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當熊逐漸逼近……
文�鄭志凱 矽谷Acorn Pacific Ventures 創投基金共同創辦人
人工智慧一向是科幻小說的題材,自從2015年AlphaGo贏了圍棋九段棋士之後,大家才驚覺到人工智慧已經兵臨城下。
面對人工智慧的威脅,人們有三種態度。第一種以未來學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為代表 ,他認為有了人工智慧加持,人類的智能如虎添翼,必然會突破奇點,展開另一個階段燦爛的文明。第二種人包括知名的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Stephen Hawkin),他曾經憂心忡忡地提出警告:人工智慧是人類滅絕的預言。第三種人像是MIT教授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他很務實,認為人工智慧是一刃之兩面,帶來機會,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人們最好學會趨福避禍。
本書作者,屬於第三類人。
悲觀的人認為人工智慧或機器人將取代各種白領或藍領的工作,讓當今的高失業率雪上加霜。樂觀的人認為歷史上科技雖然消滅了許多傳統工作,同時也創造許多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機會,人工智慧自然不會例外。但不管樂觀悲觀,大家都同意,無論人工智慧進一步成為人類的對手或是助手,十年、二十年之後,未來工作的內容跟現代將大不相同,人們無法與潮流對抗,只能學會適應;不能適應,只有淘汰。
《下一個工作在這裡!》的初心,便是討論人們該如何適應,兩位作者提出了五個建議:stepping up, stepping aside, stepping in, stepping narrowly, stepping forward。本書翻譯為:自我提升,轉進,投入,專精和邁步向前,總之,要適應就要自我改變,不能坐以待斃。
今年五月,美國白宮廣發英雄帖,徵詢學研產界對發展人工智慧的建議。IBM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超過50年,它的回覆詳實而全面,值得所有對人工智慧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在IBM內部,人工智慧被稱為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以凸顯它只是用來擴充增加人的智能,而不是模仿人的智能。這個微細的差別,便定位了這項科技在IBM內的發展方向,它只是聽命於人的聰明助手,而不是人類被取而代之的競爭對手。同時,做了這樣一個巧妙的轉換,同樣AI這個簡寫,便沖淡了一些負面意涵。
閱讀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可能,不免要同時思考:對台灣的科技經濟發展而言,人工智慧代表了一個未來產業,還是一項能夠增加生產力的工具?
台灣軟體產業占全國GDP只有2%,在人工智慧的技術能力上,台灣與美國的差距大約等於國中生與研究所的程度差別,要能產生像DeepMind(被Google收購,成為Alpha Go 的技術後台)這樣一流的AI技術公司,機會不高。如果學習矽谷許多新創公司,用AI來幫大公司解決問題(例如6Sense幫Dell、IBM做銷售預測)也許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但必須留意台灣市場規模大小的問題,假設發現規模有限,便需要努力突破各國際市場的屏障。
但更重要的是,其他占GDP總值98%的各種製造業、服務業、金融業,以及政府部門公共支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在國際生產力的競技場上敗下陣來,這樣的後果對台灣的整體經濟前景造成的衝擊更為深遠。
本書作者湯姆和茱麗亞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當兩個人在森林裡遇到一隻熊,求生之道不是跑得比熊快,而是比另一個人快。面對人工智慧這隻來意不明的熊,作為一個務實主義者,本書十分盡職地告訴讀者如何跑快一些。不過,對於喜歡思考的讀者而言,也許心中揮之不去的問題是:那個跑得比較慢的人後來怎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