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宛如修行的漫畫家
吳念真(作家、導演)
這輩子最佩服也最羨慕會畫畫的人,尤其是那種會用圖畫說故事的。
小時候雖然也跟著瘋《四郎真平》,但現在想起來彷彿只是少年時期某種英雄崇拜,過癮但缺乏感動,而迄今難忘的反而是童叟先生在國語日報上連載的《我們六個》(確定的篇名相隔將近六十年,如有落差還請原諒),也許故事背景和當時貧困的生活環境接近,因此即便當時只是八九歲的年紀,卻曾多次看到動容、流淚。
幾年前意外地看到一篇漫畫的試閱版,故事背景是一間老式理髮廳,男主角的造型有點頹廢,主要的顧客大部分是附近的老人家,每張臉好像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然後,有一天闖入了一個女孩,說是男主角同父異母的妹妹…
這樣的場景和人物一看之下腦袋裡忽然就冒出很多情節出來,一如當年看到弘兼憲史的《人間交叉點》和《黃昏流星群》,覺得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集的可能性太高了,於是做了一個生平第一次的決定,打電話到出版社詢問購買改編版權的可能性,沒想到早已有其他製作公司捷足先登。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阮光民這個漫畫家。
阮光民那本叫《東華春理髮廳》的漫畫之所以會讓我會有改編的衝動,我想就和《我們六個》一樣,他們都傳達著濃烈的時代氛圍,以及作者對那個時代的平民百姓生活面貌的理解和關切。
不同創作者面對同樣時代都會有不同的思考和著眼點,當然也會運用不同的表達形式,而阮光民一直以來偏愛的好像都是寫實風格,包括他最近的《用九柑仔店》(說來也巧,幾年前我也拍過一個短片,說的也是柑仔店,片名也極其類似,叫「有家小店叫永久」)。
這回這個以寫實為基礎的漫畫家要出書了,他用文字敘述了自己成長以及為何選擇漫畫這個行業的完整軌跡。
讀完他的大綱初稿…我不得不承認雖然相識但並不熟稔的我們兩個,年齡也相差將近三個世代,但似乎有著類似的基本性格,那就是對「人」本能的好奇與興趣。
也許我們並沒有能力去幫助、拉拔或鼓舞誰,但卻好像都很樂意以自己有限的方法讓更多的人來認識某些我們覺得值得被認識的人。
想跟小阮說的是:人生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幸福的,而能讓人家透過你的敘述認識更多的人,那是難得的福份,所以即便困境、空乏如影隨形,且就把它當作是一種任務、一種修行吧。
共勉之。
時光的縫補師
蔡南昇(名設計師)
一早起來,隔著工作室窗子往下看,公園裡一個上班族眼神放空坐在椅子上吃著早餐,不知道在想著什麼,下一秒他回神像醒了過來,站起身是要去工作了。
那只有在某些片刻一閃而過、茫然空洞的眼神,常常吸引住我。如果用漫畫的語言,該怎麼把這件事轉換成鏡頭呢?基於過去從事漫畫工作時的習慣,總是不自覺地在腦海中替別人編造起了人生,想用畫面捕捉那些不可言說的感覺。
這也是我向來喜歡閱讀漫畫更勝於觀賞動畫、電影的原因,除了過程可以自己掌握節奏外,在同一個頁面裡,每一段線條、分格、鏡頭彼此都有特別的意義在。
我相信每個人隨著從事的工作,思考都會形成特定的慣性,對於理解人與事各有不同的角度。同樣是詮釋劇情,常有人認為漫畫家與影片導演是類似的工作,但我覺得漫畫家的視角與導演的有著很大的差異。
常有機會談起過去和光民一起工作的那段日子。
每當回想第一次進工作室見到他的情景,又會習慣性的將這些往事格放、停在某些表情上,接著一格格塞進記憶的櫃子裡,偶爾打開來看。儘管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仍會想起那個躁熱的夏天、四樓破舊公寓,他穿著背心手持沾水筆從漫畫堆裡走出來的模樣。
如果這是影片,過程便是線性且伴隨著聲音。不過我們還是習慣漫畫式的思考,漫畫的時間性常常要我們停駐,甚至回頭,畫格週圍有著裝飾性的狀聲字,細心刻劃的背景藏著無數線索──漫畫家腦中或許就是塞滿這樣瑣碎的片段吧。
