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另一個世界: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眼中的中國1961-1962(復古裸背線裝)

另一個世界: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眼中的中國1961-1962(復古裸背線裝)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623299
林西莉
李之義
貓頭鷹
2017年6月29日
250.00  元
HK$ 212.5  






ISBN:9789862623299
  • 叢書系列:貓頭鷹書房
  • 規格:精裝 / 400頁 / 23 x 17 x 3.08 cm / 普通級
    貓頭鷹書房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











    為何一個來自瑞典的女子能比你我更熟悉漢字文化,這是林西莉五十年前初次踏上中國土地的故事,是印證她深厚漢文化學養的由來。
    ★見證暢銷書《漢字的故事》作者林西莉初識中國的震撼與感動
    ★6大本日記、79封家書、250多張照片,記錄文革前夕風雨飄搖的中國
    ★名設計家黃子欽全書裝幀設計,以「復古裸背穿線精裝」再現舊時代風情

    •飯局中隨意閒聊的老先生竟是梅蘭芳!
    •踏進開封,每步所見均是《清明上河圖》的一景
    •途經湘江與流轉於中國大地,便能從中領略〈瀟湘水雲〉等古琴曲的深意
    •林西莉,一個來自瑞典的金髮女子,她眼中這樣美好的中國,其實正處於文革前夕、中國大饑荒的時期!
    •她有幸或不幸看見了什麼?是消逝的過去,還是能夠找到中國演變成今日樣貌的蛛絲馬跡?

    █偶然踏入一個悲劇中
      五十年前一列開往北京的火車上,一名髮色灰白的男子告訴來自瑞典的林西莉:「中國目前處在一種深深地悲劇狀態下,可能要過很長時間才能變成夢想中的那種國家。」
      其實,當時中國正處於文革前夕,風雨欲來的緊張局勢,貧困與飢餓糾纏著中國土地,青年下鄉、人民公社、大躍進摧毀平民的生活,政治鬥爭更使人活在恐懼裡。那是個人民啃樹皮、彼此監視的時代。

    █金髮女子的中國初體驗
      1961年林西莉到北京大學念書,當時有許多和她一樣的留學生來到中國,這是中國為了爭取外交,提供高額獎學金的結果,但這些學生往往在反悔之後無法離去…..在高度監視與政治正確的環境下,他們在學校裡學的中文,足以讓他們懂得閱讀一篇充滿政治正確的文章,卻不知該如何用中文買一顆雞蛋。

    █愛上這個古老大地的契機
      因而,林西莉一開始也為中國與歐洲的巨大差異感到震驚:「1949年革命成功了,一切都已經步入正軌,為什麼人民還會挨餓?今後怎麼辦?沒有人知道。」
      不過,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從最初的厭惡轉變為被中國深深吸引,關鍵始於古琴研究院那群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學者與音樂家,跟著這些大師學習,林西莉才真正接觸到古老的漢文化,也才能夠以不同的目光穿梭其中。
      她在國境上的小車站遇見自學法文的蒙古人;她與遭受政治迫害的老教授討論書法藝術;她在農村知道中國累積的野菜知識,讓時人度過長久的饑荒;她領略漢字之美,從此浸淫其中;她學會如何判斷青花的斷代,也和市民一起在市集觀賞雜技表演、到鄉間體驗土炕文化;她到租界區見證昔日的繁華與當時的破敗。從她的眼中,我們得以看見一個多樣的中國面貌。

    █林西莉筆下珍貴的中國回憶
      文革這個時代巨獸啟動前的中國,早已一去不復返,今日中國各大城市成為高科技與工商業中心,上海的繁華更非當初蕭條的樣貌所能相比。五十年前偶然來到中國的瑞典女子林西莉,用兩年時間記錄文革前風雨飄搖的中國那珍貴的一刻。這是她與中國最初的邂逅,從此開啟她與中國一生的緣分。在八十三歲這年,她將這些昔日記憶化為文字,寫下一個外國眼中的中國,並用珍貴照片回看消逝的往日時光。

