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鄉》�魯迅
這是我的第三本書,書中資料的蒐整,橫跨了整個約莫六年的教學生涯。這其中,每月固定的協助指導教授篩選最高法院值得參考的裁判,註記裁判裡所呈現的重要法院見解。實務見解如何面對實際生活裡所生的各式法律問題、法院重要法律意見的變遷,在這樣的工作裡,具體而微的呈現在眼前。當然,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每個個案背後當事人的處境。畢竟這曾是牽引我捨棄向來喜愛的刑事法,轉而投入民事法學領域的重要契機。
較為密集書寫的時間則約莫在今年的4到6月間。這段時間裡,我經歷至親驟逝,自己的身體也出問題,確定得進行脊椎手術。這本書的完成,是我一邊感受著神經壓迫所帶來的麻痺感—那時而劇痛麻木讓人難以忍受,換盡各種姿勢,終究只能選擇放棄對抗;時而又像是些微醉酒後,觸覺遲鈍的皮膚,「微醺的神經」,我如此稱呼它,一邊敲著鍵盤寫作完成的。
準備國家考試的過程,需要的或許是遠勝過我的意志力和毅力。無論是初次準備或已落榜多次,準備的過程裡,似乎都很難不面臨一種「花了這樣長的時間但卻一事無成的失望」。迷失在成堆的書籍裡,不知所措,甚至逐漸失去希望。但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讀書也是。從來不會有什麼樣的天啟會突然顯現,只有經年累積之後的體悟。有些人悟得快了些,有些人慢了點,如是而已。
雖然有全書體例的限制,在寫作本書的過程裡,我仍無數次想像,究竟走在這條荊棘之路上的人們會需要什麼樣的書。庸俗的套句波赫士所說的「我也會想要聽到他們的聲音。有的時候我還會訓練自己模仿他們的聲音,為的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夠有跟他們一樣的思考方式。他們總是與我同在。」
你們總是與我同在的。支持我突破自己思維的限制,更貼近你們的需要。
本書的完成,必須感謝文郡的細心校正,不辭勞苦的作業到晚間9點多。也謝謝她和曉玉忍受我的任性,擅自更動部分體例及寫作風格。當然,也必須感謝學稔出版社,答應我更為任性的要求—以再生紙張印製本書。在現今的圖書市場裡,為求書籍醒目、搶眼,莫不追求無比精美的印刷方式、紙張。雖然更為精緻潔白,但那樣的紙張價格甚至比起再生紙張低廉。而我卻反於成本及市場的考量,任性又專斷的要求出版社改用再生紙張印製。更感謝他們在我提出願意負擔因此而增加的製作費用時,慷慨的表示將吸收額外的成本。也不製作大家早已習以為常,一本本書都穿戴於身的閃亮書腰。儘管為了倉儲保存的現實理由考量,封面仍無可避免的必須上光。雖然再生紙張不會如此明亮,而有一點點的暗沉,但相信那不致影響閱讀。若讀者曾經感受到因此而來的閱讀不適,也請你能原諒我這樣的小小任性,而不至於感覺不受尊重。
?
張璐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