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愛與死亡(典藏精裝版)

愛與死亡(典藏精裝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750580161
奧修
親哲文化
2018年11月07日
107.00  元
HK$ 85.6  






ISBN:9789750580161
  • 叢書系列:大(吉吉)文集
  • 規格:精裝 / 236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吉吉)文集


  • 宗教命理 > 新時代 > 靈性導師/靈訊









    序 言? 005

    第1 章???? 左腦.右腦,內在的衝突? 006

    第2 章???? 成熟的意義?? 038

    第3 章???? 藥師佛的光環? 069

    第4 章???? 點亮你自己? 093

    第5 章???? 劍術的終極秘密? 123

    第6 章???? 瘋子與狂熱者? 149

    第7 章???? 入定的心境?? 174

    第8 章???? 生命、死亡與愛?? 202

    第9 章???? 汝得吾髓?? 232



    ?





    推薦序



    在「禪」之中,意念,剎那間停止

    「無為而為」之道




      本書啟發我們停止學習、求取、作為,轉而學會去覺知、領悟、無為,從而能夠進入到生命的最核心,去了悟存在的奧義。不再活在恐懼中,而是活在澄明的真相中, 我們即會明白當死亡不再只是「死去死掉」



    序言



      你可能不知道 Meditation(靜心)這個字跟Medicine(醫藥)、Medical(醫療)來自相同的字根,這個字原本的意義是成為完整的技術,恢復健康的技術。醫藥用來醫療,同樣的,靜心也用來醫療;使人得以完整、圓融、健康。



      注意,盡可能靜心地傾聽。當你靜心地傾聽時,是在領悟;當你專注地傾聽時,是在學習。專注地傾聽,你會獲得知識。靜心地傾聽,你會失去知識。這其中的差別非常微妙。



      當你專注地傾聽時,專注意味著一種緊繃——表示你處於緊張狀態中,太過熱切想要學習、吸收、知道。你感興趣的是知識,專注的是朝向知識的途徑;意念聚焦在一件事情上,當然能夠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靜心並非聚焦的意念,你只是靜靜地聽,腦海中沒有緊張,不急著想知道或學習,而是在你本性的放下與敞開之中全然地放鬆。



      你只是傾聽,而不去知道,只是傾聽就能夠領悟。這是不同的傾聽之道。



      如果你試著要知道,你會試圖記住我說的話;在心裡重複我說的話,在心裡做筆記,將之寫在你的記憶庫裡。你想要讓它深植在你心裡,以便不會忘記。於是那些話就變成了知識。



      然而,同樣的種子卻有可能變成「不學」(Unlearning);變成領悟。只是單純傾聽,沒有興趣累積知識,沒有興趣背誦。你單純地敞開自己傾聽著——宛如傾聽音樂、樹林裡的鳥鳴、風吹過古老的松林聲、瀑布的水聲。沒有什麼要記住或記下來的。不要用像鸚鵡般的頭腦聽,你只是單純傾聽,不帶有任何意念——這樣的傾聽是美妙的,令人狂喜,這其中沒有目標,其本身就是狂喜、極樂。



      靜心地傾聽,而不是專注。所有的學校都會教導專注,目的在於記住。我們於此的目標是不要記住,完全不學習,而要忘掉所學。



      靜靜地傾聽,不要認為你會忘記。不需要記住,只有糟粕才需要記住,因為你總是會忘掉它們。



      當你聽到真理時並不需要記住它,因為你不可能會忘記。你或許記不住那些話,但你會記得其精髓——它不會成為你記憶中的一部分而是你本性的一部分。



      知識是一種作為,一種衝突與掙扎,達爾文說:「適者生存」,那是與大自然的爭奪,是人類持續不斷與整體的爭戰。愚蠢——但事實如此。



      當你想要學習某些事情的時候,事實上是試圖學習「做」某些事情。所有的知識都是務實、實用性的,你會把它轉換成你的做法,並利用它做事。要不然你會說:「為什麼要學這個?有什麼意義嗎?」你學習某件事情是為了將之當成一個工具。



      那就是為什麼在一個務實、以經驗為依據的世界裡,藝術已慢慢地消失不見。沒有人要聽詩歌或者音樂,問題就在於你能夠靠它「做」什麼嗎?你能靠它賺錢嗎?能夠因此有權勢嗎?你能夠做什麼?你能夠靠聽音樂就會修車或者蓋房子嗎?不,沒有用,音樂是非功利的,它沒有實用性——然而,那就是它的美妙之處。



      生命本身是非功利性的,它沒有目的,沒有任何地方要去,而只是單純地存在於此時此地。沒有要達成的目標,沒有命運定數。它是一場以宇宙為法則的遊戲,印度人稱它「Leela」遊戲,就像孩童們漫無目的地玩耍。遊戲的本身就是目標,他們樂在其中——如此而已!



      學習總是著眼於做某些事,那是一種技術,可以讓一個人成為了不起的實幹家。如果你知道越多就能夠做更多。那麼,「不學」呢?它會使你變成一個無為者。



      慢慢地,你不再知道任何事情,不再有能力做。當知識漸漸從你身上消失時,作為也會消失。你成為存在(Being),你「在」(Be)而不是作為者。我並不是說你無所事事——甚至佛陀都得去托缽,老子也要找門路或方法以獲得麵包奶油諸如此類的東西;下雨的時候他也得找個遮蔽的地方——他很長壽,也活得很健康。不,我並不是說你不要做,我的意思是,當你成為一個無為者時,事情就會順其自然,你不需要去做,它們會自然發生。作為者、操作者不見了,溶解了,消失了——當作為者消失的同時,自我也不再出現了。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