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體貼父母的辛勞
小時候,我的阿公很有生意頭腦,開了一家糕餅店,不但賣傳統的糕餅,還賣麵包和蛋糕,在那個還沒有大賣場和連鎖店的時代,生意好得不得了。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很幸福,隨便都有東西吃,我只要在媽媽飯菜煮好前大喊肚子餓,大人就會同意我拿點心吃。當然,倉庫裡的蝦味先和乖乖,也不知被我偷吃掉多少包,更不用說什麼捲心餅、夾心餅、牛奶糖、薄荷糖……,對我來說都是稀鬆平常的點心。
我的同學都超級羨慕我,尤其是那些家裡務農,需要到田裡幫忙種田的同學;可是我卻更羨慕那些爸爸是醫生、公務員或老師的孩子,因為他們在家無所事事,寫完功課就可以玩,不必幫大人工作。
事實上,我的幸福背後隱藏了不為人知的辛酸——我得幫忙做事,例如:清理烤盤(五十個),給麵包和大餅裝塑膠袋(幾百個),給紅龜粿上顏色(上千個),洗大桶子(八個)、蛋糕模具(上百個)等,這些技術性很低,卻繁瑣而重複的工作。老實講,每次都是爸媽不停催促,我才會很不情願地去做,因為那工作枯燥無趣,又很耗時間,害我不能玩,也看不到想看的電視節目,使我生悶氣、發牢騷、不自覺地頭痛。家裡請了五個師傅,並不缺人手,但爸爸卻堅持要我去做,他說:「我小的時候要種田、煮豬菜餵豬、清掃豬大便、去野地裡放羊。你媽小時候要背著還是嬰兒的小阿姨餵雞鴨、洗衣服、煮飯菜。在我們那個年代,每個小孩子都忙得不得了,你做這些算是輕鬆的了。」是嗎?我還覺得爸媽小時候的工作比我的有趣百倍呢!
那時我不懂爸爸的用意,心裡還埋怨他虐待兒童,俗話說:「人在福中不知福。」大概就是像我這種情形。
一直到我漸漸長大,才知道爸爸用心良苦。原來他怕我不懂得大人的辛苦,將一切所得視為理所當然,變成一個不懂付出,只求享受的自私鬼。
等我當了老師,發現現在的小孩比我小時候更幸福了,很多人不但不必幫忙大人工作,還可以自由地看電視、打電動,爸媽會給很多零用錢,想吃什麼就去買,甚至家裡有傭人伺候,做什麼都有人代勞,成了養尊處優的小皇帝。
或許正因為這樣,中學生一個月講手機花費四、五千元已經不足為奇,大學生為了名牌服飾用品,欠下十幾萬的卡債,讓父母傷透腦筋。甚至我還看過一則新聞:一個高中女生一天只睡三個小時,其餘時間不是講手機就是傳簡訊,竟然讓通話費飆到一個月八萬元,差點把她老爸給氣死!然而,凡事都有因有果,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而拚命工作,卻常常忘了教育孩子「付出」的重要,到後來,孩子的確很享福,父母卻是吃足苦頭。
《麵包超人在我家》裡的小主角郁凱是個乖孩子,他在爸爸失業的時候,懂得體貼父母的辛勞;在爸爸重新振作的過程中,幫忙分擔爸媽的工作:他幫爸爸送水、幫媽媽打包學校的營養午餐回家當晚餐,還幫爸爸錄宣傳錄音帶,招攬生意。如果爸爸沒有失業,他應該會無憂無慮地過著快樂的日子。不過,他的種種煩惱和體力的付出,都不會成為白費的,因為他提早體會了父母賺錢的辛苦,我相信他將來長大之後,不但不會奢華浪費,還會是個量入為出、珍惜幸福、有為有守的好青年。
親愛的小朋友,我相信你是個幸福的孩子,沒有郁凱的煩惱、沒有生活的壓力,你或許會因此埋怨老天爺沒給你一個學習的好機會。不過,只要懂得反省,身在福中的人還是可以知福的。
看看郁凱的故事,學習他的精神,即使家裡不需要你幫忙工作,你只要常常跟爸媽說聲謝謝,幫忙做家事,把功課做好,不讓爸媽操心,就是個好孩子了。我相信你長大之後,也會和郁凱一樣,成為一位好青年的。
文 / 鄭宗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