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落葉下的正義之聲
韓國電影向來擅長改編犯罪案件,而且寫實力道之深,不僅震撼人心,更往往衝擊社會、改變現實。取材自2005年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性侵事件的電影《熔爐》,在上映期間引發排山倒海般的輿論壓力,最後促成司法界重起調查,國會通過一系列的防制性侵修法,學校也被關閉,由政府接管。
讀美玉這本宛如「監委報告」的書稿時,我想起這部由《屍速列車》主角孔侑演出的知名韓片,如果桃園少輔院買生枉死事件也能被改編拍成電影,是否可以帶來相同戲劇化的深遠影響?而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力量如此巨大,何嘗不是事件本身所體現的「悲慘世界」引發社會強烈共鳴,竟至催生以「熔爐法」為名的重大法案,改變了這個國家。
作為一個資深媒體人出身的現代御史,王美玉在這堪稱是她監委任內的首份報告書中繳出擲地有聲的成績,她詳細記載調查過程,認真爬梳事件始末,深入探討問題癥結,儼然是一股發聾振聵的正義之聲,令人激賞。在本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一位擁有超過30年媒體經驗的菜鳥監委,展現那鍥而不捨的調查功力,更可體會到一名來自貧困家庭的勞動子弟,對於艱苦的社會底層將心比心、感同身受的生命關懷。
從2014年平安夜過後一大早,看到雜誌的相關報導而動心起念,美玉似已註定要成為調查這個體制冷漠、官僚殺人的見證者,她引領著我們去追尋16歲少年的成長之路,如何在獄中出生,被送到育幼院,再歷經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學校教育,然後鬼使神差地來到少年輔育院,面臨他短暫人生中的最後磨難。
在這彷彿像電影倒帶般的故事敘述裡,美玉為我們勾勒了少年的悲情宿命,她這麼寫著,「對旁觀者而言,是再清楚不過的,不完整的家庭,不知如何求助的社會底層,弱勢只會一代比一代惡化。」一語道出少年一家三代如命運輪迴的無奈際遇。
對於少年之死的原委,美玉在抽絲剝繭的同時,不忘媒體批判精神,冷靜地直指問題核心,她說,「斷氣的地方叫病舍,其實是禁閉室,隔著一個iPad大小的洞口察看房內的一切。一個查不出傷口哪裡來,嚴重病痛的孩子,他臨終前被關這間狹小的幽禁空間,桃園少輔院前院長林秋蘭被約詢時一句「孩子是我們的寶貝!」真是無比的諷刺,大人的世界不僅無情,更是虛偽。
戳破虛偽矯情的體制文化,對官官相護、草菅人命的官場惡習提出嚴厲控訴,既是本書念玆在玆的宗旨,也是監委著手調查的目的。然而,倘若不是一路秉持春秋之筆,懷著俠義之心追查到底,我們或將無從知悉「少年之死」的斑斑血淚,遑論明白這場由孩子代替大人承受所有苦難的悲劇。
我曾與美玉在時報共事多年,深知她個性正直、嫉惡如仇,展讀這份監委報告書,她的沉痛之情每每躍然紙上。可以想見,在調查過程中,她對少輔院買生冤死一案的痛心、不捨,讓她誓言要追根究底、伸張正義,以告慰少年在天之靈。我想,這是她出任監委時承諾的實踐,也是她從未遺忘當記者初衷的印證。
美玉回憶初見周刊報導時,寫著這麼一段話:「他的死,有如一片悄然落地的黃葉,又被掃乾淨了。」就是這片落葉激起她心中的熱血,然後催促著她踏上調查之路,最終向這個世界發出了正義之聲。
?
中國時報政治兩岸中心執行副總編輯? 張瑞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