的諸多社會本質的反思,也必將推動我們正在努力的振興中華繁榮華夏的中國夢的實現,中國這位歷史巨人一定會出現在世界的東方。是為序。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