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再看自己三年前的書稿,發現了其中的很多不足,但由於只是繁體版而不是修訂版,無法在這個版本中進行大的修改。這種遺憾本身說明我在變化,對原先的資料已有了更深的理解,或者有了新的視角。確實如此,這三年期間,我參加了中美精神分析聯盟督導班的學習,參加了第四期中國註冊督導師培訓項目。我自己繼續接受個別督導和團體督導,同時我也督導更多個人和團體。這些經歷使得我對督導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在我目前的書中,缺乏對督導協議和督導師角色的描述,我想做一些補充,把這些理解分享給繁體版的讀者。
花時間和督導師協商並簽訂督導協議
?? ?
我遇到的一些被督導者,在督導的第一次,就迫不及待地討論個案資料,希望督導師馬上給自己非常具體的建議,有的時候甚至希望督導師手把手的教自己每一句話該怎麼說。這有可能是因為被督導者是在遇到困難之後才去找的督導師,所以會有非常急迫的問題需要解決,督導師在一開始就被界定為「救火隊長?,受命於危難之中,要幫助被督導者力挽狂瀾。
?? ?
而我想說,這種節奏不是督導工作開展的最佳節奏。就像諮詢當中諮詢師要和來訪者建立關係一樣,督導關係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督導關係的建立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如果雙方沒有花時間來做相互了解,沒有對督導目標的協商,直接進入到個案的細節當中,就像步入森林而不帶指南針。我建議最好用一到兩個小節的時間,來討論和簽訂督導協議。
督導協定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 ?
一是雙方的專業訓練背景和實踐經驗,包括學習經歷,諮詢與督導理論背景,受訓經歷,之前接受過的督導經歷。僅僅是討論這個部分,有時候雙方就會發現,其實彼此不太適合,有可能是在受訓背景上相差太大,或完全沒有交集。但有時候,即使雙方的受訓背景完全不同,被督導者也有可能希望接受跨流派的督導,比如我就曾經收到過認知行為流派諮詢師的督導要求,因為他想了解在個案中移情和反移情的部分,以增強他對個案理解的穿透力。雙方背景的部分應該以透明的方式呈現出來,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到督導工作的內容、方式和風格。督導師需要和被督導者講清楚,了解這些資訊不是為了評價或炫耀,而是雙方工作的基礎,需要以事實為基礎。曾經有一個受督導者,在談及自己的受訓背景的時候,一口氣說了十幾個流派的名稱,我的第一反應是我沒有能力督導他,但是當我問及他接受了多少時數的訓練時,他的回答是「聽過一次講座?、「參加過一次工作坊?,我才理解到:他其實有很多擔心,擔心自己塑造出來的形象不夠專業,當我向他解釋了解受訓背景的資訊只是我們工作的基礎時,他明顯鬆了一口氣。
?? ?
二是對勝任力的評估和回饋。在傳統的督導工作當中,督導師更多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工作,我之前的工作也是這樣展開的。而現在,通過學習,我了解到可以更加結構化地展開自己的督導工作,比如運用勝任力模型評估督導師和被督導者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及價值觀(Falender, et.al.,2004)。評估可以在督導開始的時候做,還可以在督導過程當中定期做,雙方可以提前約定評估的時間,比如說督導二十次或者二十次以上,或者督導三個月或半年。圍繞勝任力模型,當了解被督導者當下的狀態,以及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這為督導工作提供了穩定的框架。而且評估可以是雙向的,不光是對被督導者的評估,督導師同樣也可以用勝任力模型來進行評估,這更有利於雙方建立平等的、合作的督導關係。
?? ?
三是對當下督導目標的設定。對於新手來說,在督導過程當中,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如果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很有可能隨心所欲,想到什麼說什麼,雖然很自由、很靈活,但有時候缺乏結構化,缺乏明確的方向,督導工作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看到效果。在評估的基礎之上,設定當下的督導目標,有利於雙方明確在特定階段內督導工作的重點,一旦督導目標達成,可以重新進行調整,設定新的督導目標。
?? ?
四是對工作方式的討論,包括督導頻率、時間、地點、費用、聯絡方式、請假方式、提交個案報告的方式、格式等,雙方各自的責任和義務,雙方對彼此的期待等。對這些細節的明確,可以掃清後面督導工作當中因溝通不暢而帶來的障礙,在督導開始之初,就明確可以如何展開工作、怎樣展開工作,不是在問題發生之後才去解決,而是溝通在前、預防更多問題發生。
?? ?
雖然討論督導協定需要花費時間,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時間是值得的。
明確督導師的作用與角色
?? ?
