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收在這本文集裏的是我多年來對文學寫作的看法,多有感想和期待,少有評判,最初的書名是《霧漸漸散的時候》,那時常常坐在各式各樣的文學研討會裏,聆聽、思考,心存盼望,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陽光照亮的清晰景象甚少出現,追尋時,總是舊霧散去,新霧又起──文學直接或間接反映的原本就是我們的現實人生。
這本文集卷一:一半是整理、歸納臺灣文學自一九四九年五十年來的重要作品的書序,一半是我在文學研討會宣讀的論文。討論以小說為主,因為小說自成個體,主題、結構各有特點,且多已譯成英文,討論時容易溝通、說明。是我綜論那些年小說和散文創作的重要主題和走向。當年西方的新批評是主流,以冷靜分析為主,我的論文中投入感情較多,評論時不用任何「主義」的術語,又常憂國憂民的,實在跟不上潮流。
卷二:是我的書評。我最早寫的一篇是評司馬中原的《荒原》,名為〈震撼山野的哀慟〉,在此集中又收入〈百年蒼茫中──荒原狂風沙再起〉,因為增加了資料。登在台大外文系創辦的《中外文學》月刊,大約因為我是創辦者之一,他們既向我邀稿,不得不登,有些不太在乎文學理論的讀者對這篇又「震撼」又「哀痛」的文章反應不錯,那位冷臉的主編竟然問我,「你還有沒有這樣哭哭啼啼的文章給我?」此語令我停筆十年,正好投入心力去編選英譯、又花三年課餘時間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選集•臺灣編》,一九七五年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出版社發行;全面閱讀,編選了九歌「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五本,一九八九年出版。
英譯促進外人對中國文學了解,是我平生志趣之一。
我由臺大退休後,因友情接下主編PEN(國際筆會)《當代臺灣文學英譯季刊》十年,隨二十世紀而終止,但是我一生更大的心願卻遲至八十歲之後才能實現。
在臺灣眾多作家中,我只有緣寫了二十位的作品,因為自己並不以評論家自居,所以只選寫確有興趣的作品。
我也不能稱這些文章是評論,我半生主修且講授英國文學,曾有深入認識西方文化的喜悅,也曾苦修過眾聲喧嘩的新文學批評理論。因為英譯興趣而回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有一種遊子還鄉的歡愉,由這些書而努力用中文寫作,我不能說是個全然冷靜的評論者。
如同英國詩人奧登(W.H.Auden,1907-1973)說他無法客觀地評估哈代 (Thomas Hardy,1840-1928)的成就,因為他曾經強烈地愛上了他的詩。
也因此,我很重視寫和讀的真情,如王嗣奭評杜甫的〈無家別〉:「目擊成詩,遂下千年之淚」。
生當今世,像我這樣的人,也可能是最忠誠的讀史者。
感謝九歌出版社蔡文甫先生,二十年前勇敢地出版此書,雖然明知書評讀者有限。而今有更勇敢的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要出新版,也許有了新的感悟,覺得不能任由書中這些人──寫者、讀者、評者──被遺忘,在愈來愈濃的霧裏,應該把他們帶到陽光照臨的地方,給世人看看他們活過的悲欣世界。
我一生漂泊,因工作來到台灣,至今整整七十年。日升,月落,文化之路悠長,希望我讀過、談到的這些書,不要二度漂流。
齊邦媛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