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詩經名物新證

詩經名物新證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88369614
揚之水
香港中和出版
2016年10月04日
288.00  元
HK$ 259.2  






ISBN:9789888369614
  • 叢書系列:揚之水談名物
  • 規格:精裝 / 456頁 / 17 x 24 x 2.8 cm / 普通級
    揚之水談名物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名物新證”所追求的“新”,第一是研究方法。融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於一身的考古學異軍突起,為名物學的方法革新賦予了最為重要的條件。第二是研究層次的深化以及研究內涵的豐富。由單純對“物”的關注發展為“文”、“物”並重,即注重對“物”的人文意義的揭示與闡發。也就是說,與作為母體的傳統學科相比,今天的名物研究應有?古典趣味之外的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的關照。





    詩:文學的,歷史的

    大雅.公劉

    小雅.大田

    豳風.七月

    大雅.?

    小雅.斯干

    小雅.楚茨

    小雅.賓之初筵

    秦風.小戎

    鄭風.清人

    小雅.出車

    大雅.韓奕

    小雅.鼓鍾

    小雅.大東

    小雅.都人士

    鄘風.君子偕老

    秦風.終南

    附論

    ?駟馬車中的詩思

    ?詩之旗

    ?詩之酒

    引用文獻

    後記

    再版後記

    詩中“物”與物中“詩”—關於名物研究(代新版後記)

    《揚之水談名物》總目





    後記?? ?



      春天還沒有到的時候,去了周原,沒能看見周原的美。而周原的春天是很美的 ── 曹瑋君一路都這麼說。他很長時間在周原從事發掘,現在作了省考古所的領導,說起周原,總還帶?感情。



      但周原依然有風景。箭括嶺前,原地平衍開闊,青青淺淺一片新綠。太陽光淡淡的,岐山一道長長的影子勾畫出周原的邊際。只是“瞻彼中林”,“依彼平林”,漆水、沮水、西雍,詩中的河山,已不復舊日容顏。雖不至於“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但今天的周原,畢竟不是周人的周原。《河山集》中說,那時候的周原,包括現在陝西省的鳳翔、岐山、扶風、武功四個縣的大部分,兼有寶雞、眉縣、乾縣、永壽四個縣的少部分。而今,周原歷經河水侵蝕、切割,儘管名稱依舊,所指的範圍,卻已經很小很小了。



      路經一道深深的原溝,這是扶風與岐山的縣界。過一個蘋果園,不多遠,便是岐山鳳雛村的西周建築遺址。遺址緊貼道邊,已經回填,地面上新草離離,看去像一塊撂荒的地。自文王時代、甚至更早,直到西周末年,這裏曾是一片由庭、堂、室、塾及兩廂與迴廊組成的四合院式建築群 ── 根據建築遺跡勾畫出來的一幅復原圖,足教人驚異。溥彼周原,曾經成熟了一個綿延數千年的文明,腳踩在這樣一片沃土上,就不大有“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曠達,也不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悲慨,而是實實在在想尋找,尋找“天地之悠悠”的昨日之留,哪怕只是星星點點。



      扶風召陳的建築遺址比鳳雛要大,保護得也好。遺址周邊建了圍牆,原址同樣回填 ── 回填是保護,否則,經冬歷春,冰封水潦,很快就會蕩然無存。原址的一部分地面做了復原。遺址的前面,塑了一個古公亶父的立像,膝前繫芾,一手持龜甲,一手拄臿 ── 臿,好像是漢代的樣式。不很高的基座上,刻了《?》中的幾句:“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于?。”古公亶父未必“築室于?”,但他是在周原開拓基業的領袖人物,站在這兒,是一個很好的象徵。



      一路經過出土簋的齊家陂塘,看見好大的一塘水。曹瑋君指點?遠遠近近的各個方向──美陽、劉家、雲塘、京當,等等,都是出土重要銅器的地方。不論周原怎樣變化,這沉埋地底的銅器,總還是依稀當年。扶風白家村的一處青銅器窖藏,出土微史家族的銅器一百零三件,有銘文的,就有七十四件。著名的史牆盤,便是其中之一。盤有長銘二百八十四字,由頌揚歷代周王而說到輔佐諸臣,再說到君臣和諧才可以得“天”佑助,最後歸結到史牆各代祖先如何臣事先王。頌揚之辭未免誇飾,但歷數文武成康昭各王業績,與《詩》《書》等先秦文獻相合,可以互證、互補,它的重要,自不待言。



      這一回,臉對臉,看見了真的史牆盤。器身裏裏外外烏黑油亮,盤沿以下一圈長尾鳥紋規整秀麗,銘文字字清晰。它真真切切就在面前,教人一時間無由馳想。而這人與物的相遇,雖近在咫尺,卻又分明橫亙?邈遠的時間和空間。只覺得它竟接通了古與今的幽隔,雖然仍是幽隔,但歲月中失落掉的 ── 應該說,是氣象罷;史實,尚在其次 ── 究竟有了尋找、追問的一點憑藉。也許因為這相遇是在周原,是在周人的周原,所以這感覺,和在大都市博物館隔?玻璃展櫃的“參觀”,大不一樣。