在不同的理論當中,對於督導師的角色,有不同的看法。對督導師的作用,有一些共識:保護當事人;專業入門把關;對被督導者進行評估;把控關係;提供知識和技能;傳遞價值觀。在督導關係方面,有學者提出應建立雙邊性的、合作性的督導關係。而在中國文化中,督導關係常被看作是單邊性的、等級性的。我至今仍然記得在我參加中美精神分析聯盟連續培訓專案時的經歷:有一次上團體督導課的時候,一名同學直接對督導師表達不滿,說:「我對你很憤怒。?老師不僅沒有憤怒,反而在課後約談這位同學,讓其有更多表達。我當時非常震驚:學生居然可以當面跟老師表達不滿!而老師居然說這是可以討論的!這不是典型的中國式師生關係。典型的中國式師生關係是等級性的、有尊卑的,我發現在中國原有的關係當中,找不到可以用來比擬督導關係的:它比師生關係、師徒關係更具有平等性,更少等級性。對於一些督導師來說,建立等級性的、自上而下的關係,是更舒服的、更自然的,而對於有些督導師來說,他們會嘗試建立平等的、合作的、雙向的督導關係。被督導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需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督導關係。
在我的督導經驗當中,我發現諮詢新手常有一種傾向性,希望自己的督導師是多種身份和角色的綜合體,最好督導師能夠身兼多任:督導師+ 諮詢師+ 老師+ 師父+ 教育者+ 精神導師……但為了完成督導目標,督導師需要明確自己的專業角色:督導師不是諮詢師,督導師不是精神導師。有時候督導師可能需要手把手地教,需要講一些理論,所以會有老師、師父和教育者的角色,但這些不是最主要的角色。督導師需要恪守兩個核心職責:一是為了來訪者的福祉而工作,二是為了提高被督導者的諮詢能力。只有與這兩點發生直接關係的內容才應該進入到督導工作,否則就不應該在督導工作當中被涉及。比如說關於被督導者的個人議題不是督導應該討論的內容,但如果在諮詢過程當中,被督導者個人未完成的核心議題被強烈的激起,嚴重影響了諮訪關係,督導師可能需要從對來訪者的影響的角度,和被督導者討論他的個人議題,但這種討論是克制的、被限定範圍的,被督導者更多的個人議題的部分,需要和自己的體驗師去討論。對於督導師來說,明確自己的專業角色和工作邊界,是非常重要的。
在專業道路上前行
?? ?
諮詢師的成長道路是一條非常艱辛的道路,因為諮詢師是用自己作為助人的工具,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不借外物而唯有用其心。而在修通自我的過程中,如果全憑一心之力,不僅是孤獨的,有時也是危險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像榮格那樣,深入到自己內心最深層次的地方,又能全身而退,即使是榮格,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兩三年的停擺,辭了教職,不接個案,閉門謝客。在我自己的受訓經歷當中,我覺得最為幸福的時光,莫過於身後站著兩個人,左有諮詢師,右有督導師,同時前有各門課程的授課老師,後有一同學習的同學。而和督導師的共同工作,特別是和個人督導師的工作,是讓我的諮詢功力大漲的時候。要想幫助來訪者,要想促成來訪者的轉化,促成來訪者的生命從僵化到流動,諮詢師自己需要先體驗這一切,不論是和自己的諮詢師工作時體驗到,還是和自己的督導師工作時體驗到,或是自我成長的時候體驗到。
?? ?
我自己遇到的年齡最大的督導師是九十多歲,以九十高齡,他仍然和來訪者、和諮詢師一起工作著,仍然在學習著,如果不是他的電腦技術太差,我會忽略他的年齡。我在他的身上看到心理諮詢是可以做一輩子的事業。
?? ?
在諮詢行業已經工作了二十年,我仍然是一個學生。這可能也是從事心理行業諮詢的一個好處:永遠有新的東西吸引著你。我們可以共同前行。
?? ?
最後送一幅我自己的畫給繁體版的讀者。這幅畫的題目叫《流動》。畫裡不光有顏色的流動,還有形狀的流動。就像良好而健康的督導關係也是流動的、雙向的、合作的。只要是流動的,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諮詢中、督導中莫不如此。
參考文獻
Falender,C.A., Cornish,J.A., Goodyear,R., Hatcher,R., Kaslow,N.J.,
Leventhal,G., Shafranske, E., Sigmon, S., Stoltenberg, C., & Grus C: (2004).
Defining competencies in psychology supervision: A consensus statement. Journalof Clinical Psychology, 60 (7), 771–785.
推薦序
我第一次接觸文華是在二○一三年的十月,她當時發了郵件給我。彼時她是CAPA 第一年基礎培訓專案的學生。她對培訓提出了一些建議,包括翻譯更多的精神分析方面的書。我讓她負責組建一支翻譯團隊,她馬上行動起來。我以為她是一個資歷很淺的年輕人,誰知二○一三年十一月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我才發現我錯了:她已經是一位副教授,而且出版了十多本書。儘管十分忙碌,她還是非常願意為精神分析在中國的發展添磚加瓦。我一點也不驚訝她後來成為了上海CAPA 聯合會的主席。
?? ?
這本書是她過去二十多年教學經驗以及她在過去兩年裡CAPA 學習的總結。她有自己獨特的方法督導學生做個案,同時她也體驗了CAPA 的老師們如何督導她的臨床個案。很遺憾由於我的中文水準所限,我無法讀懂她的整本書,但從那些已翻譯成英語給我的部分,我看到這本書所有的個案都是鮮活的、直接來自生活的。我非常高興地看到中國本土的諮詢師和督導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與來訪者和被督導者工作。
?? ?
本書的第一部分作者呈現了精神分析的督導視角。作者用了四個章節來討論諮詢的基本設置:時間、地點、費用和關係。這些對精神分析和精神分析的治療都是基本而重要的。她同時還強調諮詢師與來訪者面對面工作時的感受、觀察、移情和反移情。這些對精神分析新手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她還呈現了對一個個案長程的督導,是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來訪者的個案。對新的諮詢師來說,這是一個很棒的、瞭解來訪者與諮詢師互動的例子:邊緣性人格障礙來訪者如何迅速地從一端變到另一端,諮詢師如何在督導的幫助下保持穩定性。
?? ?
在書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作者呈現了諮詢新手的很多個案。我知道中國對諮詢師的培訓體系與美國完全不同,但我意識到不同的體系可以同樣發揮作用,對諮詢新手是很大的幫助。這些諮詢新手很勇敢地呈現了自己的個案。我相信其他諮詢師能從這些細節的個案報告和督導中學到東西。
?? ?
我知道當下中國很多諮詢師沒有機會獲得個人或團體督導的機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到那些需要督導但尚未得到督導的諮詢師。
Elise Snyder,醫學博士
中美精神分析聯盟的創始人和主席
耶魯大學醫學院臨床副教授
美國精神分析協會執行委員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IPA)會員
二○一五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