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兩邊看法如此不同,真叫人無所適從。那社會大眾、政府政策又將何去何從?」
以上是某社會領袖,在知道「2016年,百位諾貝爾獎得主支持基改」後的感嘆,因她才剛從反基改者學到相反的觀點,而信以為真;現在的她快「精神(認知)錯亂」了。
類似地,2013年,經濟學者馬凱之文〈分裂的「知識分子」是分裂國家的禍根〉,感嘆學者選擇性地發一面之詞,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令非專業者不知所從;國家百廢難興,因力量投入對抗而相互抵消。
筆者服務於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親睹發展科技的困境與希望,例如,當年,李國鼎政委的心志:「我生在憂患環境,塑造了我的人格,自然把國家歷史的恥辱帶到個人心境深處,影響我一生的志業,使我對國家的觀念和責任牢不可破。我希望國家進步的心很急切:『人家能,我們為什麼不能』。」不幸地,就在發展近代科技略有基礎後,在三個科技議題上,不少反對者鼓吹甚力,而媒體與民代也跟著恐慌與抗爭,結果,傷害個人健康、社會和諧、國家進步甚巨。瞭解實情的科學家,當不忍見此慘狀,而需出面澄清相關科學知識。
筆者努力公益,常想《櫟園書影》所說:「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科學家隨時不可或忘,所有科技作為,最關心的總是人類福祉,則我們心力的成果,將是人類的祝福,而非詛咒。
─ 愛因斯坦,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演講,1931年
危機就是轉機嗎?1859年,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歷史小說《雙城記》,開場的引言: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