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光民作品,你便能理解他對於細碎的情感為何如此珍視,感受出他不只對你說些故事,畫框裡那些沒有言語的演出更是重要的部分。
每個漫畫家作品裡都有關懷的主題,以光民來說,對於缺憾與不完美的描寫經常反覆出現在他故事的基調裡,但我從不認為他對人性是悲觀的,他最後總會讓你看見溫暖、對過去的和解與釋懷。
光民常以定點場所去發展周圍人的各種故事,理髮廳、雜貨店??都是小時候你我記憶中的場景、親切的街坊鄰居。這些看似稀鬆平常,但人與人之間卻常可見現代社會裡少有的真誠互動,這些題材的靈感也都源自他童年的經驗和觀察,他以畫重現心中美好的年代,試圖像座橋梁連結著舊有珍貴的精神給別人。
光民有如時光的縫補者,也像是持著畫筆的魔術師,讓你想起小時的玩伴、分開的戀人,或者無法再見到的親人與朋友。他用虛構的劇情藏著真,而我們藉他把遺憾補起,想起過去真摯的情感,終於鬆開心中的幽靈並得到安慰。
師仔的榮耀
賴有賢(漫畫家)
算算光民八十六年進工作室到今年剛好過了二十年,如今光民已是年輕ㄧ輩創作、出書最穩定,也最受歡迎的漫畫家,更是台灣漫畫新生代人氣與實力兼備的代表性人物。
回想起第一次光民跟他父親從斗六來台北工作室的畫面,當時光民父親很誠懇的把他的小孩委託給我,也開啟了光民入行的漫畫人生,ㄧ句「師仔」拉近了我跟光民六年多的師徒緣份,當時我正在東立出版社同時連載《真命天子》、《小和尚》漫畫。 剛當助手的光民很快就融入工作室的趕稿環境,對交給他的工作更是快快上手!舉凡背景的刻畫、貼網、上墨線、塗黑等工作都能得心應手,表現出色。同個時期還有南昇、阿維、小龍、小新,如今都是在不同領域中有所成就的ㄧ群佼佼者。
助手生涯是成為漫畫家最佳的學習歷練,助手要學的不止是漫畫家老師的畫漫畫技術,更重要的是學會老師對漫畫創作的理念、時間管理,還有做人做事的態度。 畫漫畫最重要的是會講故事、會分格(分鏡)、會表演、懂節奏、畫面構圖、文字對白、角色魅力塑造等??助手在處理漫畫家的原稿草圖,以及從無到有真實呈現的構圖中,最能貼身、第一手快速吸收到以上能力。耳濡目染下,光民在助手的六年多裡累積了當漫畫家的能量,隨著畫出自己的原創作品、嚐試比賽,在各大比賽中拿下無數第一名的好成績,為未來出道做好準備。
在這裡也感謝光民六年多來的幫忙與付出,《真命天子》、《小和尚》漫畫能受到歡迎,有很大功勞是你在助手期間對作品注入了你的天份,不論背景的刻畫設計,還有完稿的精緻度與細膩度都大大為作品加分。我們慢慢形成的絕佳默契,只需我畫出簡單透視線條與大頭人位置,光民就能精準畫出我要的畫面,而且有更多驚豔在裡面,這都源於光民的漫畫理解能力與天賦,深具火侯。
光民作品擅長人性的描寫與草根故事連結,畫風自然具親和力,作品有《東華春理髮廳》、《幸福調味料》、《天國餐廳》、《用九柑仔店》、《警賊》、《鐵道奏鳴曲》等,創作不斷,得到很好的成績與口碑,在台灣漫畫界擁有一片天。恭喜這個來自南台灣的鄉下小孩,身為「師仔」與有榮焉。好好在創作這條路上發光發熱吧,真心祝福你,加油!《阮是漫畫家》是光民漫畫人生最真實的心路歷程,是喜歡光民的讀者紛絲必須珍藏的一本創作集,推薦給你∼
後語
最後一哩路
臉書上常有人分享勵志文,講述很多成功例子或是經過一連串失敗終於成功的人,說了很多他們為人處事的法則和方法,搞得像武功秘笈,從外功的第一式到內功的心法。我沒有排斥這類文章,相對的這是一種讓人感覺到希望的媒介,有個成功在前頭當信仰方便保持腳步。
在入行之前我也是抱持信仰,希望能夠像某位漫畫家一樣。後來隨著遇到的各種情況,逐漸體會了按照成功模式反而更無法做出些什麼。如果成功可以像個模具那麼容易複製,世上就不會有失敗了。所以成功人士在分享經驗時,把它當成故事就好,千萬別當成你的行為準則。