    好評推薦
    如果你喜歡何偉的《尋路中國》,你一定不能錯過這位以《漢字的故事》著稱的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的《另一個世界》。有人說她就是「六○年代的何偉」,但我覺得她更具有歷史代表性。──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如果跳過了林西莉所親眼目睹的一九六一年,我們或許將難以理解中國左翼革命好不容易成功,又極其艱難地通過了韓戰的考驗後,為什麼竟會完全悖離了三○年代所規畫的理想藍圖?而這又如何左右了當代中國的走向。──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作為台灣讀者,我們因她而見證了一個荒謬的時代。那樣一個舉國癲狂是如何可能,又是如何在任何生活的細微處被接受奉行。《一九八四》的情節真實地上演。一方面這是理解中國的重要材料,另一方面,則是理解林西莉之所以對中國文化結下深厚情緣的原因所在。──陳穎青╱資深出版人

    透過林西莉的記錄,可以看到政治鬥爭與國際霸權爭奪角度下所看不到的社會風氣與情感心態轉變,原來在歷經三反五反與整風反右運動後的中國,怯弱盲從與下凌上、黨高於家的意識,已是種集體心態,這些伏流,才是誘發文革洪水發動的潛在力量吧。
    ──莊德仁╱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博士,北市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推薦序 在「新語」全面來臨之前:一個中國關鍵時刻的切片
    推薦序 林西莉的中國記憶

    序:確有其事嗎?

    初識中國
    北京大學
    北京郊區
    長城
    古琴研究會
    故宮與北海公園
    城牆內的北京
    天津一瞥
    在中國旅行
    長江三角洲:上海、蘇州和杭州
    廣州和一次長途旅行中的對話
    黃河岸邊的佛像、大煙囪和沙塵暴
    武漢花山人民公社和株洲的船 一二三

    台灣版獨家附錄 一九六二年之後,台灣與中國
    譯者後記
    作者簡介





    在「新語」全面來臨之前:一個中國關鍵時刻的切片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我向來喜歡看西方人撰寫的中國遊記。從《冰島漁夫》的作者、也是法國海軍上校皮埃爾•綠蒂(Pierre Loti)的《在北京最後的日子》,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 Pr ?ek)的《中國• 我的姊妹》,到《紐約客》駐北京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的《尋路中國》、《甲骨文:一次占卜現代中國的旅程》等等,他們彷彿是藉由一雙異國之眼,隔著距離,反倒更能一針見血道出我們往往視而不見的真相。

    如今林西莉的《另一個世界》又再次為我們提供了一扇窺見中國的門窗,而且她所經歷的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二年可以說是至關重要,這個時間點恰正是中國經歷了艱苦的韓戰,以及一九五八年發動「大躍進」之後所導致的嚴重饑荒,全國上下因此瀰漫著一股苦悶的高壓氛圍,而在現實生活中物質條件又是極度的貧乏。當時還不到三十歲的林西莉從瑞典遠道而來學習中文,目睹到的卻是一個死氣沉伔的國家。

    在《另一個世界》這本書的開頭,林西莉難掩對中國的失望,她描述自己所身處的北大就像是「一所填鴨式的小學」,充滿了「虛偽、謊言和沉重的宣傳氣氛」,而外國的留學生如果不是因為領了政府的公費,早就立刻打包行囊返回自己的家鄉。然而隨著林西莉的腳步逐漸踏出大學的圍牆,來到了北京的胡同深處、郊區農村,乃至加入了隱身在北京護國寺街一個四合院之中的「古琴研究會」,開始學習古琴以後,她才終於向我們展示了真正的「另一個世界」:一個掩藏在政治口號表象下的庶民百姓日常生活,以及深深扎根在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傳統文化。

