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姑念該生:新聞記者張作錦生平回憶記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98308
張作錦
天下文化
2019年9月30日
183.00 元
HK$ 146.4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4798308
叢書系列:
社會人文
規格:軟精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社會人文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人物史/傳記
同
類
書
推
薦
總統與我:政壇奇緣實錄(增訂版)
不廢江河萬古流:林清?回憶錄
川島芳子:男裝麗人的時代悲歌(全新修訂版)
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
臺灣原住民口述史:泰雅族和夫與日本妻子綠
內
容
簡
介
一個「好人」與「好報」的傳奇……
2015年總統文化獎「文藝獎」得主
記錄半世紀以來台灣報業的重要一頁
資深新聞記者張作錦的最新回憶記事
★ 龍應台說,他是「最後的一種文人報人了。」
★ 高希均、黃年 專文推薦
在台灣社會及新聞發展半世紀的巨變中,張作錦無疑是在第一線征戰的重量級新聞人。他幼年從大陸流亡至台灣、歷經當兵、失學等橫逆,平生最大心願就是上學念書。廿八歲考進大學,教育部卻以高中畢業證書問題,著學校勒令退學。經奔走請願說明後,教育部最後「判決」:「姑念該生向學心切,著記兩大過留校察看」,終得如願讀完大學,拿到平生第一張畢業文憑。
爾後進入新聞界,張作錦以新聞記者為終身職志,從地方記者做起,歷任《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紐約《世界日報》總編輯、《聯合晚報》、《香港聯合報》和《聯合報》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等,帶給台灣報業近半甲子的深遠影響。透過他一生的回憶記事與精選一百三十餘張珍貴圖片,除了讓讀者感受大時代下的感人勵志故事,更可一同回顧戰後從戒嚴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台灣政經、文化重要推手如許倬雲、胡佛、陶百川、沈君山、孫震、王惕吾、高希均、楊國樞、李亦園、王建?、龍應台等人的身影與軼事,感受台灣半世紀以來的動盪與變遷。
好評推薦
他是台灣半世紀新聞事件變化中,站在第一線的見證人及號角手。
二○一五年獲贈總統「文化獎」;二○一六年又獲贈「二等景星勳章」,一個新聞人兩年內獲得國家元首兩項大獎是前所未有的。這個生命波折及才華被賞識的故事,只能在一個開放社會才容易出現;這本回憶記事也就值得細讀。──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張作錦主持編務,在編輯部設置了台灣報紙第一個專欄組,每每形成社會焦點,對於一九七○民主狂飆年代的民主啟蒙與推進,有明顯與重大的效應……。做為一個新聞人,張作錦在解嚴後的表現固然奪目,但他在戒嚴時代呈現的操持與心志,則更是難能可貴。沒有那個戒嚴時期不受捆綁的張作錦,就不能襯托出解嚴後這個不媚俗放縱的張作錦。──黃年(《聯合報》副董事長)
?
目
錄
序一� 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高希均
序二�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 |黃年
致謝�朋友撐起這本書
第一部�流亡三部曲
第二部�文武兩大學
第三部�在聯合報? 從實習記者到總編輯
第四部�辦報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第五部�中壢事件.退報運動.兩蔣日記.蘇聯特務在台灣
第六部�紐約.香港.大陸
第七部�報紙的養分在「學術」和「文化」
第八部�政治的「參悟」,媒體的「理解」
第九部�星雲獎•總統文化獎•景星勳章
第十部�服務四十年,老兵解甲
第十一部�三個媽媽誰是娘?