助手時期,說故事與分鏡方式會特意模仿老師,因為老師這一套在業界是成功的,可是久了發現自己完全像是部複製機器,明明造型不同,台詞也不同,但旁人就是看得出我在模仿老師的套路。畫畫過程中模仿是必須的,甚至不只是畫畫,例如在各項運動中,我們也會模仿有名的選手做出相同的動作,我想這是天性,可以歸類為進步或贏得認同的一種學習,等有了技能基礎才漸漸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當然也有人始終沒有創出自己風格,不過這都無關緊要,至少已經走在學習的這條路上了,已經透過模仿學到了技術、得到了體認。但是把模仿獲得的能量內化後,再呈現出自己的表演方式,這是一哩路。很短但也可能是很長的路。
如果要細分,一哩路可以是從開頭的空想到拿起筆畫;從拿筆畫走到完成草稿;從草稿走到完稿??用說的很簡單輕鬆,實際上光從空想到拿筆這段路就蠻崎嶇了,所有創意和創作要想出開頭並不難,難的是如何接續。我也畫過不少起了頭然後走不下去的漫畫,有時整理稿件時還會發現它們躺在紙堆裡,常常順勢看一看回想一下過往,就像在看舊照片一樣,看完又再把它們埋回去,我想滿多漫畫家都會有類似的經驗。開頭草稿一直到草稿完成,整個過程很像行走在田地的阡陌上,在一頁裡安排分鏡如同在一塊地分割區域種植,每一頁接續每一頁,該轉折,該鋪梗,該呼應,是很傷腦筋的。以一般周刊一回十八頁計算,也就是完成了十八頁還有下一回的草稿十八頁之後,還有很多十八頁在等著,一開跑就是漫長的馬拉松賽了,所以真佩服那些一直在連載線上的漫畫家,那次和《小日子》訪問吳導的辦公室,看見弘兼憲史送他的簽名。吳導順便跟我提了他們的對話,弘兼憲史說現在他畫圖有比以前輕鬆了,可以睡滿五個小時了。接著又說,他家裡三年前裝了按摩浴缸,但他到現在都沒用過。從吳導的轉述就知道,日本線上漫畫家的日子過得有多硬。
草稿完成之後是完稿了,完稿包括上墨線、貼網點、修台詞,我則是偶爾會在這階段重新調整分鏡,等於是把之前跑過的路線又再重跑一次,花的工時不亞於草稿階段。草稿的精力主要是花在安排劇情、節奏與分鏡的思維上,完稿則是花時間與耐力,雖然目前的電腦軟體已經進步到有現成的背景圖、速度線、效果線可以輔助很多後製的畫面構成,甚至也有漫畫家從草稿到完稿都在電腦上完成,只是但花費的工序與精力還是相同的。除非未來發明一種光用腦子想分鏡便能畫出來的機器。無論如何,在發明之前漫畫仍是一哩路接續著一哩路,一個段落好不容易結束,休息一下又要展開下一哩路。
剛剛說的是作者在構思畫圖上的路程,假使再把鏡頭拉遠一些,就能看見作者走在漫畫這條路的步伐。創作很難跟建築一樣,無法按部就班進行,房子就會佇立在面前。漫畫也不是畫得多或是用心畫就能有同等值的回應。或許畫技和說故事會因此進步,但仍不是漫畫之路的成功保證。所以呢,走在這條路上常會抱持懷疑,懷疑自己的能力、質疑這條路的環境,當付出與回應不成正比時還會想繼續嗎?完成作品當下有很大的成就感,但作品推出後的迴響不如預期的話,是否承受得住成就感瞬間瓦解?這種挫敗不是只有作者,是連一起幫忙的團隊也會受到影響。面對這些還能重振信心、邁出下一步嗎?
「無奈」,也許是創作路上要學會怎麼咀嚼、消化、排出體外的技能。
幾乎每場訪問都會有兩個固定被問到的問題。一個是:你會鼓勵人從事漫畫這行業嗎?另一個是:你對新進的漫畫家有什麼建議?
我的回答通常是,當然鼓勵呀!可是要先想好養自己的方法,不能因為你要做夢想的事而拖累身旁的人,那太自私了。當然,如果家裡超有錢那就沒關係,也許你還可以投資很多漫畫家。第二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如我一開頭說的,一個人的建議不一定適合另一個人,不過,我敢肯定有個建議絕對錯不了,那就是多看、多想、多畫。
請原諒我把漫畫這行業說得這麼藍(BLUE)。也許沿途上會有一起走的伙伴,但畫圖時終究還是得面對孤單;想故事是豐富精采的,一旦落到工作就滿單調的。工作大多時間都是低著頭,默默的做,前方很難有明顯的燈塔導引??不過,總會有風景在等著我們。
最後要謝謝大塊文化,心臟很強的鼓勵我用文字來說故事。大家眼睛辛苦了!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