    換言之,《另一個世界》點出了當代中國表裡不一的矛盾、複雜和悲哀。林西莉在書中描寫了一個從一九二○年代末期就參與中國左翼革命的溫斯爾教授,一九四九年解放之後他留在北大教書,但六○年代社會瀰漫僵化的教條主義、監視迫害,以及令人絕望的經濟狀況,都一再讓他感到愈來愈加迷茫。「這些都不是我們奮鬥的目的,」溫斯爾教授悲哀地說,「三十年前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完全另類的社會。」然而那個「另類的社會」永遠沒有到來,即使改革開放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它依然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夢想。

    所以如果跳過了林西莉所親眼目睹的一九六一年,我們或許將難以理解中國左翼革命好不容易成功,又極其艱難地通過了韓戰的考驗後,為什麼竟會完全悖離了三○年代所規畫的理想藍圖?而這又如何左右了當代中國的走向,乃至到了已經相當資本主義化的今日,它集權的本質卻仍如此的堅固頑強,一如林西莉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經見到的,這是歐威爾《一九八四》在現實之中活生生地上演,而直到今天,這齣戲尚未落幕。

    林西莉經由她的西方之眼,加上深厚的國學素養,往往不需要艱澀的理論,從日常生活中就能夠敏銳地揭露問題的核心。譬如她描寫北京大學的學生宿舍,一個小小的房間中就擠進了六到八個人。林西莉訝異中國學生竟能甘之如飴,因為「有自己的房間或是與人合住,並不是中國學生追求的最終目標」。而她也進一步觀察到:「他們絕大多數人害怕孤單,很多人從沒在別人視線以外獨立生活過。對他們來說,集體構成生活本身的基礎,群體帶給他們安全感。」所以通過現實生活的小小細節,林西莉便精準地道出個人主義在中國之所以無法發達的原因。

    她也意識到在這個時間點上,中國的語言正在產生劇烈的變化,一種官方創造的新的語言正在誕生:「改造思想,一個活生生的頭腦被打破,而填進合適的因素。不僅要學會說我明白了,還要含淚說『愛』。」她把這種語言稱之為「新語」,這是一種被嚴格限定使用範圍的語言,是全面控制思想的工具。這種語言滴水不漏,只能表達當權者允許的東西,不可能批評當權者,因為裡面沒有這類文字。這種「新語」讓中國的知識份子啞口無言,而如今它沒有死去,還依然活躍在媒體、網路和一切和文字有關的媒介之上。這種「新語」改造了中文,它摧毀了自由的可能,以及想像和創造的潛力。

    在《另一個世界》中,林西莉關注的是「新語」還沒有掌控的角落,在那兒還殘存著這塊古老大地的活力。於是林西莉的眼光從北大的課堂講台,開始轉入北京胡同的日常生活之中,從王府井、天安門、長安大街,到最具庶民氣息的前門、大柵欄、天橋、珠寶市大街,她鮮活的文字搭配攝影機鏡頭,詳細記錄了北京這座古城原汁原味的面貌。

    然後她繼續往南行,來到上海,那時的浦東還是一片荒涼,「大世界」仍然像一九二○年代郁達夫所描寫的,上演的是各種中國傳統表演藝術,從雜耍、京劇到木偶戲。她的足跡還繼續南來到蘇州、杭州,運河上面仍有舟楫頻繁地往來,繼而她又到河南古都洛陽,當時的龍門石窟除了她之外,幾乎見不到什麼遊客,彷彿被人給遺忘。

    而那時也沒有人料想得到,幾年之後,便會有一場更加酷烈的鬥爭來臨。在文革瘋狂席捲中國、摧毀傳統,「新語」從此全面滲透到每一個人的大腦之前,林西莉記錄了底層中國最後的溫潤人情,即使在那時已經隱隱浮現了許多令人不安、黑暗的斑點。




    其 他 著 作
    1. 漢字的故事(暢銷十周年紀念版)
    2. 古琴:瑞典漢學家林西莉邂逅我們的三千年文化(暢銷九周年紀念版,附贈全新曲目)
    3. 漢字的故事 China: Empire of Living Symbols
    4. 漢字王國—講述中國人和他們的漢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