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頃,心電圖心跳飆升到兩百多,
維持數秒,
而後逐漸下降,
降到七十,五十,二十,五,
零……
維持數秒,
而後逐漸下降,
降到七十,五十,二十,五,
零……
本書藉由敘事醫學相關作品的集結,期盼讀者能有機會透過疾病敘事的閱讀,聆聽他者(the other)的聲音,了解每位病患、家屬、與醫療工作人員所處之困境、兩難與無奈。透過良善的醫病溝通模式,減低病患、家屬,甚至醫事人員的悲傷與無奈,並重新建構其價值觀以找到個人生命意義以及情感歸屬與出口。
「若是一位醫療人員不再為死亡哀傷,我想,他也許只能稱為一具會處理病患的機器。」——曾馨慈
「其實在現實中,我們也時常用一貫的回答、相同的行為或是熟悉的笑容作為掩飾自己內心真正想法的面具。有很多時候我們戴上面具是為了要保護自己、更有時候是為了保護別人,抑或只是為了營造別人期望看到的自己。每個人戴上面具的原因和目的不盡相同,為唯有展現真實的自我、敞開心胸,才有可能摘下面具,用自己的皮膚好好呼吸這個世界……」——趙勻
「急診的急救現場常常面對的就是血淋淋的戰場,地板上滴落的血跡、沾血的紗布四散,急救台上零散的空藥瓶及針具,處處顯示醫護人員方才進行奮戰的努力。但並不是每次對生命的渴望都能換得搶救後的奇蹟,不管是給氧、打入升壓劑及心肺復甦,用盡了醫療有限能力的全部,卻仍見不到心電圖上如希望升起的波幅。那種連想要幫助都無法給予的感覺,即使我不是主要急救人員,也感受得到那凝滯的氣氛,很無力。」——張芳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