第十二部�附錄
跋�那個挨打的小小兵,四月四日生 |沈珮君
序
推薦序
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張作錦筆耕出自己的成就(節錄)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張作錦十六歲隻身來台,先是從軍、逃兵、街頭「遊民」;稍後考進政工幹校,剛服役卻因肺病被退伍;二十八歲考上政大新聞系,又險被「勒令退學」,幸有教育部「姑念該生」的批示,三十二歲終於大學畢業,獲得平生第一張文憑。
「我的求學路,兩個字:坎坷」,作者在回憶錄中總結。
當馬總統在二0一五年頒贈總統「文化獎」;二0一六年又頒贈「二等景星勳章」給張作錦先生時,一個新聞人兩年內獲得國家元首兩項大獎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得獎路,兩個字:當然」,這是我的觀察。
這個生命波折及才華被賞識的故事,只能在一個開放社會才容易出現;這本回憶記事也就值得細讀。
經過成長中的多重轉折,張作錦政大畢業後,一九六四年進入《聯合報》,展開了從「遊民」到「報人」的新聞專業之旅。後來大家所熟悉的,「一生以記者」為榮的這位政大新聞系畢業生,從高雄地方記者走進台北總社,離開學校後十一年,四十三歲的張作錦就出任《聯合報》總編輯。
在台灣經濟起飛意氣奮發的七0年代;在台灣民主夾雜民粹的「寧靜革命」中不寧靜的八0年代;在大陸和平崛起,台灣內部分裂,兩岸關係不確定的九0後年代;進入二十一世紀,兩岸差距變成逆向發展的年代,張總編輯或在現場採訪報導,或在編輯台上取捨新聞,或埋首撰寫重要評論。
他是台灣半世紀新聞事件變化中,站在第一線的見證人及號角手。他主編的報紙,他選用的記者,他邀約的評論,他自己的文章,都使我們變成了《聯合報》長期的忠實讀者。
在張總編輯六年任內(一九七五~八一),他對《聯合報》編輯部所堅持的工作態度,與所做的調整,例如增設專欄組、副刊組、民意論壇,推動內部訓練人才,獎助優秀年輕作家,創辦《聯合月刊》雜誌,開設文學獎項,舉辦座談會等等。《聯合報》編輯部的這些創舉,如用一九八0年代後西方管理學名詞來解釋,那就是:「藍海策略」的運用,「競爭力」的提升,「附加價值」的創造,「執行力」的貫徹。
綜合張作錦兄的特質,我的歸納是:
•做人:誠懇、守信、有分寸、不炫耀,做到別人不易做到的人。
•做事:正派、負責、創新、貫徹,做別人不易做到的事。
•文章:敏銳、犀利、感人,見人所未見,言人所不敢言。
這就說明為什麼他得那麼多新聞獎、文化獎、成就獎,是那麼地「當然」及「自然」。
(摘錄自高希均推薦序〈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
推薦序
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節錄)
黃年�《聯合報》副董事長
本書提到的〈必須有團結的台灣,始可有統一的中國──對中國國民黨的諍言〉(一九七八年),論及黨禁,及〈談報紙的「限張」和「限印」〉(一九八一),論及報禁,兩文皆是張作錦在戒嚴時期的作品。《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從戒嚴的剃刀上滾過。
張作錦主持編務,在編輯部設置了台灣報紙第一個專欄組。由於戒嚴的文網較密,公共知識份子的專欄文字就很有發展空間。《聯合報》議論時局,每每形成社會焦點,對於一九七0民主狂飆年代的民主啟蒙與推進,有明顯與重大的效應。此一編輯政策,及所以能放大推行,皆與張作錦的個人氣質與豐沛人脈有關。
做為一個新聞人,張作錦在解嚴後的表現固然奪目,但他在戒嚴時代呈現的操持與心志,則更是難能可貴。沒有那個戒嚴時期不受捆綁的張作錦,就不能襯托出解嚴後這個不媚俗放縱的張作錦。
張作錦說:關乎人格與報格,我自認是努力信守了。這就是從戒嚴到解嚴始終如一的張作錦。
張作錦的政治思維和他的新聞專業操守是一個銅板的兩面。在解嚴前,他有操持;在解嚴後,他不媚俗。對於解嚴後媒體界的省思,他說:「爭取到民主,卻未護衛,淪為民粹;爭取到自由,卻不節制,使社會失序。」
他的《聯合報》專欄《感時篇》,寫了二十七年,應當是台灣新聞界絕無僅有的長壽專欄。但整個專欄的總結,卻是:誰說民主不亡國,江山勿留後人愁。這麼優雅的專欄文字,卻道出如此悲愴的心緒。何等矛盾,何等震撼。
二○一四年十月《感時篇》封筆停刊,粉絲反應激烈,甚至有讀者來電泣訴:不要停,寫下去!可見,張作錦的文字,是這個時代不能缺少的一塊拼圖。
(摘錄自黃年推薦序〈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 )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今文觀止:試從故紙看今朝
2.
江山勿留後人愁
3.
誰說民主不亡國
4.
江山勿留後人愁
5.
誰說民主不亡國
6.
誰與斯人慷慨同
7.
前進的思索:分享創新時代的智慧
8.
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後