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定價117.00元
8
折優惠:
HK$93.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都市建築與文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93915
孫全文
五南
2017年10月28日
140.00 元
HK$ 133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1193915
叢書系列:
藝術系列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藝術系列
分
類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理論
同
類
書
推
薦
CSI見築現場第六冊:營建成本管理「從投資評估、預算執行到資金流量分析,全期掌握利潤」
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
圖解S造建築入門:一次精通鋼骨造建築的基本知識、設計、施工和應用
當代建築剖面學:8大類型小史全覽,精準掌握建築結構、材料與空間性
內
容
簡
介
都市,是當代許多人生活與居住的場所,其中的建築、街道、文化遺產、景觀規劃等,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有關都市建築的概念,是作者在本書中最想要強調的議題。都市建築與都市計畫應將兩者的專業領域妥善結合,才能更有效地改善及提升都市環境品質,解決文化資產的保存問題。
此外,台灣的現代建築思潮與理論,大量受到歐美建築文化和科技的影響,我們應當也要將眼光放回自身的文化特色之上,將其適切地與西方科技及現代性空間形式融合,積極追求建築文化的主體性。
在探討當代國內外建築思潮的演變中──
建構「都市建築」的重要觀念,思索其與「都市計畫」適當整合的可行方向。
喚起對於建築文化主體性的追求,以及對現代建築、文化資產與社會意識的重視。
?
目
錄
第一篇 都市建築
1.重建國內「都市建築」觀念之迫切性
2.現代建築與社會意識
3.台北建築三十年
4.台灣的鐵皮屋與城鄉風貌
5.論「舊環境中新建築」之設計原則
第二篇 當代建築思潮
6.綠色魔法學校所傳達的訊息
7.高跟鞋教堂只是玻璃高跟鞋
8.建築符號取向之侷限性
9.以建築史的觀點,論資訊時代之建築
10.構築的本體論
第三篇 文化資產保存
11.中國建築遺產保護之原真性問題思考
12.歷史建築再利用之保守性與創造性
13.歷史主義抑或現代主義?論歷史環境中的現代建築
第四篇 東亞建築文化
14.李承寬與台灣的追隨者
15.韓國近代建築發展與文化認同
16.東亞傳統民居的建築原則對現代住宅之意義
附錄
17.尋求亞洲的都市設計方法
18.Some Thoughts on Regionalism in Taiwan and East-Asia
?
序
序
本書是作者近十年以來,在國際研討會以及建築雜誌上所發表的論文及文章,匯集而成。本書中的內容大約分成四個主題:都市建築、當代建築思潮、文化資產保存,以及東亞建築文化,這些前後相隔十年左右的文章,如今看來,多少有點過時之感;但至少由此能多少看出,作者對當代國內外建築思潮演變的立場與態度。
都市建築的概念,是本書中作者最想強調的議題。都市是人類主要聚居場所,如今都市化極為迅速的時代裡,避開都市只談建築,就失去其適切性。但在台灣,由於專業分工趨勢極為普遍,而科技整合普遍欠缺的情況下,都市計畫與建築的專業領域嚴重疏離而失衡。譬如,提升都市環境品質的都市設計專業,始終不易融入都市計畫過程中,甚至都市設計究竟是建築抑或是都市計畫的專業範疇,在觀念上、法令上也無明確定論;導致台灣城鄉環境的惡化、都市交通混亂、都市景觀品質惡劣,以及違章建築氾濫。如何從根本上改善台灣的都市環境,其最有效的途徑恐怕是在教育上、法令上,參考歐洲國家,將都市計畫與建築融合,使都市計畫師受到充分的建築基礎教育訓練,並在都市計畫過程中,開放建築師、都市計畫師、景觀建築師,充分參與合作。
其實,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雖然三十年來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目前最大的瓶頸在於,文化資產的保存與都市計畫嚴重脫節。如何將都市中的古蹟及歷史建築,與鄰近的道路、建築,以及景觀,加以協調和結合,是目前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所面臨的核心問題。為達到此目的,都市計畫中必須更積極地將文化資產的保存納入都市計畫中的主要項目來規劃,才能使古蹟及歷史建築周邊交通與景觀問題,獲得積極性、創意性的解決。
本書中,作者也試圖喚起國內建築人對東亞建築主體性的關懷。由於台灣的現代建築,思潮與理論,幾乎籠罩在歐美建築文化及科技的影響,使擁有數千年歷史文化傳承的東亞建築,若永遠跟隨歐美建築的傳統及價值觀,可能失去發展與我們文化根底相融和的建築之機會。建築與人性及自然和諧,是建築永遠背負的使命,也是東亞建築文化的無形遺產。追尋東亞建築的主體性,並非指懷舊式的折衷形式或偏狹的地域主義。它應是融合我們的文化遺產和西方科技與現代性的空間形式。鄰近的日本及韓國建築師,早已開始追求其建築文化的主體性,我們也需要對此目標加把勁。在附錄中,加上一篇韓國首爾大學李石貞教授的文章,也是作者試圖將此趨勢揭示於讀者。
最後,要感謝張哲夫、陳勝彥、王立甫、蔡元良、張清華、陳良全、趙力行、郭文豐、徐岩奇、林東憲等建築師在百忙之中,接受作者之訪談,加深作者對台灣建築發展之了解。同時,對於本書的出版給予財務上支持的李浚熒、王銘鴻、周宗憲等三位建築師,也表示由衷的謝意。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中華文化與現代建築
2.
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
3.
台灣傳統都市空間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