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諾思念茲在茲地強調制度?因為他相信這是影響每一個經濟長期成敗的最關鍵變數。1980年代之後,大量 有關交易成本與財產權的文獻出現,逐漸形成所謂的「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諾思在這場學術運動中是結合制度與歷史的主力,他不僅藉由在任教大學中邀請跨領域的學者進行研討,也為劍橋大學出版社主編「制度與 決策的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of Institutions and Decisions)系列叢書,這一系列研究著作成為新制度經濟學重要出版物,《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就是其中之一。
本書特別強調的是人類合作的問題──尤其是有關合作行為如何促成建立經濟體系獲致交換利益。這個問題也正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所撰寫《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的核心。制度的演進會創造有利的環境,有助於用合作方式解決複雜的交換,而促成經濟成長。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類合作都對社會有利。實際上,本研究除了解釋成功的情況,也同樣探討制度演進導致的經濟停滯與衰落。
有太多人影響本書寫作過程中觀念的形成,以致不知該從何謝起。本書初稿寫於當我獲得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補助在行為科學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 and Science)研究之時。林積(Gardner Lindzey)、史考特(Bob Scott)及幕僚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環境。我特別要感謝貝斯特(Carol Baxter),她耐心地引導我了解不少電腦的神祕,並且徹底改變(改進)了我的寫作方式。當年在該中心的學者如基漢(Robert Keohane)、克瑞斯納(Steven Krasner)、馬希納(Mark Machina)及索克洛弗(Ken Sokoloff),都有助我進行此研究。
在撰寫的過程中,我曾閱讀埃格森(Thrainn Eggertsson)對於新制度經濟學的精彩闡述所成的著作Economic Behavior and Institu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他的研究澄清我對許多問題的觀念,而且幫助我確立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