      同時看到的還有折斝、師同鼎,又有黃堆出土的一件陽燧。陽燧是祭祀的時候用來取火的銅鏡,這一件只有手掌大的一點兒,上面綠鏽斑斑。曹瑋君說,因為鏽得太厲害,沒法取火,但做了一件複製品作取火試驗,中心聚焦的地方不過黃豆大的一個亮點,聚光好極了。



      還有幾塊銅餅,每塊差不多一斤重。曹瑋君說,這是製作青銅器的原料,在產地製成這種樣子,然後運了來,加工製作成銅器。那麼,詩中說到的“南金”,也會是這樣運來的吧。



      又有一件四璜組玉佩,玉質細潤,合了玉珠、瑪瑙珠、各樣玉飾,共六百件穿成長長的一串。它“消失”了多少代、多少世,偶然重返人間,竟然還是活生生的 ── 可以講述“佩玉將將”的故事,也可以令人想像出“巧笑之瑳,佩玉之儺”的一點風致 ── 因為它早把生命的因子灌注在詩裏,而詩是不曾消失的。



      歸途,過渭河大橋。渭水河床不很寬,只中心有一?淺淺的水。



      渭水和渭水的支流,是詩中最常提到的水。“居岐之陽,在渭之將”,“淠彼涇舟,烝徒楫之”,“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涇、渭、漆、沮豐沛的水量,曾為周原帶來一片溫潤、茂盛的綠。《河山集》中說,兩周時期的渭水,河床大約很淺,於是會有兩種景象:其一,若非河流流經峽谷之中或高峰之下,則在常水位時,河面必然相當遼闊,水勢也必浩淼;其二,河床既淺,侵蝕的基準面便相對抬高,河流兩側的侵蝕因此不至於十分嚴重,原面因此能夠保持完整,因此而有面積很大的周原、太原。



      河山不總是依舊。比起來,文字的生命反倒最長久 ── 河山孕育出來的詩,不是成為一個永遠的存在?



      生命和它一樣永久的金石,可以作證。



      很早就對文物有興趣,但很長時間僅僅是興趣而已。後來,承暢安先生之介,得與遇安先生識,於是可以常常請教考古學方面的問題。先生五十年代初與沈從文先生有過一段交往,有時會講起這一段交往中的故事。沈先生很早便採用了“二重證據法”來作文獻與文物的考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就是一個重要的成果。沈先生還有一篇題作《“ 瓟斝”和“點犀?”》的妙文,專講《紅樓夢》“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中的兩件古器,卻因此揭出文字的機鋒與文物的雙重奧義,由物的虛虛實實,而見出人的真真假假。讀罷令人擊節。也就在這篇文章中,沈先生希望有人結合文獻和文物對古代名著進行研究,乃至直接提出了撰寫《詩經名物新證》的課題。遇安先生說,作文獻考證和文物研究,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才是達到了一個高的境界,這樣的學問,才不是死學問。沈先生提出來的“新證”系列,的確是一個新的角度,可是直到現在,還沒有人去做。



      這“新的角度”,令人心動。從那以後,便有了“詩經名物新證”的醞釀與寫作,而遇安先生也因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直到付梓之前為它安排版式和賜序。



      這是書稿得以完成的主要動力。而經常的談話(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授課)也總是充滿收穫的,許多想法,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

     

      書稿涉及不止一個方面,為了儘量求得準確,而拜請了幾方面的專家審閱。陳公柔、吳小如、黃永年、谷林、陳樂民、徐蘋芳、傅熹年、李學勤、王世民、陳美東諸位先生,都曾審閱了書稿中的若干篇章,並且提出了切實而中肯的意見。



      需要查閱的資料很多,卻不是能夠容易找見,於是四處拜求師友。楊成凱、齊東方、李零、曹瑋、沈昌文、俞曉群、王之江、陸灝、陳星燦、鍾曉青、辛德勇、姚敏蘇、蔣恆、孫歌、劉躍進、吳興文諸君,都曾給予熱情的幫助。



      文學所提供了一方可以靜心讀書、寫作的樂土。文學所、語言所、歷史所資料室的師友,始終給予方便 ── 包括一再原諒我的“違章”,而這樣的方便,是完成這部書稿的基本條件。



      寫出第一篇《秦風.小戎》之後,便開始在《中國文化》連載 ── 劉夢溪先生始終的支持和鼓勵,是完成書稿的動力之一。



      李航同志幫助編製了附在書末的兩種索引 ── 在精疲力竭的最後階段,這樣的幫助,真是太需要了。



      最後,是楊璐君的熱誠支持,書稿才能夠以書的面貌問世。



      總之,友情是溫暖的,深厚的。而我更有一個始終可以獲得溫暖與支持的家。我覺得,我是幸運的。



      但仍然不免傷感:三年苦作,一“經”未窮,竟已皓首,沒有看見“燈火闌珊處”,卻已經“為伊消得人憔悴”了。

    ?
      記於夫婿授綏將及廿載之際

    ?




    其 他 著 作
    1. 大觀宋朝:風雅美學的十個側面立體
    2. 物色《金瓶梅》:活色生香的明代器物誌
    3. 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
    4. 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
    5. 物中看畫
    6. 曾有西風半點香──敦煌藝術名物叢考
    7. 桑奇三塔:西天佛國的世俗情味
    8. 藏身於物的風俗故事
    9. 兩宋茶事
    10. 唐宋家具尋微
    11. 從孩兒詩到百子圖
    12. 宋代花瓶
    13. 香識
    14. 詩經別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